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的四川,糧食生產出現(xiàn)困難、環(huán)境氛圍緊張,急需一位殺伐決斷的將軍坐鎮(zhèn)。 中央幾次研究四川諸多事宜,周總理有意讓時任西藏軍區(qū)司令的張國華旁聽。 
 張國華 張國華又因養(yǎng)病常駐北京,工作之余他常常會去探望老首長劉伯承。旁聽的次數多了,張國華便隱隱覺得可能要有新的變動了。 面對這個心腹愛將、劉伯承知曉內情,卻也神秘道: “你先把身體養(yǎng)好,自然有重任給你。” 果然4月份時,毛主席和周總理一致同意任命張國華為四川第一書記,兼任成都軍區(qū)第一政委。 
 在新的崗位上,張國華每天都要處理大量棘手事務,他是日夜無休,周總理聽說后,勸他要注意勞逸結合,可張國華卻說: “比起在病床前呻吟,戰(zhàn)場才是我的歸宿。” 誰料一語成讖,張國華竟真的暈倒在工作崗位上。 入川1967年5月,張國華正式調入四川,起初那段日子里周總理幾乎天天給他打電話,有什么情況二人都是直接聯(lián)系。 某天周總理對他說:“張國華,現(xiàn)在有一個任務、你要保證徐馳到渡口后能正常工作?!?/span> 當時徐馳是攀枝花鋼鐵基地的總指揮,他因意外左眼失明主動離職,但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徐馳又上任了。 張國華領命后二話沒說,派出一隊解放軍戰(zhàn)車緊緊貼著載有徐馳的小汽車,順順利利駛進渡口。 張國華到四川后,做了許多的工作,老百姓生活也大為改觀,保障了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的糧油供應,他臨危不亂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頗得毛主席賞識。 
 偉人多次接見他,并親切地叫他為“井岡山”,以彰顯其革命精神。然而這一切難免引起別有用心之人的嫉恨。 一日天還未亮,居住在軍區(qū)大院的張國華全家人尚且在夢中之時,突然傳來一陣巨響,張國華猛然驚醒,四處查看,小兒子也光著腳跑到爸爸 身邊問道:“爸爸,是槍聲嗎?” 小家伙又想到自己在廚房旁放置了老鼠夾,又說:“是不是老鼠夾的聲音?” 張國華摸摸兒子的頭,和顏悅色道:“可能是外面過路車的車胎爆了吧?!?/span>說罷就催促兒子上床繼續(xù)睡覺。 張國華神色凝重,他來到窗戶前只見上面有個被子彈打穿的洞孔,順著彈道軌跡,張國華又在床頭柜旁找到了一枚亮晶晶的子彈。 也就是說如果他當時不是躺著,而是稍微一抬頭就會被擊中。 天一亮副司令鄧少東就在軍區(qū)大院對面山頭的一棵樹上發(fā)現(xiàn)架設機槍的痕跡,可不論再怎么查始終找不到更多的證據,這說明一切都是有預謀、有計劃,有專業(yè)人士參與。 
 鄧少東 周總理聽說這件事后,也是后怕得一身汗,他十分擔心張國華的安全問題,連續(xù)幾天打來電話、再三規(guī)勸張國華速速搬家。 軍區(qū)同事們也來到他的住處進行商議,張國華猛吸煙,始終一言不發(fā),只待眾人說得口干舌燥時,他才悠悠道:“又沒打中我,就算打中我一個人又能怎么樣?!?/span> 鄧少東心思細膩:“那換換房間總可以吧?”張國華掐掉手里的煙,擺擺手表示沒必要。就這樣張國華一直居住在軍區(qū)大院直到他出事的那天。 1972年2月20日,張國華早早來到單位,剛剛展開演講稿,他便感覺心口有些隱隱作痛,張國華知道這是自己長期在西藏高原落下的老毛病了。 今天事務繁多,他必須在有限時間里全部處理完畢,想到這里,張國華略歇一歇后,便通知工作人員準備會議事項。 
 會議室里,大家正襟危坐聽著張國華的報告,張國華只念了半張紙后,豆大的汗珠就順著他的額頭淌下。 領座的秘書瞧著張國華愁眉緊鎖,似是痛苦不堪,正準備開口詢問時,他陡然直直地向后仰倒,眾人一下子慌了神,秘書眼疾手快一邊扶起張國華,一邊大喊:“快叫救護車!” 不多時,張國華暈倒在會場的消息傳到中南海,周總理聞言臉色大變,他用略帶慌張的聲音對秘書說:“快,聯(lián)系北京的專家醫(yī)生,安排人手搶救張國華。” 然而天不假年,縱然北京的專家醫(yī)生連夜坐專機趕到成都,醫(yī)院出動最好的設備器械、也未能成功挽回張國華的生命,不滿58歲的他再也沒有起來。 
 即便是泰山崩于前亦面不改色的偉人,聽聞消息也難掩悲慟,他眼圈泛紅、右手微顫掐滅手中的煙卷后道:“我剛想調他進中央……” 周總理悲痛之中,發(fā)出三個指示,一安排好四川后續(xù)工作、二查明死因、三將張國華的骨灰送回北京。 局面穩(wěn)定后,按照計劃張國華的骨灰要在2月24日至26日送回北京,但那時正趕上周總理需要秘密訪問越南。 總理掩下巨痛,完成在越南的工作后,一見到駐越大使、張國華的老戰(zhàn)友王幼平,異國他鄉(xiāng),再遇故人,他是再難隱忍心中壓抑許久的感情,頓時淚如雨下、斷斷續(xù)續(xù)道:“張國華同志不在了?!?/span> 王幼平大吃一驚,兩位革命戰(zhàn)友相對而泣。3月11日北京暴雨如注,中南海內毛主席與周總理正在與尼克松進行會談,休息間隙工作人員輕附偉人耳邊道:“主席,張國華將軍的骨灰已經出發(fā)了。” 毛主席聞言一震,他快步走到周總理身邊囑咐了幾句。周總理身軀輕顫了幾瞬,向工作人員交代完畢后便匆匆離開。 
 傾盆大雨中的北京西郊機場,周總理和劉伯承等軍中老首長矗立等待著,在解放軍戰(zhàn)士們的注目中,張國華將軍家人手捧他的骨灰盒緩緩走下飛機。 周總理快步上前接過骨灰盒,傷心得不能自持,淚水噴涌而出:“你走得太早了,中央正是要重用你的時候?!?/span> 劉伯承元帥也由人推著輪椅趕了過來,再次見到“老部下”,他失聲痛哭:“你這么年輕就走了,不是說好了還要來北京看我嗎?” 劉元帥征戰(zhàn)沙場多年,積勞成疾,身體本就不好,彼時情緒一激動,頓時啞然失聲昏了過去。工作人員趕緊將他扶回輪椅內,隨行的醫(yī)護也跑了上來,進行急救。 慌亂中,周總理趕忙下令:“快!先將劉帥先送回家,注意他的安全?!?/span>細心的周總理還注意到張國華的遺孀樊近真雙眼紅腫,神情落寞。 他轉過頭小聲對她囑咐道:“先暫時不要回四川了,生活上的事我來一應安排,有事就到京西賓館,由我秘書進行轉達?!?/span> 末了,總理又哽咽道:“國華不管是在四川,還是西藏,他都是兢兢業(yè)業(yè),全力奉獻,黨和人民都不會忘記的。” 
 進西藏的確比起不算長的四川任職經歷來說,張國華扎根西藏17年,這17年是西藏歷經最多磨難之時,也是他人生輝煌之時。 1950年偉人說:“西藏戰(zhàn)略地位影響力非凡,必須盡早占領”。于是乎這一任務便提上日程,當時西南戰(zhàn)事尚未結束,于是黨中央便決定以西北方面為主,西南為輔。 可彭德懷提出“戰(zhàn)線長,兵力分散,難以抽出太多兵力進藏,更何況進藏道路多被破壞,各方面考慮困難重重。” 縱然陳述的都是事實,但正在蘇聯(lián)訪問的偉人收到這樣一封電報,還是不由得眉頭一皺,他隨即發(fā)出命令“進藏任務確定西南方面軍承擔?!?/span> 劉伯承、鄧小平由輔助轉為主攻,面對角色轉換,二人壓力倍增,但他們都是堅定的共產黨員,令必行,行必果,戰(zhàn)必勝。 
 起初西南方面的62軍在西康,距離西藏最近,理應是前去部隊,但劉伯承認為此軍來自一野,讓他們進藏容易有“自家部隊吃肉,別人部隊啃骨頭”的說法,所以有困難了必須自家人先上。 于是劉鄧提議由二野主力張國華帶領的18軍進藏。劉伯承很了解張國華的脾性,也知道他是個極其堅毅、血性強對黨忠誠的軍人,因此見到張國華,他只說了一句話:“組織派你去西藏。” 張國華語氣堅定道:“排除萬難也要完成任務。”無須多余的客套,沒有過多的理由,單刀直入的幾句話,便是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氣和擔當。 然而從總部回去后的張國華就碰了壁,要知道當時張國華和他的18軍都在川南,他已經被定為川南行署主任,戰(zhàn)士們也摩拳擦掌準備到“天府之國”生根發(fā)芽,猛然轉頭要到苦寒之地西藏,許多人一時轉不過來彎。 畢竟都是從戰(zhàn)場上搏命而來、有血有肉的人,誰不想過安生的日子。于是這種情況下,便出現(xiàn)了逃兵。不僅如此個別干部也出現(xiàn)動搖,他們給張國華寫信說自己身體不好,無法進藏。 張國華是怒不可遏,氣得鐵拳緊握,在他看來進藏是黨中央給的光榮任務,身為軍人和共產黨員,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 
 對于逃兵,張國華要求他們一律不得進藏,原地退伍回家。為了穩(wěn)定軍心,動員大會上,張國華聲情并茂對戰(zhàn)士們道“有些人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但虎視眈眈的敵人卻不嫌棄它荒涼, 于是拼了命想在那里放上眼睛,安上耳朵。 作為軍人對自己國家土地的熱情還不如敵人嗎?若真是有守不住的那天,即便你躺在高床軟枕里,也難睡得安穩(wěn)。 進藏的確苦,但我們身為人民解放軍就是要以解除人民的痛苦為己任,這才對得起身上的軍裝?!睍鱿碌膽?zhàn)士們群情激昂,掌聲雷動。 于是張國華帶領18軍浩浩蕩蕩出發(fā)了,但是當時進藏時沒有現(xiàn)成公路,戰(zhàn)士們走的都是千百年騾馬踏出來的茶馬古道。 也沒有明確的行軍地圖,張國華只能四處搜集西藏的圖書資料,摸索著前進著,那時的西藏真是山有千盤之險,亂石縱橫。 戰(zhàn)士們一邊修路,一邊趕路,大家將麻繩系在腰上,趴在懸崖上鑿石開路,其中的艱難險阻,不可名狀。最終18軍在張國華的帶領下,歷經1年零9個月成功進軍西藏。 
 然而西藏局勢穩(wěn)定后沒多久,印度的尼赫魯政府就表示“不安”和“困惑”,甚至逐漸挑起各種事端。偉人本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原則,決定還擊。 他特意找來已是西藏軍區(qū)司令的張國華詢問:“聽說那邊(印度)軍隊還是有些戰(zhàn)斗力的,我們有沒有勝算?” “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打得贏!”張國華斬釘截鐵道。 張國華臨行前,毛主席又將他叫到自己的書房,指著掛于墻壁一張巨大軍事地圖上,特意圈出的印度據點、高聲道:“掃了它!” 
 一旁的羅瑞卿又追問張國華:“你有沒有信心?” “有!” “從何而來?” 張國華擲地有聲回復:“因為他們長期沒有打仗,我們卻剛剛平叛敵人,他們沒有上過高山,我們常住高山,這便是信心的來源。”在場的中央領導聞言皆是滿意地點點頭。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方捷報頻傳,但那時張國華的健康卻每況愈下,由于長期在高原生活,積勞成疾,他的心臟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 可張國華又不愿意下前線,他住在陰暗潮濕的地堡里,不斷感冒發(fā)燒,一邊吸著氧氣,一邊指揮戰(zhàn)斗。警衛(wèi)員擔心他的狀況,情急之下找來名醫(yī)想為張國華檢查身體。 張國華怒斥道:“如今戰(zhàn)況緊急,西藏醫(yī)療資源又十分緊張,你三天兩頭把醫(yī)生叫來我這里,萬一有別人需要怎么辦!”眾人無奈只得作罷。 戰(zhàn)斗結束后,不管是黨中央領導人還是老首長,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他要注意身體,可張國華每次都回應道:“任務沒完成,做什么也沒心思,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 
 后來在周總理的“再三施壓”下,張國華進京養(yǎng)病了一段時間??杉幢闳绱?,他也是放不下西藏軍區(qū)的事情,聽說林芝開展了軍事比武,于是拔掉輸液瓶連夜從北京趕回西藏進行觀摩、指導。 最后每逢國家關鍵時刻,張國華總是身先士卒,以他堅毅的黨性彰顯了中國軍人的血性。 即便張國華逝去多年,毛主席提起他也是感傷不已,甚至在一次四川問題的會議過后,不愿單獨接見四川干部,偉人神色黯然道:“不見了,我是再也見不到張國華了?!?/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