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習(xí)《琵琶行》,一位同學(xué)對詩序中的“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句質(zhì)疑,說白居易京官外調(diào)已經(jīng)兩年了,且安然自樂,為什么聽了琵琶女的音樂和身世,“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師:這位同學(xué)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同學(xué)們能從文本中找出白居易“遷謫之意”“是夕始覺”的原因嗎?
生1:我想大概是詩人聽了琵琶女凄涼的身世和高妙的音樂演奏而動了情,因為白居易精通音律,詩序上又有“感斯人言”,即為琵琶女的話語所打動、感動。
生2:我想應(yīng)該是詩文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緣故吧,正因為同病相憐,才心有靈犀一點通。
師:二位說得很在理,那么我們想一想,一位是九江郡司馬,而一位是“長安倡女”,且年老色衰,淪落江湖,怎么會打動詩人呢?他們倆有何相同的地位呢?能從詩文中找到答案嗎? 生3:他們倆其時的處境都很悲涼。琵琶女年老色衰,嫁與茶商,這個商人重利輕情,致使琵琶女淪落潯陽好不悲涼。白居易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皇帝,被貶謫到地處僻遠、低濕荒涼的潯陽城,“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令人凄涼心碎。兩個人都是“斷腸人在天涯”。
生4:我認為他們倆都是從京城淪落異鄉(xiāng)。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蝦蟆陵在長安城南部。白居易也說“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兩個人也就同病相憐了。
生5:他們倆年輕時都很有才華,而其時都落泊漂蕩,無人賞識了。琵琶女“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年輕時的琵琶女可謂色藝雙全,“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可現(xiàn)在卻是“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秋月春風(fēng)等閑度”,年老色衰,無人捧場,無人“賞識”了。白居易年少才富,傳說他曾因《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名句而轟動京城,如今卻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終歲不聞絲竹聲”,可謂落泊失志,懷才不遇。他們倆是苦命人相遇,其內(nèi)心的感動是相同的。 師:還有同學(xué)能從其他角度找一找他們的相同之處嗎?
生6:他們倆感受明月的心境是相似的。白居易聽琵琶是因送客而起的,“主人下馬客在船,舉杯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秋風(fēng)中瑟瑟的江水,清冷的明月,正是白居易一顆浸泡在秋風(fēng)中冰涼的心。琵琶女盼夫歸,望眼欲穿,卻是“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寂寞秋水,寒月照江,不正是琵琶女一顆望穿秋水的凄涼之心嗎?
師:你的視角很獨特,知道景物的審美作用,懂得景物描寫與人物的關(guān)系。真是明月無情人有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啊。很好。
生7:老師,我還發(fā)現(xiàn)詩文中都寫到了他們倆的眼淚。
師:讀詩能讀出細節(jié),讀懂細節(jié),細微之處見你含英咀華的功夫,不錯,請你具體談?wù)劇?span lang="EN-US">
生7:琵琶女回憶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昔日的榮光,今日的黯淡,往事的辛酸,令琵琶女在夢中哭醒。白居易聆聽琵琶女的音樂,傾聽琵琶女的身世,情動于中,以致“江州司馬青衫濕”。效國無門,被貶潯陽,心有靈犀的觸動。讓白居易潸然淚下。我想此時此刻是琵琶女的琵琶音樂和“口頭作文”讓欣賞者白居易產(chǎn)生了共鳴,這樣,便雙雙地辛酸淚就在“飛”了。
……
師:同學(xué)們說得很精彩,悟透了詩心。白居易和琵琶女所處的地位顯然不同,但卻都有淪落天涯的凄涼辛酸之感,由此產(chǎn)生同病相憐之情,這種感情激蕩于心,不能自已,終于促使詩人悲吟《琵琶行》以贈琵琶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