| 01 提起晴雯的特點,首先會想到她“勇補雀金裘”,這是紅樓夢以謚法給晴雯的蓋棺之論。 隨后恐怕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病補裘衣與體現晴雯的“勇”恐怕還有一定距離,僅靠這一件事就給晴雯冠以“勇”字,似有小題大做之嫌。 事實也確實如此。 晴雯的勇,并非單純體現在補譽金裘一事上。這僅是作者的一個障眼法,以病補雀金裘的勇來指代晴雯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英勇。 02 真正觸及晴雯“勇”這一特點的描寫在寶玉的芙蓉女兒誄文中。誄文以春秋筆法,高度凝煉并概括了晴雯為什么勇、勇在何處。 為此,我們須再次對有關誄文作一梳理。 
 這一段文字,是對晴雯在賈府面臨的艱難處境的著力描寫,同時,又對晴雯奮起反抗作了深入刻畫。 “豈招尤則替,實攘詬而終?!币痪洌莱銮琏┧烙凇叭猎崱?,而非“招尤”,這是她真正的死亡原因。 03 晴雯的圖讖用一團水墨滃染的烏云濁霧來形容晴雯所遭受的攻擊,其判詞則明確指出她“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二者均從晴雯的外部環(huán)境來描寫晴雯的結局。 但是晴雯面對毀謗作出了什么樣的反應或者反擊,在其圖讖和判詞中都沒有涉及。 寶玉的誄文則對這部分內容作出補充,即“實攘詬而終”,同時,對圖讖和判詞的表面原因,以“豈招尤則替”予以正名。 04 上述對偶句化用屈原《楚辭·離騷》中的“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一句,用于對晴雯的描述。 尤,有指責、歸罪的意思,替,有廢除的含義;詬,自然是詬病、毀謗。存在歧義的詞是“攘”字。 攘的本意有擾亂、竊、排斥等幾個義項。在解讀屈原這句詩時,結合其前面“屈心而抑志”的句子,以及“忍尤而攘詬”的并列關系,多將“攘”字解讀為“容忍”。 但是寶玉誄文中,“招尤”與“攘詬”有明顯轉折關系,此處的“攘”字與屈辭中“攘”的含義有了明顯分野。 因此,在理解寶玉誄文中的“攘”字意思時,除繼續(xù)保留其“容忍”之義外,應進一步考慮其“排斥”本義更為恰當。 這樣一來,上述句子又出現了戚蓼生所說“一喉兩歌”的現象。 05 第一層,沿用屈辭之意,用“容忍”含義,上述句子則可以理解成以下意思: 晴雯非因受到指責而被逐出賈府,實際上是因為忍受過多無端的謠言而導致死亡。 這個解讀,與晴雯的圖讖和判詞的描寫高度吻合。 第二層,將“攘”字理解為雙關,除上述“容忍”含義之外,也給它“排斥”的寓意,那么上述句子就理解成以下意思: 晴雯非因受到指責而被逐出賈府,實際上是因為抑制、排除其所遭受的謠言而導致死亡。 如此一來,對于解讀晴雯這個人物,將會變得更加全面。 06 從晴雯的一向表現來看,除了她“不忘舊”等優(yōu)點,她在賈府眾人眼中的形象主要是“嘴尖性大”“性太急”“爆炭”脾氣。 而這一切的根源,是晴雯眼里揉不進沙子,但凡看不順眼的,張嘴就懟、舉手就打。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趕走墜兒一事。 除趕墜兒一事,在與紅玉、麝月等人在一起時,晴雯也有類似表現。 但是,晴雯在這方面表現得最徹底的情景,都與襲人有關。無論是譏刺吧兒狗,還是撕扇子與襲人對決,晴雯處處針對襲人,把襲人虛偽的面紗一層層揭開,刺破她多重偽裝。 盡管晴雯承受了如此多的詬病和謠言,但是她依然不改初衷,繼續(xù)保持她“直烈”的本性,時不時用“爆炭”脾氣應對她所看不慣的人和事。 “直烈遭?!?,說出了晴雯“勇”之真諦。 正因為晴雯有這種不顧其他、一往直前的勇氣,使得她無心防范來自四面八方的明槍暗箭,最終倒在謠言之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