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假期間,我們選擇了「Ask林曦」欄目中的兩條內(nèi)容及文墨可愛講座,與大家一同回顧。 「Ask林曦」是“小世界”2017年策劃的一個問答欄目,我們在收到的數(shù)百條提問中,選擇了十二個問題和大家認真地探討。從傳統(tǒng)文化到藝術(shù)欣賞,從時間管理到美食樂事,一起將日常生活中那些令我們感到困惑、好奇的問題一一拆解,細細思量。我們都向往美好,也希望周遭為美好的事物所環(huán)繞,寫字便是個極好的開始。最初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一點墨,隨著時間流轉(zhuǎn),夏至?xí)r,桌上多了只梔子,冬天燃起香,一對摩挲許久的紙鎮(zhèn)...這張小桌連同內(nèi)心日漸豐富,還能用好好寫字的心情,起身做頓滋補的晚餐,布置一張餐桌,借由書法傳遞生活的美便由此而生。ANSWER 以及三類人群的不同需求 而彼此之間書法養(yǎng)成的方式都不一樣 點擊→上集回顧 ,可以看看上一集的內(nèi)容。  其實我的?經(jīng)驗更多是在第二類,就是說成年人以書法作為鑰匙,來打開中國傳統(tǒng)的大門。當(dāng)然,傳統(tǒng)這個概念,細講起來,是以儒釋道三家哲學(xué)思想為主導(dǎo),人文所有文化財富的總和,我們稱之為傳統(tǒng)。那么具體到書法學(xué)習(xí)的方法,我的體會就是首先不要有太多的得失心。所謂的得失心就是,一上來全部的目標都放在“我能不能寫好一個字”上,但寫好一個字的標準是多樣的。▲ 張旭 唐《古詩四帖》局部 我記得去很多博物館看展覽時,會發(fā)現(xiàn)在一些行草書前面,因為很多字都沒有辦法辨識,看不懂嘛,所以大家就本能地覺得“這個寫得不整齊”;而在一些非常精細的楷書或者小楷前面,大家往往就很喜歡,說“你看這個寫得多整齊”。▲ 褚遂良 唐《雁塔圣教序》局部 就是如果我們對書法的審美和認知還停留在是否整齊、平正,以及易讀、易懂上,那我覺得離藝術(shù)的審美確實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我們說,藝術(shù)的本質(zhì)是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行草書確實更接近于藝術(shù)本質(zhì)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多了解、多體會,而這個體會可以先由操作開始。
▲ 王羲之的橫 
▲ 褚遂良的橫 
▲ 顏真卿的橫 如果真的要進入書法,有兩樣?xùn)|西可能是最直接要面對的——一個是結(jié)構(gòu),另外一個就是點畫。點畫就好像是書法的磚頭。初學(xué)的時候,我們都會非常重視點畫,因為它關(guān)乎于你能把筆畫塑造成什么樣的形狀,你的筆畫是否自由,以及你是否能獲得這種塑造的自由。也就是說,撇能寫出不同形狀的撇,點能寫出不同形狀的點,橫能寫出不同形狀的橫。你能寫王羲之的橫,就能寫顏真卿的橫,也能寫褚遂良的橫。這是在最開始獲得的最基礎(chǔ)的技術(shù)自由,也就是我們說的,從最開始臨帖,你能不能臨得像。臨得像之后,還要試著去了解一個字的結(jié)構(gòu)。你有了磚頭,但是磚頭本身的價值是不高的,得建成有實用性又美觀的建筑,這時磚頭才能發(fā)揮意義。所以孤立地把點畫看得很重要其實是片面的,磚頭構(gòu)建成了,但在結(jié)構(gòu)的可能性上沒有突破和要求的話,那其實就是一堆磚頭而已。所以結(jié)構(gòu)就是我們能把所有的偏旁、所有的筆劃構(gòu)建成一個字,能夠處理字跟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還有整篇字的章法。所以它和蓋房子真的是挺像的,每一個單元跟另一個所屬的更大單元之間都有一種聯(lián)系,而這就是書法這門藝術(shù)的奧妙所在。?? 當(dāng)然,平時我收到的更多問題其實是——雖然確實有興趣,但怎么寫也寫不像啊。其實成年人都是這樣,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帶來成就感,就無法繼續(xù)推動下去了。特別是大家現(xiàn)在都很少有無聊的時間,無聊的時間又都被手機占滿了。如果每天穩(wěn)定地花時間寫,寫不像,一個星期可能忍了,一個月也忍了,到三個月的時候,就會想自己大概不是這塊材料,然后放棄了。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是這個狀態(tài)。但從技術(shù)的角度上說,我們都是繞不開臨帖這件事情的。很多人會問,為什么臨帖要臨那么像,我們寫字,最后不是要寫自己的字嗎。那其實書法就跟我們的古詩一樣,脫離開格律、平仄,寫出來的其實是一首現(xiàn)代詩,它可能就不再是你喜歡的唐詩三百首的那種風(fēng)格。書法也一樣,如果脫離開古代的范式,自己書寫,你說是不是書法,它可能也是,但是不在古典的話語里面,其中的樂趣也就沒有了。因此呢,最開始肯定還是得從臨帖開始,但也要知道到底為什么要臨帖。?? 第一個作用就是,找尋到你的真愛。白蕉先生有一段話特別可愛,他說如果你的老師直接扔一本他寫的帖給你,讓你就寫這個,這就很像沒有自由戀愛的婚姻,老師給你什么就是什么,那你就永遠跳不出來這一步,這是比較可惜的。因為每個人的天分不一樣,有些人就是不擅長寫出那種非常精巧的結(jié)構(gòu),但是他有可能就能寫出對結(jié)構(gòu)要求沒那么強的字。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所以最開始,臨帖還是適宜廣泛地臨,順著書法史,把書法理論、書法家都好好了解一遍。其實就是先看一看這個園子里有什么,再決定我把哪一棵種子帶回去,種在自己家里。如果沒有整個園地都走一走的話,那么大家互相沒對上眼的幾率是很高的。所以第一個是先找到自己的真愛——我適合什么,我喜歡什么。當(dāng)然喜歡這件事情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喜歡一件東西,往往是由你對它的所知多少決定的。比如說一張作品,你以前不喜歡,正好碰上一個很會講解的人,給你講了它的時代背景,它是怎么回事,正好這個故事很打動你,于是你就和這張作品之間建立了一種情感的聯(lián)結(jié),然后你就喜歡了,從此你對這一類型的作品都會很親切——其實我們的喜歡不是沒有來由的,都是有原因的。
▲ 趙孟頫 元《洛神賦》局部 可能最開始你就喜歡那種純漂亮一路的字,那么隨著了解慢慢往前走的時候,由于書寫經(jīng)驗和了解變多,就會開始喜歡一些更古樸、更高古的字,開始能欣賞魏碑,能欣賞隸書。我覺得喜好在變化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因為喜好就是一個入門的敲門磚,能夠引領(lǐng)著我們往前走。
▲ 東漢 《張遷碑》局部 
▲ 北魏《司馬紹墓志》局部 那為什么我會比較強調(diào)從篆隸入手呢,傅山老師說過一段話,他說如果寫楷書不知道篆隸的話,就很容易俗氣。他這段話的意義在于,楷書形成于一個漢字已經(jīng)發(fā)展到規(guī)矩非常完備的時候,我們?nèi)绻麖目瑫胧值脑挘苋菀滓簧蟻砭褪且?guī)矩,然后你就被這些規(guī)矩和太完整的點畫束縛住,所以很多人寫唐楷,一輩子就只能寫那樣的字。
▲ 《玄秘塔碑》局部 唐 柳公權(quán) 
▲ 《宣示表》局部 魏 鐘繇 那么如果從篆隸這種比較有古意的字先入手呢,一個是氣息上比較容易高古,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土壤的結(jié)構(gòu)會好一些,長出自己花草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 李斯 秦《嶧山刻石》局部 篆隸就像嬰兒階段,先學(xué)站起來,其實就是一個中鋒的練習(xí),以及一種比較純粹的中鋒的可能性,讓筆先能立起來。然后到了隸書,就開始在掌握平衡的同時做一些動作。比如說一些大的雁尾,以及寫一寫《禮器碑》,里頭那些筆畫,細的筆畫很細,粗的筆畫很粗,帶來的是我們控制筆毫的更大可能性。
▲ 顏真卿 唐《告身帖》局部 到楷書的時候,就像你已經(jīng)上小學(xué)了,開始重視規(guī)矩,能稍息立正,能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能把每一個動作都規(guī)范化。▲王羲之 東晉《蘭亭集序》局部(馮承素摹本) 這以后,總不能時時刻刻都是一種端坐的狀態(tài),我們還需要有自由行走的狀態(tài),就進入了行書。行書比較像一個人放松走著,看到花朵停一停,看到流水就跑兩步,是一個比較自由的狀態(tài)。 到草書的時候,就真的是有大歡喜的狀態(tài),是起舞的狀態(tài),束縛也越來越少。從完整先把書法史兜一圈的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不功利、不太急于求成的話,這個玩耍的時間長短都好,長一點,三到五年;短一點,一到三年,這個過程一來是有樂趣,二來也是有意義的,因為這樣你才可能做出一種判斷,知道自己適合什么。▲ 顏真卿 唐 《告身帖》局部 
▲ 王鐸 清《杜甫秋興卷》局部 就像我自己也是,雖然什么都練什么都寫,但如果要說自己真的喜歡,那還是顏真卿一路的。但這也不阻礙我欣賞王羲之這種俊逸一路的,我也會去寫去體會,但是到寫我自己作品的時候,可能還是會偏向于顏真卿、王鐸這種,比較漢子、比較寬博那一路的。???? 林曦水墨 那臨帖的第二個意義就是,它是一個為我們未來的書寫積累素材的過程。每一個書法家都有一套因他的性情而外化形成的慣性動作。可能我在不同的場合也講過,就是說臨帖還是要去追求形、氣、神的相似,從最開始的形態(tài),再到氣質(zhì),最后到神似。為什么要去追求這個?因為通常我們臨帖,臨到比如說百分之九十的相似,一到自己獨立書寫的時候,加上手上的速度,相似度就會打個折,可能就剩下百分之七十的相似,再加上自由書寫的慣性,又再損減,所以有可能等到自己寫的時候,即使臨帖已經(jīng)非常極致的像了,真正留在手上的干貨,可能也只有百分之三十。那如果臨帖的時候就只像了百分之六十,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了的那個態(tài)度,寫的時候就會損減再損減,有可能留在你手上的東西就剩個一成或者兩成,臨帖能起到的幫助就非常少了。那么當(dāng)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會積累很多樣本,很多筆劃的寫法,很多字的結(jié)構(gòu)的方法,甚至很多偏旁部首的寫法,在自己落筆的時候,所有的積累都會化成手底下的營養(yǎng)。當(dāng)然這個確實也有一個技術(shù)性的轉(zhuǎn)化過程,很多人臨帖臨一輩子都不大會自己寫,可能就缺乏能力主動去把部首、零件這些原材料變成自己書寫的依據(jù)。這個轉(zhuǎn)化過程非常重要,也是需要訓(xùn)練的。以前人老評價說字好不好,在于筆底下有出處,在于每一筆都有來源,而不是生造的。就像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一棵很漂亮的樹,但是那棵樹的高度其實不是它自己決定的,是那座山的高度決定的。所以我們總是需要爬山,爬到上面,然后長出自己的那一棵樹,但是你的高度確實依賴了這座山,也就是所謂的傳統(tǒng)。我覺得先從不功利的角度來說,其實什么都不能阻礙你先享受起來,因為寫字很簡單,一個毛氈、一張紙、一個毛筆、一個墨、一個字帖,就可以開始寫了。所以沒有什么能阻礙你現(xiàn)在就去寫起來,一切都不是理由,如果你真的喜歡,就一定會開始。沒有一個開始,就永遠不可能有后續(xù)的發(fā)展,不可能真正產(chǎn)生問題,沒有問題,也就沒有解答的可能。我這個答案可能有點長了,但這是因為書法確實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xué)問,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即便現(xiàn)在這樣講完,其實有可能大家還會覺得,到底要從哪里開始呢。那么我的建議就是從買一個毛筆蘸點墨,從最接近自己性情的、手邊最容易找到的一個字帖練起。最后,祝大家寫字愉快,愛上和毛筆度過的每一天。 ??Pic_林曦 《Ask林曦:零基礎(chǔ)如何學(xué)習(xí)書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