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思維、多點邏輯 ↓ ↓ ↓
近日,河南太康發(fā)生了一起因農(nóng)田蒜苗被車輛碾壓引發(fā)的糾紛——
事實很清楚,行為很迷惑。 01. 這劉姐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去砸人家的車呢? 觀念影響判斷,判斷決定行為。 但凡劉姐當時冷靜點,有基本的常識,明白:損壞物品,照價賠償。她就不會怒砸,借著基本邏輯——
那我追上去就不會動手,把車擋住,給了錢再走。要多少,還能討價還價,談不攏了,再電話110搖人。 可是她不冷靜。 之所以沖動,少不了長期的情緒積壓。什么情緒呢?怎么產(chǎn)生的? 還是觀念,不恰當?shù)挠^念,甚至是無意識的:損壞我的東西,就是欺負我。 結(jié)合這幾天人多、車多,軋我蒜苗的就多,軋了就跑了,我平白無故遭受損失,憑什么呀……
在這個結(jié)論下,不公平、受欺負的情緒就開始積累了起來。 情緒一旦產(chǎn)生,很難自動消失,得釋放。理性的人自我疏通,感性的人大吵大鬧、行為暴躁。劉姐砸車就屬于后者。 同時,人的意識為了讓情緒宣泄“合理化”,還會給出依據(jù):以牙還牙。這就抵消了道德層面“不該打砸卻打砸”的負罪感。她的邏輯是:
“哐哐哐~”一頓輸出,情緒宣泄了,砸得也“在理”,于情于理都落到了,爽! 這些是可以解釋“劉姐砸奔馳”行為背后的邏輯,能意識到的和無意識的觀點混搭,再被情緒一攪和,“哐哐哐~”砸了個痛快。 02. 再來看坐在被砸的奔馳車里的張哥,他是怎么想的?為何能穩(wěn)如老狗? 如果按平常人的思路,一旦有人沖過來砸你的車,你怎么應(yīng)對? 制止!減少損傷。
張哥卻不一樣,他壓根沒理會,搖上窗戶、鎖緊門,拿出手機記錄整個過程。在他的邏輯里:人身安全是第一位。 面對突然地沖突,他的大腦是這樣運作的:
在他的大腦里,用了這個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肯定一個選言支,則否定另一個。 再者,與劉姐不同的是他有基本的常識:損壞物品,照價賠償。于是,錄視頻取證。這里他的邏輯是——
所以,我不用急著去制止,最多耽擱我兩天用車,不花我錢。錄的視頻里面,誰砸的、怎么砸的,整個責任認定過程清清楚楚。 就在錄視頻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電話110,搖了人。為什么是110?
在自己奔馳車被砸的時候,找它就對了。 這些就可以解釋“張哥為什么能穩(wěn)坐被砸奔馳”,——能拎得清孰輕孰重,懂得誰損壞誰賠償,會借助公共力量——頭腦冷靜、邏輯清晰,堪稱應(yīng)對突發(fā)情況的范本。 ------------ 劉姐沖動行事的下下策,遇上了張哥理性抉擇的上上策。讓原本占理、并能獲得賠償?shù)膭⒔?,變得理虧,還得賠大錢給人家修車。 其實…這樣說會有點不嚴謹,應(yīng)該是: 劉姐還是會得到賠償——被軋壞的蒜苗錢,但不影響她得給人家修奔馳賠錢。 蒜苗是蒜苗,奔馳是奔馳,一碼歸一碼,扯不平。 ------------ 點關(guān)注,一起觀察思維、探知思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