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探秘明魯王陵,這里有全套內(nèi)容!

 日月存心 2024-04-30 發(fā)布于山東


魯王文化

記錄真正的歷史


魯王文化



明魯王陵景區(qū)

  解說介紹大全

  (玉本寧2024年4月30日初稿

明魯王陵,位于山東省鄒城市東北10公里處的九龍山系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首任魯王朱檀及其妃子的墓葬,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一處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的AAAA級景區(qū),素有“明代親王第一陵”的美譽。


第一章 封 藩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稱帝,建立大明王朝。為鞏固新生的政權(quán),朱元璋以歷代王朝興亡經(jīng)驗為鑒,決定恢復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度。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于是,從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三次分封諸皇子為親王,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除長子朱標立為太子留守南京之外,其他二十五個兒子(其中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未封)和侄子朱守謙(首任靖江王)封到全國各重要州府為王。
據(jù)《明史》記載,“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庇H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不僅享受厚祿,還擁有巨大權(quán)力和崇高禮遇。
·延伸知識點
明朝封藩的目的
一是為了讓藩王鎮(zhèn)守北部邊疆,抗拒北元殘余勢力和游牧民族的侵擾,維護邊疆穩(wěn)定。比如著名的“九大塞王”的封地就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防線上,其中秦王朱樉駐西安、晉王朱棡駐太原、燕王朱棣駐北平、代王朱桂駐大同、肅王朱楧駐平?jīng)?、遼王朱植駐廣寧、慶王朱栴駐韋州、寧王朱權(quán)駐大寧、谷王朱橞駐宣府等。二是轉(zhuǎn)移功臣宿將的軍事權(quán)力,與他們結(jié)親來防止倚功作亂,同時配合廢除宰相制度,賦予諸王“清君側(cè)”的權(quán)力以防范權(quán)臣把持朝政。
明朝封藩的特點
分封而不錫(cì,通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即士農(nóng)工商),并能世襲罔替。明初后經(jīng)過幾次削藩,藩王及宗室自由逐步受限,晚期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魯王朱檀的生母是郭妃(郭寧蓮),深受朱元璋寵愛。朱檀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為魯王,藩國兗州。兗州為古九州之一,是“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fā)祥之地”。朱元璋重視文化,尊孔崇儒,儒家思想被定為明朝的統(tǒng)治思想。他非??粗佤攪牡匚?,因此把自己最寵愛的兒子封在這里,寄托了他對魯王的殷切期望。
·延伸知識點
《封建魯王祭告山川文》與兗州舞雩臺
魯王朱檀甚為父親喜愛,初封為魯王時,明太祖朱元璋就遣使祭告魯國山川,親自撰文曰:“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駐金陵,于今十有六年。枝葉茂盛,子孫十有一人,已命長子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為第十子檀建國于魯國,內(nèi)山川之祀,王實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詞以奉神,其詞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詞實告,遣使赍香帛,陳牲醴,申祭告,惟神鑒之。”此文后來被鐫刻在石碑上立于兗州舞雩臺。清光緒十二年(1886)《滋陽縣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滋陽縣鄉(xiāng)土志》分別記載:“舞雩臺,舊名郊臺。明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魯,祭告境內(nèi)山川,刻石立其上。國朝改今名”。“舞雩臺在泗水橋北,舊名郊臺。明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魯,祭告境內(nèi)山川,刻石其上。國朝改今名,八景中舞雩春風即此?!贝藘贾菸桷_非曲阜舞雩臺,應(yīng)是明魯藩宗室修建,人為造景之故。到上世紀民國時尚有此臺,今已無存。


第二章  陵 園



魯王朱檀自幼跟隨母親郭妃在南京長大,15歲就藩兗州,同時將兗州升州為府,轄四州二十三縣,魯南大部都在兗州府的管轄范圍內(nèi)。據(jù)《明史》記載,朱檀“好文禮士,善詩歌”,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王子,又說他“餌金石藥,毒發(fā)傷目”,因服食丹藥中毒目眇,于20歲去世,被太祖賜惡謚為“荒”,這就是“荒王”一詞的由來。但奇怪的是,1971年文物部門發(fā)掘魯王陵地宮時沒有找到最能證實魯王生平的墓志銘,所以史書中相關(guān)記載是否真實尚存疑。
明朝時,共建有親王府50多座,有246位親王、10位靖江王在各自的封地建立陵墓。與其它親王陵比較,魯王陵有以下幾個特點鮮明,被稱為“明代親王第一陵”。
  • 時間最早:魯王朱檀在親王中第一個薨逝,王陵為第一個建造;
  • 規(guī)模最大:陵園占地面積最大,建制和禮制為后來其它王陵所用;
  • 地宮最深:陵園地宮距地表最深,達26米,僅次于明十三陵中定陵的27米深度;
  • 價值最高:王陵出土文物最完整,價值最高,填補多個文物空白;
  • 傳位最久:諸藩中魯藩傳承時間最長,從1370年朱檀受封到末代魯王朱以海去世,魯藩享國長達293年,相伴明朝始終。共傳十代13位魯王,郡王70位、將軍387位、中尉376位,是明藩中較為繁茂的支系。
魯王朱檀墓,初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建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相傳墓址是由他的舅舅武定侯郭英親自主持考察選定。選址時可謂費盡苦心,考察組踏遍了魯國山川,相地形,找龍脈,最后選定北倚九龍山、南臨白馬河的這塊“風水寶地”。陵區(qū)完全按照風水學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選址建造。陵址選定后,整整花了三四年時間進行修建,而后才將靈柩遷葬于此。
·延伸知識點
魯王陵墓址的風水之妙
九龍山系呈東南至西北走向,蜿蜒五公里,遠遠望去,九峰相連,連綿起伏,宛若游龍,周圍群山環(huán)繞如眾星捧月。魯王墓園位于九龍山南端第一座山峰,當?shù)厮追Q為“龍頭”。東、西各有一座小山拱衛(wèi),陵園前為白馬二泉,是白馬河源頭。園區(qū)中軸線南與朱雀山正對,正是所謂“案山”。朱雀山往南是嶧山群峰,遠望如群臣朝拜。整個陵區(qū)居高臨下,向陽瀕水,符合明代堪輿家所謂的“左右護砂,環(huán)抱拱衛(wèi),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的格局,王家氣派一望而知。據(jù)說,當年考察組選址時,看到左有青龍(凰山和臥虎山),右有白虎(玉皇山),前有朱雀(朱山),唯后方缺少玄武位,于是便遷來武姓人到此建村,以應(yīng)北方玄武之象。這就是魯王陵北“武家村”的來歷。
為保護陵寢的安全,明朝還設(shè)置了守陵的軍隊。墓東邊有一個村莊名“老營村”,就是當年駐扎守陵軍隊的地方。據(jù)說陵寢一旦確定,就不許再動那里的土,禁止耕種樵采,否則就會傷了“風水”。修建陵寢工程用土都是從別的地方運來的,朱檀墓西二里的地方,就是當年開工取土之處,因為用土量大,地被挖陷,積水成湖,所以至今仍叫“溪湖”。周圍的一些村名、地名的來歷,大都與朱檀墓有關(guān)系。在山東魯南各地還分布著十余處歷代魯王陵墓,但多數(shù)被盜掘。
相傳,魯王陵陵區(qū)原分內(nèi)外兩城:外城北至九龍山第一個山頭后(現(xiàn)有石墻遺址一道,俗稱“龍鎖子”),南至外御河北(現(xiàn)有東西河溝一條,俗稱“午門溝”),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800米,占地面積約96萬平方米。內(nèi)城區(qū)為1986年按原貌恢復修建,分陵園和地宮兩大部分,占地面積約4萬多平方米。其中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1.648萬平方米。
·延伸知識點
陵與園的區(qū)別
魯王之墓被習慣稱為“魯王陵”?!傲辍北疽鉃榇笸辽剑ā墩f文》)。春秋前,墓葬不封不樹。戰(zhàn)國時起,貴族墓葬開始流行大封土堆,或鑿山為墓,徑稱為陵。《史記》記趙肅侯十五年(前335年)“起壽陵”。到漢代帝王沿以為習,“陵”成為帝、王墳?zāi)沟膶S迷~。到后來,禮制繁冗,陵又專指帝后墓葬,親王則稱園。明魯王為親王,按明代制度,他的墓葬應(yīng)稱為魯王墓園,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兗州府志》中也有記載“皇明魯荒王園,在(鄒)縣東北二十五里九龍山”。如取“陵”為墓葬之意,稱“魯王陵”也是可以的。
明魯王陵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qū),從南向北主要景點依次有:導引部分的石牌坊、下馬碑、神道、外御橋;外城部分的大紅門、石像生、欞星門、內(nèi)御橋(金水河);內(nèi)城部分的陵門、裬恩門、裬恩殿遺址、三門、明樓、石五供、魯王墓、戈妃墓等。
來到魯王陵,既可以一睹大明親王的風采,品味歷史,感悟未來,又可觀賞雄偉的古建筑、優(yōu)美秀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感受神秘的地下宮殿以及各種精美絕倫的出土文物。


第三章  外 城



在明魯王陵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石牌坊,稱為“下馬坊”。坊上巨石橫額有隸書“明魯王陵”四個大字,書法精妙。這座石坊是近年重建,以巨大青石打造,三間四柱,仿卯榫結(jié)構(gòu),盤龍繞柱,雕刻精美,四個高達十余米的坊柱上方蹲坐四只神獸“朝天吼”,極盡工巧。石坊兩邊靠前又有兩根巨大的望柱,樣式與坊柱相似。
·延伸知識點

朝天吼,又名犼,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有高處守望的習慣,常置于望柱之上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之意。

在陵門右前方聳立著下馬碑,上書“官贠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這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見到此碑就要“武官下馬、文官下轎”改步行,告誡人們前方是帝王的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懷念和尊重。
從陵門石坊進入陵區(qū),首先經(jīng)過漫長的神道,又稱神路。在陵區(qū),除尚寨村東側(cè)陵門以北的內(nèi)園恢復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外,向南的地面建筑大部分是近幾年新建,今天新修的神道寬敞平坦,極大方便了游客參觀行走。神道兩側(cè)樹木蒼翠,風景宜人,是游冶休閑的好去處。
沿著神道前行約200米,穿過一座橫跨“午門溝”的石拱橋,即“外御橋”,以北便是陵區(qū)外城的正門“大紅門”。大紅門是一座單檐廡殿頂式的宮門建筑,紅墻綠瓦,與帝陵所用的金色琉璃瓦相區(qū)別,否則屬于僭越。大紅門設(shè)有三個門洞以通出入,但三個門洞在禮制上卻各有不同作用:中門洞是已故王爺、后妃的棺槨、神主、神牌、香帛、祭品、儀仗通行的地方,左門洞(東門洞)是嗣王祭拜祖先陵寢時通行之處,右門洞是奉命謁陵的官員進入陵區(qū)時的通行之處,體現(xiàn)了古人“居中而尊”和“尚左”的禮制觀念。
過了大紅門,就可以看到綿延達400米的甬道,兩邊排列著對稱的華表和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shè)的石人石獸的統(tǒng)稱,又稱“石翁仲”,是皇權(quán)儀衛(wèi)的象征。古代凡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cè),還將人工馴養(yǎng)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里,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古人崇尚“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于是在皇帝死后也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石人石獸。這種做法始于秦漢時期,此后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shù)量和取象不盡相同。
·延伸知識點
石翁仲
帝王陵墓前安設(shè)的石人、石獸統(tǒng)稱為石像生,又稱石翁仲。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秦人阮姓,身高超過兩米,是秦始皇的一員猛將。翁仲死后,秦始皇鑄造了一尊銅像放在咸陽宮外。后來,匈奴人來咸陽朝拜,遠遠看見翁仲銅像,嚇得望風而逃。從此,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

參照南京明孝陵石像生布局并按比例縮小,明魯王陵共設(shè)有石像生12對24件,依次為:龍首六棱柱、獅子、老虎、馬、麒麟、立象、臥象、立駱駝、臥駱駝、獬豸、文官、武官,形成夾道相迎之勢,體現(xiàn)了皇家陵寢禮儀要求。

·延伸知識點

石像生的含義

望柱:男性的象征,又稱石柱。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以表達式其位,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

獅子:威風凜凜,是勢力強大的象征。威猛霸氣,有著鎮(zhèn)魔驅(qū)煞,守護人們吉祥、平安的象征。

石虎: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是皇權(quán)的象征,又起到鎮(zhèn)魔辟邪的作用。

石馬: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它是古代軍隊作戰(zhàn)必備的工具,用以象征皇帝統(tǒng)治疆域的廣闊,八方來朝。

麒麟: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的一種神物,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是牛、足是馬,它與龍、鳳、龜合稱四靈;相傳只有清明盛世,才會出現(xiàn)祥瑞之獸,象征了死者生前統(tǒng)治英明,是有作為的帝王。

石象(立):力大無窮,卻性情溫和;憨態(tài)可掬,又誠實忠厚;且能負重遠行,被視作吉祥、力量的象征,表示國家江山的穩(wěn)固。

石象(臥):也被人們稱為獸中之德者,有臣服于皇權(quán)之意。

駱駝(立):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稱“沙漠之舟”,以表示帝王性情格溫順,能吃苦耐勞,也表示疆域遼闊,帝王威震四方。

駱駝(臥):性格溫順,象征執(zhí)著,堅持不懈。

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

文臣:是朝中文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擁有忠臣,善理國事,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

武將:是朝中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擁有良將,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

看完活潑生動的石像生,可以看到一座三間四柱、柱出頭式牌坊,這里就是“欞星門”了。欞星門,又作靈星門或烏頭門,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烏頭染”樣式。通過這座石門,意味著帝王就要升入天界了。

·延伸知識點
欞星門的來歷
《史記》記載:“正門閥閱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號烏頭染?!焙髞?,這種柱出頭式牌坊門被名之為“欞星門”,成為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門?!队罉反蟮洹份d古賦題句:“靈星名門,王者之制也。靈星垂象,王制之本也。欲知王者所法之制,當識靈星所垂之象。”按《后漢書·祭祀志》載,龍星(青龍七宿)左角有一顆星名為天田星,“號曰靈星”。它是“青龍七宿”中“角宿”的附座星官。因“角星(角宿)為天門之象”,其內(nèi)為“天庭”,所以,靈星所垂示的形象就是天門了。
過了欞星門前行約百米,就到了內(nèi)御橋,下方有白馬河蜿蜒流過。原石橋?qū)?.5米,南北長16.2米,橋上以青石鋪面,橋兩側(cè)精雕石蓮柱欄桿,柱頭為24節(jié)氣雕刻,欄板上飾有透雕寶瓶靈芝圖案?,F(xiàn)已被新橋取代。從前有白馬二泉,位于王陵東南側(cè),俗稱“龍眼”,河水潺潺,環(huán)抱陵前?!多u縣續(xù)志》記載:“九龍泉在元興社左九龍營村北,明魯藩創(chuàng)修,有觀泉亭故址”。九龍泉即白馬泉,九龍營為今老營村。過了御橋,便進入了陵區(qū)內(nèi)城部分。



第四章  內(nèi) 城



陵區(qū)內(nèi)城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前后兩進院落,中部有禮門三楹,歇山式建筑,后院正中原有享殿七楹,早年已毀,現(xiàn)已恢復其臺基。過了前院可直達明樓,明樓后為王陵地宮。地宮西側(cè)為戈妃墓。
在重建陵園內(nèi)城圍墻之前,有村民在陵區(qū)世代居住。為方便周邊村莊百姓生活,魯王陵并未全線封閉,東西兩側(cè)開放,可以直達內(nèi)城陵門。這座高大的門樓就是魯王陵內(nèi)城陵門。陵門前有2006年5月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陵門共有三座,中門獨高,兩門較矮,翼然并列,中門寬約3.6米,左、右側(cè)門寬約3.2米,系門洞式斗拱建筑。門上方有一馬槽式豎匾,上書“明魯王陵”。原陵門毀于明末,現(xiàn)為1986年按照原貌恢復所建。四周建有高3.7米、寬0.7米、基厚1.4米的圍墻,為冰盤檐式磚石砌成。過去內(nèi)城墻四周建有角樓,為守陵人員護陵之用。內(nèi)城中間設(shè)有一隔墻,分為前后兩進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之狀。
進了陵門便是前院,現(xiàn)有管理人員值守,右側(cè)有一組關(guān)于王陵的宣傳板,介紹了王陵風水、魯王生平、山東省博物館1971年挖掘墓葬的情況等。
通往陵寢的甬路也叫神道,寬3.6米,中為石板,兩側(cè)為青磚鋪地,按規(guī)定中間為皇帝行走,兩邊按文左武右行走,除抬扛祭品人員外,其他人不能隨意行走,特別是碑亭附近,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蹄”之說。陵園內(nèi)綠樹成蔭,花草繁多,欣欣向榮。今天,走在甬道上,欣賞著陵園的自然風光,定會發(fā)出思古之幽情。
接下來,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陵園的二門,又稱“祾恩門”?!暗挾鳌本褪羌懒旮卸魇芨5囊馑肌5挾鏖T與陵門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為四楹三門式歇山飛檐木結(jié)構(gòu),外為青磚壘砌,上覆綠色琉璃瓦,體現(xiàn)了王陵建筑在顏色使用上的應(yīng)有制式。
·延伸知識點
琉璃瓦的顏色
在封建社會,瓦的顏色是等級的象征。最高等級的瓦是藍色的,是用來祭天的,比如天壇就用藍瓦。第二等級的瓦是黃色的,只有皇帝才能用。但有個例外,孔廟的瓦也用黃色,因為孔子是“百世文官祖,歷代帝王師”,歷代帝王遵孔子為老師,所以孔廟的瓦是黃色的。第三等級的瓦是綠色的,是親王的等級,王陵裬恩門上的瓦是綠色的,正合其制。
像在其他古建上一樣,祾恩門的飛檐上也排列著七個小動物。它們有什么作用呢?原來,這些動物統(tǒng)稱為“走獸”,是象征性防火標志,后來就演變成了等級的象征,最高等級是十一個,其次是九個、七個、五個。最前面是仙人騎鳳,仙人之后依次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老百姓俗語中常說的“屋脊六獸”也是源于此。
邁上臺階,在祾恩門兩側(cè)的墻壁上有兗州城池圖和兗州府總圖,都來自明萬歷二十四年《兗州府志》。從圖上可見明代兗州城池和魯王宮的布局,以及當時兗州府的管轄地域。
穿過祾恩門前行數(shù)十步,可以看到比地面高出約一米多的享殿基址。享殿又名祾恩殿,這是供奉魯王朱檀墓主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通過殘存的柱礎(chǔ)可以推斷原來享殿建筑的規(guī)模和形制,大殿為七楹,面闊33米,進深20.4米,殿前有長10米,寬15米的月臺,周圍鑲有玉石欄桿。享殿在清代傾倒后,改為三間關(guān)帝廟,“文革”期間被破壞。1987年按原規(guī)格恢復基礎(chǔ),現(xiàn)僅存26根上圓下方古鏡式柱礎(chǔ),可以想見明朝時大殿的宏大規(guī)模。

·延伸知識點
柱礎(chǔ)的作用
柱礎(chǔ)是一種建筑構(gòu)件,俗稱磉盤或柱礎(chǔ)石,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木架結(jié)構(gòu)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人民為了防止落地的屋柱受潮腐爛,在柱腳處墊上石墩,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防蟲防潮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加強柱基承壓力,承重柱直接落在各個柱礎(chǔ)上,并不加固定連接,可起到抗震緩沖的效果。
在享殿基址上,有一座現(xiàn)代石香爐,高約3米,爐上有蓋,鏤雕手法,此爐并無實用價值,起到裝點環(huán)境的作用。前院后門又叫三門,自此將通向陵寢部分,門長3米寬6米。明朝時,除了繼位親王和祭掃人員之外,其他人不準隨意進入,以防驚擾了王靈。
經(jīng)過三門,來到后院,前行中可以看到,在神道正中有一口水井,該井為1985年附近農(nóng)戶打的一口吃水井,1986年恢復陵園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口井正好在神道的正中,所以把它保留了下來,加蓋和石護欄圍起來。當初,陵園復建工程也用這口井里的水,井水甘甜無比,而陵園建好了,井也就沒水了。有人說這是魯王顯靈了,也有的說這口井的水用盡意味著完成了它的使命。說法很多,非常神奇。
迎面而立的是地宮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標志——方城明樓,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磚石結(jié)構(gòu),下方為線條雕刻粗獷有力的須彌座,前方是2019年由魯王后裔捐資新建的石五供,頂部是正方形平臺,臺上有明樓。明樓之側(cè)有恭立石五供捐建紀事和題名碑。

·延伸知識點
魯王陵石五供
2019年清明由魯王文化商企聯(lián)合會發(fā)起、魯王后裔捐資新建。仿照北京明十三陵長陵石五供布置樣式,下有三層須彌條形石案,案長9.5米、寬1.370米、高1.5米,分別象征魯王朱檀誕生在九五之尊的皇家、生于1370年、15歲之國來兗。座上安放有石質(zhì)香爐1個、花瓶1對、燭臺1對,共5件。石五供,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做的五個供器,形制一般為1個香爐、2個花瓶和2個燭臺。“石五供”最早源于佛教“三具足”,即香爐一具,燭臺一對,花瓶一對,種類有三,故稱“三具足”,個數(shù)為五,又稱“五具足”。這一整套供器擺在供桌之上,民間稱為“五供”。而帝王陵寢前擺放石五供,又象征著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長眠于地宮里的帝王及后妃可以無時無刻不享受著后代子孫的供養(yǎng)。

在方城東、南、西三面建有女兒墻,北面?zhèn)刃藿ò坏?,東、西、北三面設(shè)石階可通上下。明樓為歇山飛檐式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有門,據(jù)說原來明樓中間立有圣號碑一座,碑額前后刻有二龍戲珠,碑身楷書刻有魯王圣號。明樓是明陵創(chuàng)制的建筑,也是整個陵園的最高處,曲折而上,登高遠眺,陵區(qū)風光一覽無余,盡情領(lǐng)略“風水寶地”的風采。



第五章  地 宮



由明樓北側(cè)拾階而下,就是魯王朱檀的墓穴——地宮。地宮距地表深26米,僅次于北京萬歷皇帝定陵27米的地宮。1969年冬,全國響應(yīng)“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群眾在九龍山開挖防空洞時發(fā)現(xiàn)了墓道,立即報告文物部門,山東省和鄒縣文物部門在解放軍和當?shù)卮迕衽浜舷?,?970年春至1971年初,對朱檀墓進行了有計劃的發(fā)掘,因墓葬未被盜,墓室內(nèi)絕氧濕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初文物。
經(jīng)過清理,共發(fā)現(xiàn)2000余件文物。大致可以分為:冠服,儀仗,家具,文房四寶和生活用具模型等,主要珍品有:織錦緞龍袍、九旒冕、皮弁、魯王之寶貼金木印、金鑲玉透雕玉帶、唐代天風海濤琴、宋高宗題詩扇面、元代錢選白蓮手卷、元版古籍、青釉云龍紋罐、戧金云龍紋衣箱等。很多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其中,九旒冕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唯一完整的古代旒冕,出土的明初家具成為明式家具鑒定的標準器,出土的大量元代書籍為國內(nèi)孤本等等。這些出土文物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燦爛瑰寶,也為研究明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和科學依據(jù)。
更為重要的是,墓葬未被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初文物,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如九旒冕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唯一完整的古代旒冕,出土的明初家具成為明式家具鑒定的標準器,出土的大量元代書籍為國內(nèi)孤本等等。這些文物現(xiàn)在大多都藏于山東省博物館,有專門的《魯王之寶——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目前,墓室中只陳列了部分照片和仿制品。文物出土后,墓室又被回填,經(jīng)過復建完善,到1988年3月才正式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魯王陵1992年6月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知識點
山東省博物館《魯王之寶——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位于山東博物館二樓10號展廳的《魯王之寶——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魯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展覽共展出文物739件(套),包括墓葬中出土的冕弁服飾、家具漆器、文房珍寶、琴棋書畫、木俑儀仗等許多珍貴文物,對于研究明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也反映了那個時期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是我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批珍貴財富。
陵墓地宮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長50余米,墓室全長20.6米,分前后兩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積約1.3萬平方米。陵墓系在山上鑿石開壙,然后用磚砌壘,動用土石方約20萬立方米。據(jù)專家估計,按當時情況,以二百個勞動力計算,需三年時間才能建成,工程量是相當浩大的。這座數(shù)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群,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聰明才智,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jié)晶。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寬,向里漸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狀,里口寬3.9米,北距金剛墻1.5米,墓道內(nèi)筑有用石灰、豆汁、糯米汁混合澆鑄的三道擋土墻,其中第三道墻又稱“封門墻”,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漸窄,作砥墻狀,墻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墻用大磚砌成,封墻牢固,至今痕跡可見。
墓道兩邊的墓壁上擺滿了墓志銘碑(系拓片復制品),有十余塊。這是朱檀直系后裔歷代親王、郡王將軍夫人的墓志銘其中有第二任王朱肇輝、魯藩鉅野王朱泰墱、魯藩安丘榮順王朱當澻等。男性墓志四周線刻云龍紋,女性墓志則刻花卉紋或鳳紋。這些墓志銘,對研究明代魯藩的歷史及世系傳承,糾正史籍不足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信史”。當我們站在這些石碑前,思緒穿越時光隧道,盡可感受明魯藩三百年的榮辱興衰。



·延伸知識點
墓志銘,或叫壙志,是由篆蓋和志石兩塊方形石扣在一起組成一合,以鐵條緊箍,放置于棺木前方的墓道上。篆蓋,是用篆文書寫碑主人的封號,名諱;志文,是楷書記載主人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跡及家族世系等。
繼續(xù)前行,可見一道紅色的“金剛墻”,通高8.2米,寬5.35米,上部是用綠色的琉璃磚瓦筑起的門樓,墻面敷一層堅硬的紅灰泥。門樓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磚砌的擋土墻,與前面的擋土墻接齊。在門樓上又筑起一道東西長條形的護槽,頂上覆蓋兩層石條,用以負擔上面的夯層封土,防止損壞門樓建筑。這面墻之所以用“金剛”來命名,是因為金剛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力大無比的神,以此命名自然有無比堅固、萬夫莫開之意。
進入兩扇朱漆巨門,許多游客都以為它是木制或鐵鑄的,其實,這兩扇門是用兩塊巨石雕刻成的。高2.4米,寬1.3米,厚0.2米,據(jù)測算重約三千斤,為雙扉樞軸式,門樞鑲有重約十五公斤的合金銅套,石門鑲有鐵質(zhì)鋪首銜環(huán),色澤鮮艷,門環(huán)原以長57厘米的插簧式鐵鎖鎖住。門正面縱橫雕刻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八十一,在封建社會是最高等級,只有皇帝才能享受這個等級。按規(guī)定,親王應(yīng)該下天子一等,是不應(yīng)該用這個等級的,但因為朱元璋對朱檀十分寵愛,所以朱檀也享受了最高等級。這種現(xiàn)象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不多見的。
魯王墓室通長20.6米,共有兩重門,分為前后兩室,兩室之間有甬道相連,除門部為石料制成外,其余為磚砌券頂,方磚鋪地,四壁頂部敷以白灰,壁上飾雙條墨線,兩道門形制相同。進第一道門,就進入前室。前室南北長8米,東西寬5米多,高4米,頂部青磚東西起券(xuàn),地面磨光方磚鋪地,南部放置大缸一個,為長明燈,中部放置兵馬俑,共432個,后部置一御案,案上置蓋頂寶匣,匣內(nèi)放置木制貼金大印,上刻“魯王之寶”。
這口長明燈,是一個直徑為1.1米高1.5米的大缸,又叫萬年燈,缸內(nèi)放有鐵燈芯座,裝有豆油,希望他能長明。其實墓主入葬以后,地宮缺乏氧氣,燈也就熄滅了。巨燈燃盡室內(nèi)的氧氣,卻起到保護尸體和殉葬品的作用。這也是很多墓葬隨葬品本來保存完好,一旦出土立刻風化的原因。
這些彩繪木俑,是一批罕見的明代木雕精品,共432個,其中人物俑402個,馬俑24件,車輅2件,是魯王出行的整套“鹵簿”(即儀仗隊)。俑是替代活人殉葬的一種明器,我國古代的俑不僅有木雕的,還有陶制,石制,金屬鑄造的等。朱檀墓出土的俑是木俑,用木俑隨葬大約始于東周。《孟子·梁惠王》記載了孔子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的句子。正是由于俑的出現(xiàn),才使許多無辜的生命免于陪葬的噩運,實在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大進步。這批俑用料為松木,雕刻精細,比例相稱,刀法簡練,神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鉞斧、朝天鐙、刀槍劍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種樂器的樂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衛(wèi),尤為生動的是二十四匹馬中最為健壯裝飾華麗的一匹高頭大馬,昂首而立,栩栩如生。這432個木俑儀仗是當時親王“甲兵衛(wèi)士之盛”的真實寫照。
·延伸知識點
什么是“鹵簿”?
鹵簿即古代帝王出外時扈從的儀仗隊,早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蔡邕《獨斷》中記述:“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鹵簿的“鹵”通“櫓”意為“大盾”,有防護保衛(wèi)之意;“簿”是冊簿的意思,就是把“車駕次第”和保衛(wèi)人員即裝備的規(guī)模、數(shù)量、等級形成文字的典籍。鹵簿制度經(jīng)過中國封建社會 2000多年的發(fā)展,日趨完備,在車駕、護衛(wèi)的基礎(chǔ)上還增加了儀仗(執(zhí)舉金瓜、寶頂、旗幡)和樂舞(音樂演奏和舞蹈表演)。在明太祖親訂的《皇明祖訓》中,有關(guān)于親王儀仗的規(guī)定,含:令旗一對 清道二對 幰弩一張 白澤旗一對 戟一十對 矟一十對 弓箭二十副 刀盾一十對 絳引幡一對 掆鼓二面金鉦二面 金皷旗二面 花匡皷二十四面 畫角一十二枝 板一串 笛二管 鑼二面 節(jié)一把夾矟一對 告止幡一對 傳教幡一對 信幡一對 戲竹一對 笛四管 頭管四管 杖皷一十二面板一串 大鼓一面 響節(jié)四對 紅銷金傘一把 紅繡傘一把 曲蓋二把 方傘四把 戟氅一對戈氅一對 儀鍠一對 殳義一對 儀刀四對 班劔一對 吾杖一對 立瓜一對 臥瓜一對 骨朵一對 鐙杖一對 斧一對 幢一把 麾一把 誕馬八疋 馬杌一箇 鞍籠一箇 交椅一把 腳踏一箇 水罐一箇 水盆一箇 香爐一箇 香盒一箇 拂子二把 扇六對 唾壺一 唾盂一。
這枚“魯王之寶”印,放置在后部中央設(shè)御案寶匣中,是龜鈕木印。按明制,親王之寶“其寶用金、龜鈕”,文曰“某王之寶”。這里出土的是木制的仿制品,因為大印是權(quán)力的象征,封建社會是世襲制,大印要傳給長子長孫,所以殉葬的木寶只是葬儀的象征品。裝大印的匣子為瀝粉貼金錄頂匣,集瀝粉貼金兩種工藝于一身,在漆器史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從1389年隨葬至今,已近六百多年,但保存得基本完好。我國唯一部漆工專著——黃成《髹飾錄》中有關(guān)金漆的記錄不下十幾處,惟獨不見瀝粉貼金,而此器填補了《髹飾錄》之不足,是我國漆器寶庫中的一份極其寶貴的遺產(chǎn)。
在前室的左右墻壁上,是出土文物的部分圖片,有:雕花白玉杯、水晶鹿鎮(zhèn)紙、金鑲玉帶、鑲寶石金帶飾、龍紋鏡、鳳紋鏡、九旒冕、天風海濤琴等,多數(shù)是國家一級文物。
·延伸知識點

出土文物舉要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狀,壁薄透明,選用上等的羊脂玉雕刻而成,玲瓏剔透。

【水晶鹿鎮(zhèn)紙】水晶是石英的一種,透明有光澤,亦稱“水玉”“水碧”等,水晶器古代被視為珍寶。這件水晶鹿鎮(zhèn)紙以整塊水晶雕琢而成,質(zhì)地純凈瑩澈,鹿昂頭伸頸,弓背伏臥,半睜細長的雙眼,雙耳緊貼腦后,一副溫順的樣子,非??蓯?,然而細看脖頸直豎,弓背提腹,分明又保留著特有的警覺和機敏。制作者不僅準確把握動物的軀體結(jié)構(gòu),并深諳它的習性特征,加上嫻熟絕妙的精雕細琢,鎮(zhèn)紙鹿被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鎮(zhèn)紙,又稱壓尺,文房常用用具之一,是文人揮毫時,用來壓紙張使之保持舒展平穩(wěn),便于用筆,也可以用來壓書,便于閱讀。這件水晶鹿鎮(zhèn)紙,它的材質(zhì)造型及雕琢工藝均屬上乘,是明代的稀世之物,也是這批文物中的珍品。

【金鑲玉帶】這條金鑲玉帶是由二十五節(jié)上等羊脂玉組成,用金片鑲嵌起來,中間雕有鏤空的靈芝圖案,玉質(zhì)潤澤,刻工精美,僅從外觀上不難看出這條玉帶的價值,中國有句俗語“有眼不識金鑲玉”,大概說的就是它了。

【鑲寶石金帶飾】最珍貴的要屬鑲寶石金帶飾了,它是由兩層透花的金片鑲有三十三顆寶石而成,一顆大寶石鑲在中間,周圍由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紫寶石、祖母綠、珍珠和一顆稀有的貓眼寶石簇擁,當屬無價之寶。北京定陵出土了十四件鑲寶石金帶飾,都不如這件體積大,寶石多,價值高,裝飾精美。

【龍紋鏡】鏡為圓形,圓鈕,背面布滿水波紋(直徑12、4厘米厚0、7厘米),左側(cè)一方框內(nèi)有“洪武四年五月日造”篆書,上面為一覆蓮葉,下為一朵盛開的蓮花。鈕右有一龍飛騰在水波上,周圍點綴如意云、朵云。朱檀墓出土的這面龍紋鏡是這個時代鑄造較精細的一種,也是明代龍紋鏡的標準樣式。

【九旒冕】目前已成為“山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睹魇贰酚涊d,“九旒冕”僅次于皇帝“十二旒冕”的皇冠,填補古代冕服的珍貴實物,為海內(nèi)孤品。

【天風海濤琴】由唐朝雷威所斫“天風海濤”琴的出土曾震驚了考古界,該琴長121厘米、寬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書“天風海濤”。傳說琴聲如天空之長風,大海之波濤,且造型獨特,享有“古琴蛇跗評無價”的美譽。雷威,唐代制琴大師,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兩代已是收藏珍品,傳世極少。

第二道石門與第一道石門形制相同,進入第二道門就進入后室。前后兩室有甬道相連,除門為石料制成外,余為磚砌券頂,方磚鋪地,四壁及頂部敷以白灰,壁上飾雙條墨線。兩道門形制相同,門環(huán)以長57厘米的插簧式鐵鎖鎖住。后室南北長5.45米,東西寬8.2米,較前室高大寬敞。中部砌有長3.85米,寬3.1米,高0.5米的磚質(zhì)須彌座,上置朱漆金絲楠木棺槨,里面安臥著朱檀遺體。魯王仰身躺在楠木棺內(nèi),覆蓋錦被、袍服。王著龍袍,系玉帶,頭戴圓頂小帽。發(fā)髻尚完好,沒有腐爛,貫金簪。兩腋下各有一小金粒。身下鋪褥,褥子上有十九枚金質(zhì)方孔圓錢,銘曰“洪武通寶”。身下壓錢,是自古以來的葬俗。其數(shù)為十九,可能象征其十九歲薨歿,與“隨年錢”之俗類似。褥子下是一層笭板,也稱笭床,用來墊尸,有透氣和引導靈魂進出的作用。笭板上雕刻北斗七星圓孔(可能與“北斗注死”的信仰有關(guān))。棺底鋪墊草木灰,用來防潮,這在明清墓葬中很常見。
兩側(cè)靠墻有御案8張,其中4張為鑲爍石桌面,為放置隨葬品之用。東側(cè)原放有兩個戧金漆箱,內(nèi)裝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帶等,兩邊桌上放文房四寶和琴棋書畫等物。其他隨葬品為木、竹、銅、錫做的小冥器。豐富的隨葬品的擺放,體現(xiàn)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第六章  戈妃墓



魯王墓地宮西側(cè)約60米處,有王妃戈氏的墓葬,沒有關(guān)于有何地面建筑的記載。據(jù)《魯王妃壙志》:“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親藩,洪武二十三年封為魯荒王妃,子一人肇煇,嗣封魯王。正統(tǒng)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七十二。訃聞,輟視朝一日,遣官致祭,命有司營葬如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皆賜祭。以薨之次年四月十九日葬于九龍山之原。嗚呼!妃以賢淑之行作配親王,撫育賢子,嗣有封國,則妃之享榮養(yǎng)、臻高年,蓋理宜然也。爰述其概,用納諸壙,以垂永久云。”
史料記載,朱檀共有三位妻子,信國公湯和的兩個女兒大小湯妃都沒有生育,只有戈妃生育一子靖王朱肇輝。在正統(tǒng)五年戈妃去世時魯王朱檀早已下葬,因魯王是第一個薨逝,未定合葬喪制,所以襯葬于此。戈妃墓于1975年被當?shù)剞r(nóng)民耕地時發(fā)現(xiàn),墓中文物被盜竊一空,部分被追回。1993年3月,戈妃墓恢復重建,使之與朱檀墓成為一個整體。
戈妃墓有紅色墓門,上書“戈妃墓”三字,前廳是展廳,正對一座磚砌屏風,四周墻面上有明朝十七帝及其陵墓的介紹,靠墻有展柜,展示了部分戈妃墓出土文物的復制品。繞到屏風墻后側(cè)便來到戈妃墓室。
戈妃墓墓室較魯王墓淺,距地表約8米,墓室為磚砌券頂,分前后兩室,總長15.4米,其中前室長3.8米,后室長3.5米,寬4.3米,兩室中共建有5個磚砌壁龕室,當為放置隨葬品之用。有石門兩道,無門釘,以自來石支頂,拱形起券,從建筑工藝上看,做工遠不如魯王墓精細。在前室,有一尊戈妃石膏塑像,黃衣紅面,黑色發(fā)髻,莊重肅穆。她是今天所有明代魯王后裔共同的女性祖先。在后室安放有一座棺木,外飾有精美的金色紋案,正前方寫有“魯宮侍姬張氏”字樣。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戈妃棺木早年已被毀,這座棺木并非來自戈妃墓,而是出土于兗州城北栗園村,被存放到戈妃墓中。提到栗園,在光緒《滋陽縣志》中有記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攻陷兗州,魯安王朱以派殉國,被葬在城北栗子園堆上。同為葬在栗園的張侍姬是否與魯安王朱以派有關(guān)系呢?
戈妃墓出土了一些珍貴文物。主要有:青花雙龍紋罐、雙鳳大銅鏡、龍泉窯三足爐等,顯示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藝,也可感受到戈妃作為一代王母謙恭樸素的賢德風范。正如她的壙志文中所評價的那樣:“妃以賢淑之行作配親王,撫育賢子,嗣有封國,則妃之享榮養(yǎng)、臻高年,蓋理宜然也。”

·延伸知識點

出土文物舉要

【青花雙龍紋罐】高33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3.5厘米。流肩、鼓圓腹,較碩大,腹下內(nèi)收,平底露胎,肩部飾雙獸首耳,通體紋飾由三部分組成,肩部飾青花纏枝蓮花紋、肩腹之間以弦紋相間隔,腹部主題紋飾為青花云龍圖案,腹徑之間以卷枝紋相間隔,脛部繪變體仰蓮花瓣紋。經(jīng)專家鑒定,一致認為是明初瓷器中的珍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雙鳳大銅鏡】直徑27.7厘米,厚0.8厘米,重2.7千克。穿綬孔徑1.2厘米,蓮花紋鈕座。紐座上下豎刻銘文帶,長分別為5.8和4厘米,寬1.4厘米,上為篆書“洪武七年八月日造”8字,下為楷書“美字貳拾陸號”6字,銘文兩側(cè)為右旋雙鳳追逐圖案,雌雄相對。伸頸展翅,翩欲飛。充分示了明代制鏡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創(chuàng)造才能,對研究我國銅鏡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龍泉窯三足爐】高17.6厘米,口徑15.5厘米,撇口、折沿、短束頸、繩紋雙耳,分襠三柱形足。頸部飾變形花草紋,腹部飾三組花草紋圖案。既無華美繁縟的雕飾以嘩眾,又無艷彩濃抹的圖案以媚人,唯以造型之優(yōu)美,釉色之俏麗,風格之純樸而成為明初龍泉窯瓷器中一件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佳品。

關(guān)于戈妃,正史記載很少,壙志敘述也很簡略。據(jù)近年考證,她很可能出身名門,而非魯王身邊的普通姬妾,而壙志中用“以良家子入侍親藩”來概括她的出身,似乎有意輕描淡寫。
·延伸知識點
關(guān)于濟寧任城戈氏
濟寧任城戈氏的先祖是曾任明太祖親軍指揮的明初大將戈預。戈預,廬州梁縣今肥東人,從明太祖朱元璋攻采石、豫章、武昌等,吳元年(1367)任定遠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指揮僉事,洪武十五年(1382)任云南都指揮使司右指揮使,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安慶城墻,終以功升都督。洪武十八年(1385年)魯王就藩時戈氏推測隨行來兗并由此落戶。民國《濟寧縣志》第531頁記載:“戈子良少將奭之二世祖名弼,驃騎將軍預子,永樂十八年調(diào)濟寧左衛(wèi)指揮,其后三世銳、四世盛、五世梁均世襲。景泰后改撥臨清衛(wèi),六世京、七世戢、八世維藩、九世平虜、十世靖仍世襲,墓俱在城北五里屯莊東”。另據(jù)明代郭勛《毓慶勛懿集》第200頁記載:武定侯郭英有女九人,“長適府軍衛(wèi)指揮僉事藺瑜,次適濟寧衛(wèi)指揮使戈某,次遼王妃……”


結(jié)  語



來到明魯王陵,漫步松柏之間,撫摸歷史的溫度,領(lǐng)略古代建筑藝術(shù)之美,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一場神秘厚重的游覽體驗。不僅能夠拓寬您的視野,增長您的知識,更讓您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這里,值得每一位熱愛中國歷史特別是明朝歷史的人親自去探索、去感悟……

---

鳴謝

·向協(xié)助提供景區(qū)解說和大力支持的魯王陵管理所領(lǐng)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向文中援引文字及圖片資料的各類書籍作者、網(wǎng)絡(luò)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