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封建社會,從漢朝開始,凡讀書人應朝廷征召入京,均有地方政府出車馬接送,人們便把這種車稱“公車”。科舉制度興起之后,凡各地舉人要到京城參加會試,各省政府就循例派車,久而久之,人們便把舉人入京會考稱為“公車”。
本文所說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梁啟超領導在京應考的舉人上書光緒皇帝的一次請愿活動。 光緒二十年(農歷甲午年),日本向中國挑起戰(zhàn)爭,史稱中日甲午戰(zhàn)爭。至二十一年(1895)前季,中國戰(zhàn)敗,3月,清廷派李鴻章赴日本國談判,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在北京參加會考的各省舉人,群情激憤。5月,由康有為主筆,寫出了長達一萬四千多的字《上皇帝書》,他們到督察院(負責監(jiān)督考察、彈劾建議的中央機構)上書請愿,提出拒絕和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的三項主張。參加上書者1300余人,而其中韓城就有四人,表現(xiàn)出韓城士子的浩然正氣和愛國熱情。
這次公車上書雖因朝廷頑固派的阻撓而失敗,但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由此而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參加公車上書的韓城四舉人分別是: 曹邦彥(1836~?),芝陽鎮(zhèn)曹溝人。考中進士后分直隸即用知縣,因不愿迎合官場的陳腐俗套,加之思親日切,遂棄官歸里,侍奉老母,并自擬“但恐出山為小草,愿期將母享大年”聯(lián)語以明志。居鄉(xiāng)期間,為教育、慈善事業(yè)多有貢獻。 溫肅庵(1857~1921),新城周原北村人。經策對面試被錄取,由于不愿在官場同流合污而遭擯斥,毅然歸里。之后潛心經史,教授生徒,桃李盈門,多所成就。晚年兼習醫(yī)學,凡登門求醫(yī)者,不論貧富,一視同仁。民國十二年(1923),受業(yè)門徒為其在古城南關立德教碑一座,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為其題書聯(lián)語:“關學源流,善為繼述;韓原桃李,多受培栽?!?/p> 高士龍(1872~1936),芝陽鎮(zhèn)高家坡人。授兩淮候補鹽大使,未赴任。曾任韓城自治會會長、南區(qū)保衛(wèi)團團總等職。時縣長嵇祖佑贈其板刻對聯(lián)一副:“勇為剛正超群士,威名聲望重一邦?!逼渥痈叩螺x,系韓城早期共產黨員,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后,有人勸士龍出面求情,士龍昂然回答:“人總有一死,或刀砍或花板,何足畏哉?”德輝不久即遭殺害。而士龍剛直凜然之精神,為人所稱贊。 荊培元(1867~?),金城城固村人。會試后去西安謀職,曾任陜西省厘金總局局長。晚年徙居陜南,客死城固縣。其撰書對聯(lián)一副,現(xiàn)收藏于某書畫愛好者之家。聯(lián)語為:“故宅百年,樂觀書史;長河萬里,流注東南。” |
|
|
來自: 心音 > 《家鄉(xiāng)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