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老底子事 憶老底子人 訴老底子情
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 做為改革浪潮中的佼佼者 上海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 除了經(jīng)濟發(fā)展,商品極度豐富以外 城市面貌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短短幾十年 已躋身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大都市 而“魔都” 是現(xiàn)如今國人對上海的“愛稱” 但是在改革初期,或者更早的年代 上海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上海市區(qū)街景鳥瞰
▲遠(yuǎn)眺蘇州河
▲原上海市政府大樓
▲南京路 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人民廣場
▲外白渡橋旁的浦江飯店,上海大廈
▲五角場
▲漕溪路
▲外灘
▲外灘
▲北京東路外灘
▲新開河外灘
▲南京東路外灘
▲東風(fēng)飯店,外灘最大的飯店
▲著名的和平飯店
▲靜安賓館,是經(jīng)常接待外賓的地方
▲大世界塔樓上,滿滿的都是廣告
▲外白渡橋
▲在人民廣場拍大世界,一片祥和安靜
▲四川路橋郵局(上海郵電管理局大樓)
▲徐家匯
▲上海體育館
▲上海火車站(老北站)
▲上海市工人文化宮
▲大世界原來叫上海市青年宮
▲上海豫園
▲上海華僑商店
▲黃浦江上的帆船
▲一望無際的吳淞口
▲30年前的復(fù)興島
▲淮海中路瑞金路大方布店
▲尚賢坊
▲曹家渡
▲福佑路
▲大眾劇場,嵩山電影院
▲上海博物館朝南的金陵東路金門路
▲皋蘭路思南路
▲四川北路黃渡路口
▲雁蕩路復(fù)興公園進(jìn)口梧桐樹大道
▲西藏中路青年會賓館
▲滬西工人文化宮
▲定海橋
▲華山路,現(xiàn)在是繁華的徐家匯
▲黃浦區(qū)少年宮(南京路西藏路口,已拆)
▲人行天橋上掛著華生電器的廣告
▲淞滬鐵路
▲南京路西藏路人行天橋
▲江灣體育場擔(dān)任第五屆全國人民運動會主體育場
▲黃浦江大橋自1974年7月26日開工 1975年9月11日鐵路橋通車 1976年6月29日公路橋通車 那時候沒有這么多高樓大廈,車水馬龍 沒有這么多新奇事物,應(yīng)接不暇 可是看這些老照片里的生活 還是讓人心動 有一種久違的樸素和寧靜
▲虹口區(qū)第二糧店,這張照片非常著名
▲淮海西路上海西菜館
▲陜西路紅房子餐廳,上海第一家法式餐廳
▲美心酒家,當(dāng)時上?;洸说拇?/span>
▲人民路金民路路口人民餐廳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館收銀臺 整個裝飾讓人無法聯(lián)想到西餐 主要菜肴基本都不超過一塊錢 冰淇淋咖啡只有五毛錢
▲光啟路菜場,還是彈格路
▲中秋節(jié)要排隊購買月餅
▲麗水路生煎包子攤,旁邊有冷飲
▲新會路農(nóng)副產(chǎn)品市場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 當(dāng)時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yè)商店
▲買副食品還是要排隊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當(dāng)時最高級的國際飯店 價值二三十元,茅臺酒8塊錢 這桌酒席的規(guī)格很高 當(dāng)中的是什錦火鍋,旁邊的是茄汁鯧魚 有鴨蛋圍邊的是霸王鴨,蟹粉豆腐、熏魚、紅燒蹄髈 飲料桔子水,喝完后舌頭上會留有黃黃的一層
▲南市梅西弄老虎灶
▲馬路服裝市場
▲80年代華亭路服裝市場 是上海流行服裝的“橋頭堡”
▲柳林路,為數(shù)不多的服裝市場
▲人民路綢布店
▲人民廣場大華服飾有限公司,生意興隆
▲新世界櫥窗
▲西藏中路人民廣場青年商店
▲淮海路上的兒童用品商店
▲南京路國營理發(fā)店內(nèi)
▲市區(qū)經(jīng)常有賣蟈蟈的
▲路口的中藥店
▲老弄堂,曬滿了衣服
▲徐家匯衡山路口,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
▲上海圖書館很多人在看書
▲上海電影局電影海報,當(dāng)時非常流行看電影
▲黃浦江輪渡
▲閔行汽車擺渡
▲延安東路擺渡
▲上海祥生貨運公司整齊的車隊
▲1985年,志丹路68路車站。每年夏天暴雨剛過 上海大小馬路都會“水漫金山” 上下班的人們急于上車 互相幫忙讓擁擠的車廂再能多擠一個人
▲當(dāng)時的消防車也是國產(chǎn)的
▲警察在崗?fù)ぶ笓]交通
▲外灘,警察崗?fù)?/span>
▲國慶節(jié)人山人海
▲老北站,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LED顯示屏了
▲北站候車室,出上海坐火車的地方
▲豫園,是市民主要的游玩地點
▲南京東路福建路口,天熱乘風(fēng)涼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攝
▲南京路外灘打太極,叔叔阿姨們的悠閑時光
▲洗衣機提貨
▲1987年外灘,看報的人
▲當(dāng)時很多外賓都要造訪上海
▲進(jìn)口轎車也慢慢的出現(xiàn)在了上海街頭 上海人 每一個年代都令人難以忘懷 那時候的上海人生活的樸素而有滋味
▲曹楊新村,始建于1951年 是上海乃至全國的第一個工人新村 它曾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也是一個時代住宅的典型
▲60年代初的黃河路
▲1971年的上海人家
▲70年代末少先隊員參加宣傳活動
▲70年代末的上海里弄
▲孩子們放學(xué)后最熱衷的運動
▲街頭公園里的午后
▲弄堂里的小生意
▲北京東路外灘42路,48路終點站 上海很早就是一個講秩序的城市了
▲42路公交車終點站排隊上車
▲街頭戀人
▲上海市工人運動會
▲上海市少年宮
▲外灘情人墻
▲1984年,人民公園沐浴著晨光看書的女子
▲30年前的人民廣場,“外教”是個新生事物 他們與戴著紅領(lǐng)巾的學(xué)生們一起溜冰
▲婚紗照,大概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流行的
▲80年代上海姑娘的時髦是出了名的!
▲典型的上海式早餐
▲茶室里的老人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攝
▲烈日下騎車路過的上海阿姨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攝
▲街頭青年
▲公交車上的售票員 城市從來都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從上海開埠到現(xiàn)在已逾170年 上海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漁村 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享譽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 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努力
▲20世紀(jì)70年代黃浦江
▲日新月異的浦江兩岸(攝于2016年)
▲浦江之首 2002年攝
▲浦江之首 2016年攝
▲1982年7月 外灘延安東路建成了上海第一座人行天橋
▲1997年建成了延安東路高架及新的人行天橋
▲2014年的外灘 延安東路高架及人行天橋于2007年10月拆除 恢復(fù)外灘原貌
▲20世紀(jì)90年代初的浦東陸家嘴金融區(qū)
▲經(jīng)歷三十年巨變中的浦東陸家嘴
▲東方明珠電視塔于1991年7月動工建造 后于1994年10月建成
▲東方明珠電視塔(攝于2006年) 有人覺得,上海不停的改造變化 失去了原來老上海的味道 其實 每一個地方都是在不停的改造變化著的 或許現(xiàn)在的科技化現(xiàn)代化 讓上海失去了些上海獨有的味道 但是現(xiàn)在的上海又有了另一種風(fēng)格 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不管上海變成什么樣 這都是他們出生長大的地方 可能這一輩子都會繼續(xù)生活在這里 一直到老 后于1994年10月建成
▲東方明珠電視塔(攝于2006年) 有人覺得,上海不停的改造變化 失去了原來老上海的味道 其實 每一個地方都是在不停的改造變化著的 或許現(xiàn)在的科技化現(xiàn)代化 讓上海失去了些上海獨有的味道 但是現(xiàn)在的上海又有了另一種風(fēng)格 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不管上海變成什么樣 這都是他們出生長大的地方 可能這一輩子都會繼續(xù)生活在這里 來源:網(wǎng)絡(luò) 我知道你在看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