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人這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自己的親人了。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紀,發(fā)現(xiàn)親人也會漸行漸遠,你到底是活成了獨來獨往的樣子;甚至有的親人,還不如外人,讓你遍體鱗傷。 當你為親人走遠而痛苦的時候,看看名人李叔同的幾句話,立馬會變得通透起來。 01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母子之情,壽盡則盡。 有一天,李叔同去春游,看到山花爛漫處,游人如織。 當天色暗下來,倦鳥歸巢,游客都陸續(xù)回家。 此刻,夕陽西下,花瓣漸漸凋零。就像人生,綻放到了極致,然后灰飛煙滅。 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卻到底要送別父母,一別永別。父母老了,先走一步,任由你哭干了眼淚,也無濟于事。 李叔同,清光緒六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小時候,家庭富足,無憂無慮。 到了五歲那年,父親過世,他才發(fā)現(xiàn)這日子不那么好過。母親是妾,沒有了父親的關(guān)照,那就什么都要看人臉色了。 為了生活,他和母親離開天津,去了上海。 當李叔同成年后,母親也過世了。 他扶著靈柩回到老家......寫道:“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日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原來,父母老了,如夕陽西下。我們原以為,還能看到漫天的星星,還有一輪明月。 但是,父母太老了,隨著夕陽而去,進入了黑暗的世界,再也等不到明天的一縷陽光了。 生離死別,讓我們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只能帶著父母的愿望,繼續(xù)活著。 02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猶如草上霜”:手足之情,利盡則盡。 失去了父母,李叔同在大家庭里,就更顯得多余了。 母親落葬之前,他和兄弟姐妹吵一架。大家認為,妾是不能到正屋,走正門的。 鬧夠了,兄弟姐妹的情感就淡了。雖然父親過世之前,百般叮囑,兄弟姐妹要團結(jié),但真的不管用。 說白了,利益之下,就沒有太多的真情。 最終,李叔同從大家庭里,拿到一筆錢,然后就自立門戶。 在李叔同看來,富貴就像露珠,一轉(zhuǎn)眼就沒有了,有不珍貴。但是在兄弟姐妹眼里,卻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道不同不相為謀。 多年后,李叔同回想自己在老家成長的歷程,“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又看看當下的日子,“我不知何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知何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或許很多話,不是刻意對親人說的,但成年人之間的情感,不都是這樣,誰能徹底擺脫利益的束縛呢? 想一想你自己的家庭,兄弟姐妹都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婚姻和事業(yè)。 你窮的時候,也會想到去兄弟家借錢,或者讓其介紹工作。但是借錢之后,矛盾也來了。嫂子的意見很重要,兄弟是否計較,也很重要。 你富有的時候,有兄弟姐妹找你借錢,或者讓你幫一把。你想盡辦法幫忙,但是他們不一定領(lǐng)情,甚至會認為你幫忙太少,占了他們的便宜。 當贍養(yǎng)父母的時候,誰要出力,誰要給錢,兄弟姐妹也會鬧起來。大家都認為,父母偏心,而自己是最不被偏愛的那個人。 若是大家在一個地方居住,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讓你的日子,雞飛狗跳。 直到有一天,父母走了,大家庭里的利益徹底了斷,兄弟姐妹就成為了普通的親戚,甚至都是陌路人了。 03 “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了你;緣散,我看見你在人群中”:夫妻之情,緣盡則盡。 李叔同的一生,有過好幾段愛情。 他年少時,認識了歌妓楊翠喜,但是家人都反對,這不符合門當戶對的規(guī)則。 后來他和商家的女兒俞氏結(jié)婚。日子過得還算安穩(wěn),但是妻子在事業(yè)上,難以幫助到他。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又愛上了一個日本女子雪子。 留學歸來,他還把女子帶回來。 封建年代,三妻四妾不奇怪,因此他家多了一個女子,妻子也還能容納。 但世事難料,李叔同經(jīng)歷了人生的輝煌,決定出家,了斷紅塵。 雪子聞訊,苦苦追隨李叔同,希望能夠再續(xù)緣分。 李叔同說:“放下你,非我薄情......” 緣分是從人群中來的,如同詩人辛棄疾所言:“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緣分也會慢慢消失在人群里,就像一句俗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前世不欠,今世不見;今生相見,必有虧欠。夫妻是債,還清了,那就不負不欠,各自安好。 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會走到最后,只是落得一聲嘆息。 04
是的,李叔同到底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余生。 再多的感情,都不能束縛他,只是陪同他走了一段路吧。 你我都是有情人,但還是敵不過“薄情”兩個字。 任何一種情感,都是雙向奔赴的,若你一廂情愿,那也是徒勞。 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有人愛你,也有人恨你,還有人為難你。但是你不要為難自己,就算是親人,也別走得太近,保持一定的距離,分別的時候,才不會有切膚之痛。 夕陽西下,你點一盞燈,穿過黑暗。 曲終人散,你找一條路,各奔東西。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