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文捋清北洋軍閥興衰史

 落花流水水無情 2024-04-21 發(fā)布于北京

1870年,清政府設立北洋通商大臣,負責管理河北、山東、遼寧三省的洋務、通商、外交等事宜。北洋大臣一職,長期由精通洋務的李鴻章把持。

李鴻章在任期間,政績卓著。不僅興辦了北洋海陸軍以及大量近代化企業(yè)。還仿照西方軍校,建立了中國的第一所陸軍學堂——天津北洋武備學堂。

1885年2月,北洋武備學堂招收第一期學員。

此后十多年,從學堂畢業(yè)的風云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王占元、盧永祥、齊燮元、陸建章、段芝貴等,都是日后的北洋系大佬。

然而,有一個人并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卻繼承了李鴻章的遺產(chǎn),成為將來北洋系正兒八經(jīng)的第一任領袖。

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圖片

01

總督朝鮮

袁世凱,出身于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

他的叔祖袁甲三曾參與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官至漕運總督,是這個家族的頂梁柱。他的生父袁保中,為項城當?shù)氐暮兰潱簧鷽]有出仕為官,僅以附貢生資格捐了個候補同知官位。

袁世凱是袁保中的第四子。由于他并非嫡子,加之二叔袁保慶無子,所以七歲那年,便被過繼給了袁保慶。

袁保慶早年追隨袁甲三鎮(zhèn)壓捻軍起義,立下戰(zhàn)功,官至江寧鹽法道。

受其影響,袁世凱從小酷愛軍事。常常不惜花重金搜羅各種兵書、戰(zhàn)策。

如果就這么發(fā)展,憑借袁保慶與淮系諸將的關系,袁世凱多半也能混進北洋武備學堂。

但袁保慶天不假年,僅48歲就病死了。

圖片

項城袁氏家譜

1873年,袁世凱將嗣父袁保慶安葬于項城老家,其后居住于陳州府淮陽縣。終日游手好閑。

從叔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見袁世凱年紀輕輕,總這么混日子也不是個事,就把他揪到京城讀書,看看能不能考個功名。

1876年,讀了兩年圣賢書的袁世凱返回河南參加鄉(xiāng)試,但沒考中。三年后,袁世凱再度參加鄉(xiāng)試,結(jié)果再次名落孫山。

屢試不中,袁世凱選擇了從軍。

袁甲三與曾國藩的關系很好,其長子袁保恒是李鴻章的高參,袁保慶與淮軍大將吳長慶也是結(jié)拜兄弟。有這層關系在,袁世凱順理成章的就進入了淮軍,成為吳長慶的幕僚。

當時,吳長慶的幕府中還有張謇等名士。

正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袁世凱整天與張謇這種天子驕子同堂辦公,他身上的紈绔之氣便逐漸消失,變得“謙抑自下,頗知向?qū)W”。

圖片

吳長慶見袁世凱孺子可教,便破格任命袁世凱為幫辦營務處,負責辦理軍營行政,打算繼續(xù)栽培。

1882年,又是三年一度的鄉(xiāng)試年。就在袁世凱準備參加科舉時,朝鮮爆發(fā)了“壬午兵變”。這年八月,吳長慶率軍前赴朝鮮平亂。袁世凱自然要隨軍行動。

袁世凱不僅輕松幫助吳長慶搞定朝鮮內(nèi)亂,還針鋒相對,頂住了日本人的壓力。當時才25歲的袁世凱,一下子就在國內(nèi)出了名。

李鴻章知道了此事,力排眾議,讓袁世凱在朝鮮待著,掌控局面,替朝廷分憂,順便幫朝鮮訓練新軍。原本連個舉人功名都考不上的袁世凱,一躍成為清朝的三品大員、朝鮮王室的太上皇。

圖片

朝鮮新軍


02

小站練兵

總督朝鮮的十年間,袁世凱靠著過人能力,有效遏制了日本對朝鮮的滲透。但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說到底,還是兩國實力的較量。此時的大清,外強中干,無力遏制日本崛起,也根本保不住朝鮮。

1894年7月,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日本向朝鮮大量增兵,其野心昭然若揭。而大清這邊卻遲遲沒有動靜,袁世凱逃回天津。

朝臣見大清海陸軍被日軍吊打,便紛紛上書光緒:大清必須搞軍事改革。光緒一拍即合,建立新軍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

1894年底,李鴻章派嫡系胡燏棻天津在馬廠建立“定武軍”。胡燏棻身為文官,他對訓練新式陸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幾個月后,胡燏棻就被調(diào)任蘆津鐵路督辦,負責修鐵路去了。

定武軍則改由袁世凱接管。袁世凱到任后,主要做了五件事。

圖片

一是更名,將定武軍番號改為“新建陸軍”。并且還更換了訓練地,之前在天津馬廠,后遷至天津小站。

二是更換軍官。定武軍的軍官很多都是淮軍舊人,袁世凱瞧不上。他從北洋武備學堂歷年的優(yōu)秀學員中,挑選了一批精銳,如“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還有曹錕、張懷芝、段芝貴、王英楷等。在這些北洋精英的協(xié)助下,新建陸軍完全按照德國陸軍體制進行建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一應俱全。

當然,為了擴大影響力,也為了平衡派系。袁世凱當時也吸納了一些關系戶。比如,老上司吳長慶的堂弟吳長純,袁世凱的表弟劉永慶,袁家傭人的兒子吳鳳嶺,李鴻章推薦來的張勛,也都在新軍中擔任了高級將領。

圖片

張勛劇照

第三件事是擴軍,定武軍由原來的四千余人增至七千。新增的兩千多人,由袁世凱親自選拔,抽大煙的不要,爛賭鬼不要,近視的不要,有前科的不要,年齡、身高、臂力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要。

四是制定各種章程條規(guī),如《操場暫行規(guī)則》《出操規(guī)則》《打靶法式》《將領督操》。

袁世凱此時練過兵,知道光有章程還不夠,關鍵還在于落實。所以,他定期會舉行考核,狠抓訓練和軍紀。據(jù)說袁世凱有一次下基層巡查,正好看到一個小軍官偷食鴉片,盡管小軍官跪地求饒,身邊人也幫忙說好話,但袁世凱為正軍紀,還是當場把軍官處決了。從此之后,新軍中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抽鴉片。

五是提高待遇。

當時,新軍的餉銀是全國最高的。為了保證士兵都能足額領到工資,袁世凱每個月都親自發(fā)餉,力圖杜絕各種克扣軍餉、吃空餉的不良習氣。

此外,為了激發(fā)官兵向上的動力,袁世凱還舉行考試,從士兵中挑選出四百多人送到武備學堂進修。

畢業(yè)后,優(yōu)秀學員送去日本軍校留學,學德文者派往德國留學,其他學員分派各營任下級軍官。一句話,在袁大帥麾下,只要有上進心,就不怕得不到提拔。

袁世凱把組織工作做到了基層一線,上至軍官,下至士兵,對他又怕又愛。

如此一來,新建陸軍就變成了袁世凱的私軍。

圖片

03

北洋六鎮(zhèn)

1897年七月,袁世凱以練兵有功,升任直隸按察使。翌年,榮祿成立“武衛(wèi)軍”。他自募一萬人在南苑編練,號稱武衛(wèi)中軍;以直隸提督聶士成的武毅軍一萬五千人為武衛(wèi)前軍,駐蘆臺;以甘肅提督董福祥的一萬二千人為武衛(wèi)后軍,駐薊州;以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一萬二千人為武衛(wèi)左軍,駐山海關內(nèi)外;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為武衛(wèi)右軍,駐小站。

這五路人馬,以聶士成的武毅軍實力最強。新建陸軍次之。如果就這么發(fā)展,袁世凱只能是萬年老二,短期內(nèi)難以出頭。

但天有不測風云,庚子之亂,再次改變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

1900年5至8月,武衛(wèi)軍之中、前、后、左四軍,在抵御八國聯(lián)軍入侵期間,全部遭受重創(chuàng)。只有袁世凱統(tǒng)領的武衛(wèi)右軍完整保存了下來。

不僅保存了下來,袁世凱還在山東收編舊軍,趁機將兵力擴充至19600多人。相當于兩個混成協(xié)(旅)的兵力。原本的五路大軍拱衛(wèi)京師,相互制衡的局面,就這樣,變成了袁世凱一家獨大。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鴻章,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圖片

李鴻章死后,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接過了李鴻章的政治遺產(chǎn)。袁世凱上任伊始,擬定“募練新軍章程”。隨后,袁世凱按照章程,陸續(xù)編練出北洋六鎮(zhèn)。袁世凱編練北洋軍期間,徐世昌的地位扶搖直上。

徐世昌,河南衛(wèi)輝人,比袁世凱大四歲。袁世凱早年還在陳州混日子時,與當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一見如故,拜為金蘭。

后來,徐世昌高中進士,在翰林院待了九年。

1897年,袁世凱見老友一身才華得不到施展,便向上奏朝廷,請徐世昌到新建陸軍擔任秘書長兼參謀長。徐世昌毅然離開翰林院,棄文從武,總攬全軍文案并參與機密。徐世昌來了后,他提出了完整的近代化軍事理論,把北洋軍搞得風生水起。

1905年,慈禧聽說徐世昌有大才,便將其調(diào)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署理兵部尚書。同年9月,慈禧下詔,特派鎮(zhèn)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等五大臣出使西洋。打算參照歐美各國政體,實行“君主立憲”。

圖片

對此,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堅決反對。革命黨認為清政府是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一旦君主立憲,君主世襲成為憲法規(guī)范,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計劃將難以實現(xiàn)。

袁世凱,主持立憲改革。到了第二年,袁世凱就被群臣彈劾,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

以鐵良為代表的八旗少壯派趁機落井下石,給袁世凱扣上圖謀不軌的帽子,跑去慈禧那里告黑狀。

無奈之下,袁世凱只好主動交權,慈禧便順水推舟,將他明升暗降,由手握實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升為有職無權的軍機大臣。

然而,這還沒完,更倒霉的還在后面。

1908年11月,慈禧病死,順便帶走了光緒。隨后,三歲的宣統(tǒng)即位,其父醇親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共同執(zhí)掌大權。

載灃是光緒的弟弟,對袁世凱當年出賣光緒的事情耿耿于懷。一直有誅殺袁世凱的想法。張之洞挺身而出,袁世凱這才撿回一條命,全身而退,回到老家賦閑。

04

東山再起

袁世凱被踢出朝堂后,載灃又把北洋軍一些重要將領的職務也進行了調(diào)整。比如段祺瑞,被外放到江蘇任江北提督,成了地方保安團司令。還有馮國璋。為了能全身而退,他主動請辭。載灃不批準他的辭職。

調(diào)整了一眾北洋將領的職務后,載灃開始攬權。之前立憲、召開國會等事務,他通通都不落實。由此,八旗少壯派親貴越發(fā)地有恃無恐,大開歷史倒車。

張之洞對此無能為力,枯木強撐,憂憤而死。

在袁世凱早年的經(jīng)營下,北洋軍上下一心,鐵板一塊。許多人與袁世凱暗通音信,竭力為其東山再起創(chuàng)造條件。為了分化北洋軍,載灃也使了一些手段,比如重用徐世昌,任命其為東三省總督。

徐世昌總督東北期間,北洋軍的勢力趁勢擴張到了東北。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有一個人因計擒匪首杜立三有功,得到徐世昌重用,升任奉天巡訪營前路統(tǒng)領。這個人就是后來的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圖片

隨著北洋軍勢力的擴張,袁世凱的復出變得愈發(fā)成熟。只是缺一個機遇。沒過多久,這個機遇來了。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任命內(nèi)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旗人占了九席,其中皇族七人,漢官卻只有四人。一時間,舉國嘩然。

人們普遍認為,大清朝廷仍將國家權力視為一家一姓之私產(chǎn),他們不僅不信任漢人,甚至也不信任無血緣關系的滿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親貴。他們死也不會放權,坐實了革命黨早年的指控。

受此影響,原本支持清政府的立憲派,迅速轉(zhuǎn)變立場。不要小看了清末的立憲派,這股勢力的實力其實很強。地方督撫中,很多人支持立憲。北洋軍也支持立憲派。

沒有地方督撫、士紳,乃至北洋軍的支持,清政府只是空中樓閣,毫無根基可言?!盎首鍍?nèi)閣”成立五個月后,兩個重磅炸彈來襲。

1911年9月,四川爆發(fā)保路運動。四川的同盟會聯(lián)合哥老會等反清會組織,組成同志軍,圍攻省城。面對全川形勢失控的局面,清政府急調(diào)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結(jié)果,這導致武昌兵力空虛,留守的湖北新軍順勢發(fā)動起義。

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全面爆發(fā)。僅一個月時間,清政府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圖片

無奈之下,隆裕和載灃只好妥協(xié),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出山”條件,不僅將軍權還給了袁世凱,還在京城搜刮了一筆巨款,作為北洋軍南下的軍餉開支。

袁世凱復出后,北洋軍與湖北革命軍立即開戰(zhàn)。此役,史稱“陽夏保衛(wèi)戰(zhàn)”。雖然,北洋軍贏得了戰(zhàn)爭,卻輸了戰(zhàn)略優(yōu)勢。就在北洋軍與革命軍血戰(zhàn)武漢三鎮(zhèn)時,江南革命軍將張勛率領的“辮子軍”趕出了南京。

隨后,革命軍一路北上,進占徐州,隨時都能發(fā)動北伐。此外,廣東、湖南的革命軍也正在趕往武昌的路上。面對各地冒出來的革命軍,袁世凱陷入深思:北洋軍雖然戰(zhàn)斗力強悍,但靠著六七萬人也無力包打天下。

現(xiàn)在,江南財賦重地皆失,朝廷窮的叮當響,而自己手上又正好有一筆巨款。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自己逆天改命的機會來了。袁世凱無意再保行將就木的清政府,南北雙方由此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談判。

圖片

05

民初風云

既然要靠談判解決問題,南北雙方就得統(tǒng)一思想,拿出各自的條件。袁世凱略施小計,就讓載灃主動辭職,回家抱孩子去了。之后,袁世凱又掌握了禁衛(wèi)軍和京師防務,徹底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

在談判桌上,袁世凱全權代表北方。他的態(tài)度很簡單——新政府的大總統(tǒng)必須由自己出任。

相比北方,南方的情況就復雜了。當時南方有兩股勢力,一是革命黨,二是立憲派。

立憲派主張君主立憲,與北洋系的政治態(tài)度契合,因此很自然的支持和談。一部分革命黨反對議和,主張打到底。但也有以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主張以大局為重,讓給袁世凱做也沒什么不行的。只要他能推翻清室,讓天下恢復太平,可以讓步。

就在內(nèi)部吵成一鍋粥的時候,列強也跳出來干涉。列強不看好革命黨,便截留了南方革命軍占領下的各口岸的海關稅款,不讓革命軍用。并且,列強還紛紛派出軍艦駛進長江,武裝干涉,公開站臺袁世凱。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孫中山從國外趕了回來,也就任了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但在重壓之下,革命黨還是咬著牙立了字據(jù):只要袁世凱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舉他為總統(tǒng)。

南北雙方意見就此達成一致。

1912年2月,北洋系將領集體逼宮,并許給皇室以特殊“優(yōu)待”。隆裕太后主動退位。2月12日,隆裕宣布清帝退位。

統(tǒng)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王朝,亡了。

圖片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按照約定,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并邀請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大總統(tǒng)。

袁世凱思來想去,決定不去南京。孫中山見袁世凱不來,兩人就這么耗著。袁世凱決定先出招。他制造輿論,說北京是傳統(tǒng)政治中心,首善之區(qū)。

孫中山見袁世凱造勢,也使出殺手锏——派蔡元培、宋教仁組成迎接團,到北京請袁世凱到南下就職。

但就在蔡元培、宋教仁與袁世凱會晤的當天晚上,北京爆發(fā)了兵變。

曹錕指揮的北洋第三鎮(zhèn)士兵炸開朝陽門,在北京城內(nèi)大肆縱火劫掠。有幾個士兵甚至還闖入了蔡元培、宋教仁等的下榻處,進行威脅。這場兵變很快就被袁世凱解決。

圖片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大總統(tǒng)。在袁世凱宣誓就職的第二天,孫中山拋出了草擬已久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臨時約法,規(guī)定民國的政體是“責任內(nèi)閣制”。所謂內(nèi)閣制,就是內(nèi)閣總理有權,大總統(tǒng)無權。

圖片

面對孫中山的出招,袁世凱并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頓軍隊上。為了理清基本盤,順便敲打異己。袁世凱將原來的北洋第一到第六鎮(zhèn),重新命名為陸軍第一到第六師。除此之外,袁世凱又將明確效忠自己的幾支部隊編為六個師。

這十二個師,師長大多都是北洋故人,屬于袁世凱的基本盤。理清了基本盤,袁世凱隨即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將北洋系一眾將領全部高升。

其中,趙秉鈞出任內(nèi)閣總理,這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段芝貴任拱衛(wèi)軍總司令,掌握京城的衛(wèi)戍部隊。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節(jié)制全國陸軍。馮國璋出任軍事處處長,執(zhí)掌禁衛(wèi)軍。

王士珍屬于?;逝?,清帝退位后,他為了表示忠于清廷,主動辭職,回家歇著去了。1914年,王士珍曾短暫復出,但也沒掀起什么風浪。最后徹底退出了政壇。

圖片

北洋三杰


06

二次革命

穩(wěn)定了基本盤,袁世凱請梁啟超組建民主黨,負責即將到來的大選。按袁世凱的設想。

1912年8月,宋教仁將一盤散沙的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此后,宋教仁親自出面,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說。為大選造勢。

1912年12月10日,初選開始。不得不承認,在選舉方面,宋教仁比梁啟超還是技高一籌。

1913年1月,各省陸續(xù)開票。眾議院的596個席位,國民黨占到269席。參議院的274個席位,國民黨占到123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一共占有392席,雖然沒有過半。但袁世凱控制的民主黨、共和黨、統(tǒng)一黨,三個黨加起來的席位只有223席,遠低于國民黨。國民黨依然可以憑借其絕對優(yōu)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

因此,國民黨贏了,組閣已成定局。

看到這個結(jié)果,袁世凱依舊不著急。然而,事情就是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動身北上組閣,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圖片

宋教仁之死,卻成了清朝滅亡后,國民黨不滿袁世凱這一年來各種壓制異己行為的一個宣泄點。盛怒之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部分國民黨人表現(xiàn)得極不理智,一定要與袁世凱開戰(zhàn)。

就在此時,袁世凱卻又干了一件讓國民黨很憤慨的事——他拿全國關稅、鹽稅,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了2500萬英鎊。

圖片

清末民國主要外資銀行分布

國民黨一看這情況,再次吵得沸沸揚揚。按照臨時約法規(guī)定,民國政府借款,要經(jīng)國會通過后才能簽字。而國會當時是被國民黨控制的。袁世凱為了借錢,繞開了國會,這等于是視臨時約法如草紙。

并且,袁世凱此時借錢,意圖也很明顯??隙ň褪窍胫璧藉X后,招兵買馬,收拾國民黨。如此一來,戰(zhàn)爭已無可避免?!岸胃锩本痛吮l(fā)。

這次戰(zhàn)爭打響前,國內(nèi)的形勢大致是這樣的:

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被北洋軍控制,國民黨控制江西、安徽、廣東。云貴、廣西、四川這些地方雖然不支持北洋系,但與國民黨的關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地廣人稀,遠離中央,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存在。國民黨倉促之下能拉攏的只有湖南、重慶、福建、浙江等省。雙方實力差距如此明顯,國民黨的戰(zhàn)敗,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913年6月,袁世凱借口國民黨叛亂,罷免了江西、廣東和安徽三省的國民黨都督。緊接著,北洋軍大舉南下。9月,北洋軍攻下南京,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主要領導人流亡海外。戰(zhàn)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國政府將國民黨定為叛黨,永久封殺。

圖片

07

護國戰(zhàn)爭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jīng)Q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guī)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黃興對此很不滿,他不同意黨員“服從黨魁一人”。并且他認為黨員“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當時,與黃興持相同觀點的人還有不少,比如李烈鈞、胡漢民等。反對者們多次勸說孫中山,孫中山不聽,由此,本就實力大損的國民黨,再一次分裂。

沒了國民黨的制衡,袁世凱隨即開始總攬大權。他先是宣布修改《臨時約法》,把政體由內(nèi)閣制改回為總統(tǒng)制。接著又頒布新《約法》,兩次修改總統(tǒng)任期。

第一次把總統(tǒng)任期改為十年。第二次直接取消總統(tǒng)任期限制,宣布自己為終生總統(tǒng)。并且,他還強化了總統(tǒng)權力。將原本需要國會批準才能生效的宣戰(zhàn)權、簽約權等實權,一并收入囊中。

經(jīng)過這一系列操作,袁世凱與皇帝已經(jīng)沒啥區(qū)別了。

雖然南方?jīng)]有國民黨了,但諸如云貴地區(qū),依舊掌握在地方軍閥手中。

這些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政府。為了強化中央權力,真正統(tǒng)一全國,袁世凱想了很多辦法,然而收效甚微。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做出了一個無比愚蠢的決定——稱帝。想著通過搞君主立憲,借皇帝名號壓制地方的實力派。

圖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民國為“中華帝國”,并下令廢除民國紀元,將1916年定為“洪憲元年”。稱帝之前,由于中日“二十一條”事件,袁世凱飽受詬病。

袁世凱被自己兒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楊度、孫毓筠、嚴復、張勛、段芝貴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為輿情支持他稱帝。結(jié)果他是一步踏入深淵,徹底玩脫,葬送了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聲望。

袁世凱稱帝,遭到了全國抨擊,南方軍閥和國民黨頓時來了精神。被袁世凱壓制了五年,這回總算是可以新帳舊賬一起算了。

1915年12月,孫中山發(fā)表《討袁宣言》。同月,蔡鍔、唐繼堯等人通電各省,宣告云南獨立,聲討袁世凱,“護國戰(zhàn)爭”開始。

圖片

其實,以北洋系與地方軍閥和國民黨的實力差距,哪怕稱帝不得人心,袁世凱也未必會輸?shù)魬?zhàn)爭。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凱這時候沒錢了。之前,找五國銀行團借的外債,早就花得七七八八。而現(xiàn)如今歐洲又在打世界大戰(zhàn),地主家也缺錢呢。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銀子還打什么仗?一時間,北洋系內(nèi)部人心渙散,除了曹錕、吳佩孚、王占元少數(shù)幾個憨憨還宣誓效忠袁世凱外。

其余大佬,如馮國璋、徐樹錚,全部跳出來唱反調(diào)。馮國璋當時甚至還與護國軍達成私下協(xié)議,表示自己嚴守中立,決不與護國軍開戰(zhàn)。

見北洋系有分裂的苗頭,原本支持袁世凱的日本政府開始兩頭下注。表面上,日本依舊在支持袁世凱。但私下里卻資助護國軍和國民黨。

外面鬧,家里也不太平。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因為太子之位,天天在家里爭風吃醋。內(nèi)憂外患之下,袁世凱一病不起,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重新做回了大總統(tǒng)。

然而,護國軍和北洋系中倒袁派,已經(jīng)與袁世凱翻臉了,又怎么可能善罷甘休呢?他們堅持要袁世凱讓位,連大總統(tǒng)也不要做了。

最終,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時年57歲。

圖片

08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總理。為了平息了南方護國軍的反對聲音,段祺瑞宣布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做完這些善后工作后,段祺瑞發(fā)現(xiàn)總統(tǒng)位置還空著,便接受徐世昌的建議,讓黎元洪以副總統(tǒng)身份,繼任總統(tǒng)。

民國初年,黎元洪的實力在地方軍閥中是獨一檔的存在,手底下好幾萬人。并且,他還是南京臨時參議院全票通過的副總統(tǒng),既有名又有權。但由于他是被革命黨強行推到前臺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的威望不足。

為了立威,他借袁世凱之手,殺了武昌革命軍領袖張振武,結(jié)果搞得名聲掃地。到了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逼迫黎元洪站隊。袁世凱也逼黎元洪站隊。黎元洪權衡利弊,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

可是,袁世凱另有打算,他早就盯上九省通衢的湖北。趁著蕩平國民黨之機,袁派段祺瑞率軍進逼武昌。黎元洪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交出兵權,進京做了傀儡副總統(tǒng)。既然是無兵無權的傀儡,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后,日子自然也不好過。

段祺瑞仗著手上有兵,宣稱黎元洪只是代行總統(tǒng)職權,根據(jù)《臨時約法》,自己這個內(nèi)閣總理才是實際的國家元首。黎元洪本也不想和段祺瑞爭權。但架不住段祺瑞整天對他呼來喚去,一點尊重也不給。于是,兩人產(chǎn)生了爭執(zhí)。

圖片

黎元洪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為了擴軍,力主加入?yún)f(xié)約國,黎元洪對此表示反對。見黎元洪成心跟自己對著干,段祺瑞宣布辭職,跑去了天津。當然,段祺瑞并非缺心眼,他辭職只是以退為進罷了。不久后,段祺瑞鼓動十幾個督軍組成“督軍團”,到北京對黎元洪施壓。

黎元洪頂不住地方大佬的威逼,只好捏著鼻子,把段祺瑞請了回來。這一回合較量,黎元洪完敗。

但沒過多久,段祺瑞偷偷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黎元洪出于報復,瞅準時機,合理合法的將段祺瑞免職。被黎元洪擺了一道,段祺瑞再次以退為進,跑去天津召集心腹開會。然后宣稱根據(jù)《臨時約法》,總統(tǒng)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

如此一來,黎元洪代表的總統(tǒng)府和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便正式宣戰(zhàn)。

這一事件史稱“府院之爭”。

圖片

1917年6月,段祺瑞為首的督軍們紛紛宣布獨立。黎元洪只好把名義上的督軍團團長張勛當救命稻草,請他進京調(diào)停。但不料張勛另有打算,進京之后強迫解散國會,擁立宣統(tǒng)復辟,趕跑了黎元洪。

官復原職的段祺瑞,隨即高舉護國大旗,出兵趕走了張勛。待事變平息后,黎元洪宣布辭職。這一來一回,黎元洪和張勛這兩個工具人出局。

府院之爭,段祺瑞完勝。

張勛復辟前后,已經(jīng)是半退隱的孫中山對北洋系徹底失望,決定出山,在南方重新開展革命斗爭,第一步孫中山挑選廣東為根據(jù)地,第二步是成立新政府。

孫中山動員150余名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非常會議”,宣布以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廣西督軍陸榮廷和云南督軍唐繼堯為元帥。

1917年10月3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段祺瑞。隨后,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大戰(zhàn),結(jié)果北洋軍敗退,丟掉了湖南。

以北洋軍的實力,打護法軍本來不成問題。但由于段祺瑞派去的王汝賢,是馮國璋的手下。而馮國璋與南方軍閥的關系,一向又還不錯。加之馮國璋也想控制北洋政府。所以這場敗局,實際是馮國璋有意為之。意在南北停戰(zhàn),拆段祺瑞的臺。

見馮國璋故意使壞,段祺瑞第三次以退為進,主動辭職。聽說段祺瑞又辭職了,馮國璋當即以代理總統(tǒng)身份批準。因為這事,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系和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公開決裂。

圖片

09

直皖戰(zhàn)爭

就在北洋正統(tǒng)發(fā)生內(nèi)訌時,屬于北洋系旁支的奉系,悄然崛起于白山黑水。奉系領袖張作霖早年在宋慶的毅軍服役,后來感覺沒前途,就落草為寇。

1902年,張作霖接受招安,擔任管帶,也就是營長。數(shù)年后,因帶兵名聲甚佳,加之剿匪有功,張作霖得到徐世昌提拔,做到了巡訪營統(tǒng)領,也就是旅長。巡防營的性質(zhì),大致介乎于清朝新軍和舊軍隊之間。

清政府沒那多錢建設標準新軍,但又不能將大量兵丁棄之不用。便將勇營、防軍、綠營、團練等舊軍隊,經(jīng)過挑選,汰弱留強后,編為巡防營。主要職責是保衛(wèi)地方,牽制新軍。

原本東北的巡防營不屬于北洋系。不過前面也提到了,1912年,袁世凱理清自己的基本盤時,將一些地方部隊改編為陸軍師。

這其中就有張作霖的部隊。于是,張作霖便出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成了北洋系的旁支。

1916年,袁世凱復辟失敗,張作霖借護國之名,趁機擠走了擁護袁世凱的奉天巡按使段芝貴。

1917年,張作霖又借府院之爭,擠走了他的把兄弟馮德麟。1917年底,馮國璋與段祺瑞的矛盾達到頂點時,張作霖的實力,已經(jīng)能使他介入直皖兩大派系斗爭。

面對急于出圈的張作霖,直皖都表達了拉攏之意。最終,段祺瑞給的籌碼足,許給張作霖一個副總統(tǒng)。張作霖便倒向了皖系。

圖片

有了張作霖支持,段祺瑞決定反擊馮國璋。動手之前,段祺瑞又派了徐樹錚拉攏曹錕。論派系,曹錕是直系。但他跟段祺瑞的關系也還可以。屬于北洋系內(nèi)部兩邊都吃得開的角色。

徐樹錚跟曹錕說,你在直系屬于邊緣人物。馮國璋、李純那些人平時帶你玩嗎?你不如跟我們玩算了。到時候副總統(tǒng)的位置是你的。

曹錕被徐樹錚一通忽悠,當即反水。領著十八位北洋系督軍通電,要求段祺瑞重新出山,帶領北洋系統(tǒng)一全國。

馮國璋一看,奉系支持段祺瑞,直系又出了叛徒,只好認栽,重新任命段祺瑞為總理。段祺瑞回來后,立即制定了一個三路南下方案,打算平推過去,干就完了。重壓之下,陸廷榮和唐繼堯反水,擠走了孫中山。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圖片

1918年9月,恰好是該換屆選舉的日子。袁世凱1913年正式出任大總統(tǒng),任期五年,這時候該舉行大選了。

選舉之前,馮國璋很清楚,段祺瑞肯定不會讓自己當選,他直接讓賢。

隨后,北洋系軍師徐世昌以高票當選民國第二任大總統(tǒng)。

選完了總統(tǒng),接下來就是選副總統(tǒng)。

之前,段祺瑞把一張空頭支票同時開給曹錕和張作霖,結(jié)果到了選舉的時候,尷尬了,這個副總統(tǒng)死活就是選不出來。曹錕聽說后,心理頓時不平衡,旋即讓吳佩孚通電全國,攻擊段祺瑞。

段祺瑞無奈,只好把曹錕和張作霖叫到一起開會,打算讓曹錕當副總統(tǒng),張作霖為東三省經(jīng)略使。這種如同施舍一般的臭棋,惹得張、曹兩人當場拍了桌子,與段祺瑞分道揚鑣。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

隨著他的死,直系進入曹錕時代。曹錕和吳佩孚,脾氣都不好,段祺瑞之前搞小動作對付馮國璋,馮國不計較,但曹錕可忍不了。這個時期,直皖兩系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見北洋系由冷戰(zhàn)變?yōu)闊釕?zhàn),徐世昌只好出面調(diào)節(jié)。加之這時候,張作霖借祝壽的名義,在奉天召開八省聯(lián)盟會議,組成反皖聯(lián)盟,公開支持曹錕。有了奉系支持,直系與皖系隨即開打,史稱“直皖戰(zhàn)爭”。

這一戰(zhàn),雙方出動兵力超過二十萬,但只打了五天就結(jié)束了。皖系大敗,段祺瑞下野,直系和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

圖片

10

直奉戰(zhàn)爭

直皖戰(zhàn)爭后,張作霖跑到北京與曹錕商量如何分蛋糕。在分蛋糕的問題上,張作霖與吳佩孚爆發(fā)沖突。

張作霖提出奉系入關,希望讓段祺瑞組閣,吳佩孚認為,段祺瑞禍國殃民,反對組閣。

最后,曹錕、張作霖達成協(xié)議:戰(zhàn)利品,直奉兩家平分;奉系就不要入關了,以后奉軍的軍餉由北洋政府承擔;兩家的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國家大事,兩家商量著來;至于段祺瑞,以后就專心做個寓公吧,別回來了。

直奉分蛋糕時,徐世昌還是總統(tǒng)。但沒人搭理他。

后來,曹錕與張作霖爆發(fā)沖突。

奉系偏居東北,北邊是蘇聯(lián),東邊是日本控制的朝鮮,擴張難度大。

而直系身處關內(nèi),恃強凌弱,吞并弱小簡直不要太容易。

張作霖覺得自己虧了,就支持親日派官僚梁士詒組閣。

梁上臺后,一面赦免被通緝的皖系軍閥、政客,一面抑制吳佩孚。

吳佩孚是能動手就絕不叨叨的性格,很快聯(lián)合直系各省督軍逼迫梁士詒下臺。

張作霖見狀,同樣也不廢話,派人偷偷聯(lián)絡段祺瑞和國民黨,打算南北夾擊直系。見直奉也要內(nèi)戰(zhàn),徐世昌再次出面調(diào)解。但依舊無果。

1922年4月,奉軍分兵三路入關討伐直系。吳佩孚用六天橫掃張作霖的數(shù)萬大軍。

圖片

戰(zhàn)后,曹錕對軍事無所欲求,開始專心研究怎么做大總統(tǒng)。見曹錕要上位,徐世昌只好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

之后的一年,賦閑許久的黎元洪復任大總統(tǒng)。曹錕為了專心競選,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從此時開始,吳佩孚取代曹錕,成為直系事實上的老大。

當時,美國的《時代周刊》發(fā)專刊報道,稱吳佩孚是最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的人。

圖片

就在吳佩孚崛起的同時,另一個人也悄然崛起了,這個人就是馮玉祥。

1902年,馮玉祥離開暮氣沉沉的淮軍,改投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擔任棚長。之后十多年,馮玉祥由班長升任旅長。

1920年,陜西督軍陳樹藩與當?shù)厥考澝芗せ?。在陜西士紳的要求下,曹錕派馮玉祥趕跑了陳樹藩。之后,馮玉祥占據(jù)陜西,有了根據(jù)地,勢力得到發(fā)展。

1923年,曹錕競選大總統(tǒng),馮玉祥為此鞍前馬后,幫助曹錕賄選成功。面對馮玉祥的異軍突起,吳佩孚隱隱覺得這人不可靠。

另一頭,張作霖上次被吳佩孚收拾后,退回關外厲兵秣馬。經(jīng)過兩年休整,奉軍恢復元氣。為了一舉擊倒直系,張作霖還與孫中山、段祺瑞組成“三角反直同盟”。

1924年9月,奉系六個軍,17萬人,卷土重來。

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

面對奉軍大兵壓境,曹錕令吳佩孚率二十萬直軍迎戰(zhàn)。出乎意料的是,正當直奉兩軍沿長城激戰(zhàn)時,負責古北口防御的馮玉祥收了奉軍的百萬大洋賄賂,臨陣倒戈,帶兵殺回北京,將曹琨軟禁。

吳佩孚聽說老家被抄,火速回援,但在天津遭到奉軍和馮玉祥的夾擊,被打得大敗?;伊锪锏芈蕛汕埐坑商凉脸舜舷?。自此,吳佩孚在華北的十幾萬精銳被消滅,元氣大傷。

不過,直系畢竟家大業(yè)大。長江流域都是直系的地盤。后來,吳佩孚跑到漢口,接管了湖北督軍蕭耀南的部隊。又在兩湖東山再起。

圖片

11

奉系入關

打跑了吳佩孚,馮玉祥搶先進入北京。他一進城,就以革命志士自居,先拍電報給孫中山,獲取國民黨的支持。接著又派兵將溥儀趕出故宮,撈足了政治資本。

張作霖進京后,很不滿馮玉祥的舉措。為了避免再次讓人攆回東北,張作霖一面命令奉軍繼續(xù)南下,乘勝追擊,收拾長江流域的直系殘部。一面請段祺瑞出山,擔任臨時執(zhí)政。

段祺瑞出山后,配合張作霖以裁軍之名,逼迫馮玉祥到蘭州就任“西北邊防屯墾督辦”。

甘肅是什么經(jīng)濟情況,馮玉祥很清楚。所以,他以退為進,三番四次的通電全國,表示自己絕不貪戀權力,把自己包裝成受氣包。如此一來,壓力就轉(zhuǎn)到了張作霖身上。

老張是講究人,打臉也得擺正了打。見輿情對自己不利,只好退讓一步——將察哈爾、綏遠、甘肅三省劃給馮玉祥,馮仍然擔任西北邊防督辦,但駐地改在張家口,不用再去蘭州了。

實事求是的說,即便如此,馮玉祥依舊吃虧了。因為他十幾萬大軍,僅靠察、綏地區(qū)的稅收是養(yǎng)不活的。時間久了,馮玉祥的壓力很大,于是他就動了反擊奉系的念頭。但直接翻臉,他又不敢。思來想去,馮玉祥決定策反奉系大將郭松齡,讓奉軍內(nèi)耗。

圖片

1925年9月,奉系形勢一片大好。幾乎占據(jù)了全國經(jīng)濟最富庶的地區(qū)。

不過,直系的殘部也不是好惹的。10月,東南直軍領袖孫傳芳發(fā)動反擊,接連拿下江蘇、安徽,將奉軍逼退至山東。

見南方戰(zhàn)事不利,張作霖出于保險考慮,將司令部搬回東北,留張學良、郭松齡在關內(nèi)收拾爛攤子。眾所周知,張學良指揮的部隊,是奉系最精銳的人馬。而張學良又不管事,部隊一直是由郭松齡實際指揮。

因此,當郭松齡被馮玉祥策反,率領所部殺向張作霖后,奉系簡直就是山崩地裂。

趁著奉系內(nèi)斗,華北空虛,馮玉祥乘機殺出察哈爾,攻占京津。

到了1925年底,郭松齡戰(zhàn)敗被殺,張作霖又重新穩(wěn)住局面。但老張莫名其妙被擺了一道,損失巨大。不僅精銳折損殆盡,兵力也由50萬減至30萬。

這時候的馮玉祥也有20多萬人,30萬打20余萬,沒優(yōu)勢啊。僅靠自身實力打不了,于是張作霖便開始四處拉攏盟友,聯(lián)合吳佩孚、閻錫山共同對付馮玉祥。

吳佩孚也被馮玉祥擺過一道,他被張作霖拉攏,可以理解。

但閻錫山為什么也要湊熱鬧呢?原因很簡單。閻錫山被馮玉祥包圍了,隨時都可能會被吞掉。為了自保,閻錫山不得不湊這個熱鬧。

圖片

1926年4月,大戰(zhàn)爆發(fā)。奉系、直系、晉系,三家聯(lián)合圍毆馮玉祥。這一戰(zhàn),從4月打到8月。

開戰(zhàn)之前,馮玉祥不在國內(nèi),去蘇聯(lián)考察了。直到9月才回國。而馮這個人,一向不扶植部下某一個人的威望,他本人不在,馮部群龍無首,誰也不聽誰的,各有各的打算。

結(jié)果等到開戰(zhàn)后,馮部兵敗如山倒。

萬幸的是,就在北方混戰(zhàn)之際,廣東國民政府八個軍,十萬人,誓師北伐。北伐軍誓師后,首先打吳佩孚。

為什么打他呢?

因為他最弱,為了報仇,吳佩孚把兩湖地區(qū)的精兵全部調(diào)往北方,這給了北伐軍趁虛而入的機會。

1926年8月,吳佩孚得知老家不保,立即回援。與之同時,吳佩孚還給小老弟孫傳芳發(fā)出求救電報。但孫傳芳竟然見死不救,結(jié)果吳佩孚就這么被北伐軍收拾了。

就在吳佩孚完蛋之際,張作霖也落井下石,吞并了留在北方的幾萬吳軍。北伐軍打完吳佩孚,轉(zhuǎn)頭就打?qū)O傳芳。不出半年,孫傳芳的五省聯(lián)軍也被北伐軍打殘。經(jīng)此一役后,北洋系僅剩奉系還保存一定實力。

圖片

12

東北易幟

1927年4月至7月,南京和武漢國民政府先后“清黨”。受此影響,北伐暫時停止。趁著這個空檔,僅剩蘇北一隅之地的孫傳芳親自跑到北京,求張作霖出兵。

孫傳芳與張作霖有仇,但現(xiàn)在大家有共同敵人,張作霖也就選擇不計前嫌。1927年6月,在孫傳芳、張宗昌等人的擁戴下,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

同一個月,閻錫山判斷北洋系只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便拿出一張手令,宣稱是孫中山當年親手交給他的任命書,讓他“蟄伏于北方,伺機而動”。

現(xiàn)在時機來了,他要加入國民黨,配合北伐軍一起行動。7月15日,閻錫山指揮晉軍殺出山西,正式向北洋系宣戰(zhàn)。結(jié)果,晉軍不僅被奉軍暴打一頓。山西北部地區(qū)也被奉軍攻占。

收拾了閻錫山,張作霖以安國軍大元帥名義,命張宗昌配合孫傳芳南下,反撲南京。當時,南京方面群龍無首。老蔣在與桂系的斗爭中,孤立無援,被迫下野。趁此良機,七萬北洋軍渡過長江,打到了南京郊外的龍?zhí)丁?/span>

如果讓孫傳芳反攻得手,拿下南京,南京政府恐怕就得壽終正寢了。

眼見大功即將告成,孫傳芳親臨一線,指揮大軍兵分兩路,打得北伐軍第二、第十四師紛紛后撤。關鍵時刻,從上海返回南京的白崇禧得知情況,立即調(diào)動陳誠、顧祝同、胡宗南等部,擊潰了孫傳芳,取得殲敵四萬,俘虜兩萬的大捷。龍?zhí)兑灰郏瑢O傳芳僅存的一點老本也輸光了,直系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圖片

得知白崇禧收拾了孫傳芳,閻錫山不斷給南京發(fā)電求援。與之同時,馮玉祥也出面撮合老蔣與桂系。

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于九原誓師,宣布麾下20萬大軍加入國民黨。

1928年初,下野未及半年的蔣介石復出。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下達總攻擊令,蔣馮閻桂四家聯(lián)手圍毆奉系。奉軍招架不住,被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

5月30日,見大勢已去,張作霖命令奉軍撤離京津,向灤河方向退卻。他本人則辭去安國軍大元帥,并乘上返回東北的火車。這已經(jīng)是張作霖第四次退出關外了。也許他當時還想著再殺回來。但日本人沒有給他機會。

6月4日,張作霖在途經(jīng)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作霖遇襲的同一天,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wèi)戍總司令,晉軍商震部隨即進入北京。

接下來的一個月,在關于要不要殺出關外,踏平奉系的問題上,閻錫山、馮玉祥和蔣介石、白崇禧產(chǎn)生了矛盾。閻、馮都被奉系欺負過,心里對奉系多少還有點忌憚心理。畢竟拔了牙的老虎也是會吃肉的。

但蔣介石和白崇禧不同意。因為蔣和桂系的地盤離東北太遠,消滅了奉系,他們撈不到多少好處。最終只會便宜閻、馮。一番爭論后,國民政府決定不出關。

圖片

見北伐軍無意出關,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fā)出《絕不妨礙統(tǒng)一電》。

日本關東軍見狀,偏偏施壓。關東軍一向?qū)|北視為日本的勢力范圍,不希望奉系與關內(nèi)勢力達成和解。

1928年底,張學良頂著壓力,宣布“東北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旗,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tǒng)一。

至此,北洋軍閥的歷史,就算是徹底結(jié)束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