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點擊上方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面對紛繁的事項,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認識到了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從而心存虔誠與敬畏;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可隨遇而安、隨心所欲,卻不會超越法度。 人生應如何度過,是每個人尤其是有志之士應認真考慮的大問題。此問題的解決只靠自身智慧遠遠不夠。那怎么辦呢?第一,聽聽大智者是如何說的。第二,看看大智者是如何做的。孔夫子是當之無愧的大智者,他老人家在本章中講到自己一生立志求道所經(jīng)歷的六個階段。
先看第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說到此大家可能有疑問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三歲入幼兒園,六歲入小學,這也是在學習,學習也要立志,那孔圣人為什么說到十五歲時才立志學習呢?當知,這里說的“志于學”,不是學習一般的知識技能,因為這些知識在古之小學就已完成。此處所指的是大學,這個大學也與今之大學有很大不同。古之大學指的是大人之學、覺悟之學,是教人做大人、做君子,志于圣賢之道的學問。若連這個志向都沒有立下,即使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難稱為志于道。孔子出生于由輝煌走入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年輕時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納,但孔子沒有自暴自棄,從小就立定志向,要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此標準衡量,有多少人敢說自己已達孔子 十五歲時的修行境界了呢? 度過有意義人生的前提是立志。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為氣之帥,若不立志,不僅正氣、大氣生不起來,氣血之氣也充盈不起來。何者為志?志者士心是也。何者為士?士者十里挑一是也。就是說立下不懈奮斗,十里挑一、出類拔萃目標者方可謂之志。若你是年輕人,那修學的志向立得越早越好,若你是年長之人尚未立下這個志向,那一定要立,已經(jīng)立下的要不斷堅定志向。
孔子修身的第二個階段是“三十而立”?,F(xiàn)代人說這句話,大都是指成家立業(yè)。孔子講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立于禮,即成熟人格已經(jīng)確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可以立足于社會。我們看孔子年譜可知,他三十歲時便已成立私學,開始面向社會招生,此時他已是學識淵博而且知禮達禮之人,并在學問上已有所成就。對照孔子的境界和標準,現(xiàn)代之人且不說三十而立者少之又少,終身沒把獨立高尚的人格立起來的少嗎?不少人或沒有這個意識,或是立的不穩(wěn)、不牢,一輩子墻頭草隨風倒。這樣的人即使名利雙收也難稱成功人士。 孔子修身的第三個階段是“四十而不惑”??鬃拥剿氖畾q時,即已對人生、社會的事理了然洞明、沒有疑惑,且已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這一點現(xiàn)在已幾乎無人能做到。現(xiàn)在絕大部分人別說四十歲,一生都處在迷惑之中。順境中會忘乎所以,逆境中會意志消沉。聽到真理會懷疑,不能堅定地去學習、信從;聽到似是而非的說法,無法辨別真?zhèn)螘o所適從。盡管我們一生都無法達到孔子四十而不惑的境界,但追隨孔子去修身的志向是應確立的。如何追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孔子的書,聽孔子的教誨,知行合一地踐行圣賢思想。反觀我的修身經(jīng)歷,雖四十歲遠未達不惑境界,但總體而言沒有太大的遺憾。因我注意把讀書、工作和修身結合起來,道理越來越明白,心里越來越亮堂,精神越來越充實。這些都是追隨夫子修身的結果。
孔子修身的第四個階段是“五十而知天命”。對這句話的解讀,歷來眾說紛紜。傳統(tǒng)文化中對天的理解基本的有三層意思,一是自然之天、即天地之天。二是本體之天,指的是宇宙大道、自然規(guī)律。三是人格之天,即天神、天帝等。孔子講的天命之天,應是指宇宙大道和自然、社會規(guī)律。至于談到命,既非宿命論之命,也非生命之命,而是一種受自然規(guī)律決定著的社會人生的發(fā)展趨勢。《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天命是人的體性,即天賦之命、形而上的命體,在這個意義上講,知天命即是知大我和自己的人生使命。在佛家看來,知天命應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意思。孔子能在五十歲知天命,非常人之所能為。別說五十歲,即使終其一生能達到知天命境界者,不說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這樣的人,既是對宇宙人生心存虔誠和敬畏之人,又是灑脫自由之人;既是積極奮進之人,又是樂而忘憂之人。 有人認為,“天命”的說法是迷信的、消極的,這種理解是大錯特錯的。通俗地說,天命即為天道之規(guī)律,天命還有責任、使命之意。俗語云:“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亂想不中用”。胡思亂想不中用沒錯,但人的命也非由上天注定,而是受規(guī)律支配的。若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即知天命,那命運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雖達不到這個境界,但可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孔子修身的第五個階段是“六十而耳順”。耳順不是說耳朵聽力好沒毛病,而是能平等地聽取順逆之言。面對一件事情總有不同甚或相反的看法,自己無論如何做,他人都會有不同評價。這些評價有些是角度不同所致,有些則是偏見甚或敵意的表現(xiàn)。一般人會對相同意見感到高興,而對不同意見抵觸或反駁。孔子能在六十歲時平等地聽取不同言論,此境界雖非我等水平所可逆料,但也不妨以小人之心來度一度君子之腹。 面對同樣事情,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即使有些意見看起來毫無道理,其實也是某個角度看到的一定的真實。即使是敵意言論,也在促使自己反躬自省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順耳之言固然好,逆耳之言往往對自己更有好處。再說,許多事情很難以對與錯、順與逆來劃定。為人貴在以平等心和博大胸懷,來打破非此即彼二元對立、分別偏執(zhí)的思維方式。再者,此處講到的是耳順,但眼看視不同事物、口嘗取不同味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對人是如此,在對一切外在環(huán)境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還應想到的是耳歸心指揮,耳順的前提是心順,是平等心的生起和博大胸襟的養(yǎng)成,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孔子修身的最后一個階段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說法的來由,是因儒家的兩位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子活了八十四歲。這個年齡在當時算是很高壽了,所以孔子的修身報告只說到七十歲。若孔子能活到八十、九十歲,當有更高境界的修身經(jīng)驗,至于那是什么樣子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還真有人談到“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盡管高遠但仍不究竟的說法。比如說,“不逾距”說明還有個規(guī)矩在,還是有所執(zhí)著的,似未達清靜無為的真人和覺行圓滿的佛的境界。這些說法可否成立,非吾等凡夫所可置喙。不過,“不逾距”的前提是“從心所欲”,也可理解為已達自由解脫、與真心本性或與道合一的境界了。 “從心所欲”,從心,從的是真心本性、天地良知,是與宇宙大道合一之心,而不會是妄心和私心;所欲之欲應是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的善法欲,而不會是個人私欲。至于講到不逾矩,是指不違背規(guī)律、法度及不違禮之意。越是遵守規(guī)律之人越是自由之人,也就越是高境界之人。 綜上,孔子的修學報告,給世人尤其是為政者指出了,一條明路、樹立了一個榜樣,值得我們仿效。
長按識別關注“正己而已”微信公眾平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