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王文化
記錄真正的歷史
魯王文化
明魯王陵景區(qū) 解說介紹大全 明魯王陵,位于山東省鄒城市東北10公里處的九龍山系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首任魯王朱檀及其妃子的墓葬,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一處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的AAAA級景區(qū),素有“明代親王第一陵”的美譽。 第一章 封 藩 ![]() ![]() 第二章 陵 園
![]()
第三章 外 城 朝天吼,又名犼,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有高處守望的習慣,常置于望柱之上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之意。 ![]() 參照南京明孝陵石像生布局并按比例縮小,明魯王陵共設(shè)有石像生12對24件,依次為:龍首六棱柱、獅子、老虎、馬、麒麟、立象、臥象、立駱駝、臥駱駝、獬豸、文官、武官,形成夾道相迎之勢,體現(xiàn)了皇家陵寢禮儀要求。 石像生的含義 望柱:男性的象征,又稱石柱。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以表達式其位,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 獅子:威風凜凜,是勢力強大的象征。威猛霸氣,有著鎮(zhèn)魔驅(qū)煞,守護人們吉祥、平安的象征。 石虎: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是皇權(quán)的象征,又起到鎮(zhèn)魔辟邪的作用。 石馬: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它是古代軍隊作戰(zhàn)必備的工具,用以象征皇帝統(tǒng)治疆域的廣闊,八方來朝。 麒麟: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的一種神物,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是牛、足是馬,它與龍、鳳、龜合稱四靈;相傳只有清明盛世,才會出現(xiàn)祥瑞之獸,象征了死者生前統(tǒng)治英明,是有作為的帝王。 石象(立):力大無窮,卻性情溫和;憨態(tài)可掬,又誠實忠厚;且能負重遠行,被視作吉祥、力量的象征,表示國家江山的穩(wěn)固。 石象(臥):也被人們稱為獸中之德者,有臣服于皇權(quán)之意。 駱駝(立):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稱“沙漠之舟”,以表示帝王性情格溫順,能吃苦耐勞,也表示疆域遼闊,帝王威震四方。 駱駝(臥):性格溫順,象征執(zhí)著,堅持不懈。 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 文臣:是朝中文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擁有忠臣,善理國事,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 武將:是朝中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擁有良將,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 看完活潑生動的石像生,可以看到一座三間四柱、柱出頭式牌坊,這里就是“欞星門”了。欞星門,又作靈星門或烏頭門,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烏頭染”樣式。通過這座石門,意味著帝王就要升入天界了。
第四章 內(nèi) 城 ![]() ![]() ![]()
在方城東、南、西三面建有女兒墻,北面?zhèn)刃藿ò坏?,東、西、北三面設(shè)石階可通上下。明樓為歇山飛檐式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有門,據(jù)說原來明樓中間立有圣號碑一座,碑額前后刻有二龍戲珠,碑身楷書刻有魯王圣號。明樓是明陵創(chuàng)制的建筑,也是整個陵園的最高處,曲折而上,登高遠眺,陵區(qū)風光一覽無余,盡情領(lǐng)略“風水寶地”的風采。 ![]() 第五章 地 宮
![]() ![]() 出土文物舉要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狀,壁薄透明,選用上等的羊脂玉雕刻而成,玲瓏剔透。 【水晶鹿鎮(zhèn)紙】水晶是石英的一種,透明有光澤,亦稱“水玉”“水碧”等,水晶器古代被視為珍寶。這件水晶鹿鎮(zhèn)紙以整塊水晶雕琢而成,質(zhì)地純凈瑩澈,鹿昂頭伸頸,弓背伏臥,半睜細長的雙眼,雙耳緊貼腦后,一副溫順的樣子,非??蓯?,然而細看脖頸直豎,弓背提腹,分明又保留著特有的警覺和機敏。制作者不僅準確把握動物的軀體結(jié)構(gòu),并深諳它的習性特征,加上嫻熟絕妙的精雕細琢,鎮(zhèn)紙鹿被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鎮(zhèn)紙,又稱壓尺,文房常用用具之一,是文人揮毫時,用來壓紙張使之保持舒展平穩(wěn),便于用筆,也可以用來壓書,便于閱讀。這件水晶鹿鎮(zhèn)紙,它的材質(zhì)造型及雕琢工藝均屬上乘,是明代的稀世之物,也是這批文物中的珍品。 【金鑲玉帶】這條金鑲玉帶是由二十五節(jié)上等羊脂玉組成,用金片鑲嵌起來,中間雕有鏤空的靈芝圖案,玉質(zhì)潤澤,刻工精美,僅從外觀上不難看出這條玉帶的價值,中國有句俗語“有眼不識金鑲玉”,大概說的就是它了。 【鑲寶石金帶飾】最珍貴的要屬鑲寶石金帶飾了,它是由兩層透花的金片鑲有三十三顆寶石而成,一顆大寶石鑲在中間,周圍由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紫寶石、祖母綠、珍珠和一顆稀有的貓眼寶石簇擁,當屬無價之寶。北京定陵出土了十四件鑲寶石金帶飾,都不如這件體積大,寶石多,價值高,裝飾精美。 【龍紋鏡】鏡為圓形,圓鈕,背面布滿水波紋(直徑12、4厘米厚0、7厘米),左側(cè)一方框內(nèi)有“洪武四年五月日造”篆書,上面為一覆蓮葉,下為一朵盛開的蓮花。鈕右有一龍飛騰在水波上,周圍點綴如意云、朵云。朱檀墓出土的這面龍紋鏡是這個時代鑄造較精細的一種,也是明代龍紋鏡的標準樣式。 【九旒冕】目前已成為“山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睹魇贰酚涊d,“九旒冕”僅次于皇帝“十二旒冕”的皇冠,填補古代冕服的珍貴實物,為海內(nèi)孤品。 【天風海濤琴】由唐朝雷威所斫“天風海濤”琴的出土曾震驚了考古界,該琴長121厘米、寬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書“天風海濤”。傳說琴聲如天空之長風,大海之波濤,且造型獨特,享有“古琴蛇跗評無價”的美譽。雷威,唐代制琴大師,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兩代已是收藏珍品,傳世極少。 ![]() ![]() 第六章 戈妃墓
出土文物舉要 【青花雙龍紋罐】高33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3.5厘米。流肩、鼓圓腹,較碩大,腹下內(nèi)收,平底露胎,肩部飾雙獸首耳,通體紋飾由三部分組成,肩部飾青花纏枝蓮花紋、肩腹之間以弦紋相間隔,腹部主題紋飾為青花云龍圖案,腹徑之間以卷枝紋相間隔,脛部繪變體仰蓮花瓣紋。經(jīng)專家鑒定,一致認為是明初瓷器中的珍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雙鳳大銅鏡】直徑27.7厘米,厚0.8厘米,重2.7千克。穿綬孔徑1.2厘米,蓮花紋鈕座。紐座上下豎刻銘文帶,長分別為5.8和4厘米,寬1.4厘米,上為篆書“洪武七年八月日造”8字,下為楷書“美字貳拾陸號”6字,銘文兩側(cè)為右旋雙鳳追逐圖案,雌雄相對。伸頸展翅,翩欲飛。充分示了明代制鏡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創(chuàng)造才能,對研究我國銅鏡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龍泉窯三足爐】高17.6厘米,口徑15.5厘米,撇口、折沿、短束頸、繩紋雙耳,分襠三柱形足。頸部飾變形花草紋,腹部飾三組花草紋圖案。既無華美繁縟的雕飾以嘩眾,又無艷彩濃抹的圖案以媚人,唯以造型之優(yōu)美,釉色之俏麗,風格之純樸而成為明初龍泉窯瓷器中一件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佳品。 ![]() 結(jié) 語 鳴謝 ·向協(xié)助提供景區(qū)解說和大力支持的魯王陵管理所領(lǐng)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向文中援引文字及圖片資料的各類書籍作者、網(wǎng)絡(luò)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