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公公、婆婆,父母親還在的時候,逢年過節(jié),哪怕家里再窮,都要提前買些貢品,去上墳、掃墓、祭祖。 現(xiàn)在城里人也有時去上墳的,多是幾個水果、幾束白花;有的也帶上子女,讓他們手里拿著一個風(fēng)箏,一點傷感都沒有,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只是到先人墳前轉(zhuǎn)一圈啊。 此時此景,讓我聯(lián)想起杜牧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是憂傷的,天也依然,要不,清明要明怎么不得明呢?一般都是下雨啊。 為什么下雨呢? 我想:天是有情的,悲歡離合,與人通,天人感應(yīng)啊。羈旅在外面的天涯游子,那天都會歸回故里,做什么?省塋、掃墓??!而那些趕路回家的孝子是怎樣的心情呢?“欲斷魂”三字,透視出沉??! 因為一想到自己的根本水源,逝去的先人,個個傷心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一個人即便是到了七八十歲,只要家中還有父母在,他總是一個孩子,但父母一旦會離去了,從此我們就成為了孤兒,剩下的只能是通往人生最后的歸途??珊⒆?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white-space: pre-wrap;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大了,一般都在外奔波,讀書、敬業(yè)、成親,回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像朱自清所描寫的送橘子折回去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那怎么不是落魄斷魂,簌簌地流淚呀! 可上天卻下起雨來。游子還在細(xì)雨紛紛的路上,怎么不是滿腹憂悶?。坑谑窍虢杈葡?,看到路邊的牧童?問:“哪里有酒店呢?”牧童手指隨風(fēng)飄揚的酒號子(酒旗),前面不就是以美酒盛名的杏花村嘛?! 從這首詩可見,我們古人很守孝道、重故情、親情。清明節(jié)里,不管是天涯海角,還是春寒料峭,冒雨,都會不約而同趕回家,上墳、掃墓、盡孝啊。 這到底讓我想起跟著公公去掃墓情景來:其實前輩掃墓的那種虔誠,恭敬,遠(yuǎn)遠(yuǎn)不是現(xiàn)代人這樣簡單,敷衍、了了。這,我們可以從魯迅在《祝福》里的描寫模擬得之: 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zhǔn)備著“祝福”。這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xì)細(xì)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魯迅小說《祝?!?/span>)。 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近代祝福、祭祀,是怎樣真心、虔敬、隆重? 還記得跟著祖父去掃墓的情景:香火蠟燭點著了,氤氳繚繞中,先是要擺上魚肉雞米飯等貢品,次是要盅三個杯酒,再是擺上三雙筷子。公公一跪三叩首,喃喃低語,好像是請某位列祖列宗享用,表達(dá)對祖宗的感恩,希望得到他們的保佑,福澤子孫、世代昌盛之類。公公現(xiàn)身說法,希望我能心誠模仿他,能夠得到祖宗的蔭助,讀書、事業(yè)有長進云云,然后,才燃放起千鞭爆竹。 這時候,不要以為掃墓結(jié)束了,其實只是做完了墓祭,北方叫“上墳”,南方叫“掛地”,還只進行了一半。接下來,是清理墳塚:發(fā)現(xiàn)地上茅草長了,用鐮刀清除;墳溝堵塞了,用鋤頭疏通;墳堆塌了,用箕畚再加上一層黃土。所以從前掃墓除了帶香火蠟燭、貢品、美酒,還要帶鐮刀、鋤頭、箕畚等,有時候掃墓,清理墳塚,要花上整天時間。 為什么要那樣虔誠呢?祖父解釋,為的是讓古人在九泉之下安息,這對后人來說,就是良心和責(zé)任了。 折回的路上,我注意到公公有時還不斷回頭,好像對先人的緬懷,抑或是在反醒自己還有什么沒有盡心的樣子。 公公對于祖宗,特別孝,還擔(dān)心下一代能否清明? 他對我說:“瑞,站到祖先的墳前,你有何感受呢?” “我明白了!那位先祖原來安葬在哪個地方?”我脫口而出。 “那還不算真正的明白呀?” “那真正的明白是什么呀?” 他生怕我不明白,解釋說“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從哪來?” “對!” “每個人,都要明白,你與周圍的親人的關(guān)系:你是人子,你是人女?你是人父,你是人母?你是人夫,你是人妻?你是什么人?從哪里來?又會向哪里去?” 他續(xù)續(xù)地說 ,”你是華夏血脈,你是人類赤子。” “??!原來親人之間,由近到遠(yuǎn),千絲萬縷。至于’你是華夏血脈,你是人類赤子。’那是我永遠(yuǎn)的踐行,一生的責(zé)任了!難怪有人說,清明祭祖,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迷信,而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zé)任?!?/span> 我靜立塋冢默然,聽祖父一席話,這時才明白。 可我原來,親親,感受最多的是父母,而父母來自祖父母,那曾祖、高祖、祖宗八代,祖祖輩輩,就渺茫了! 后來他拿出家譜,指我的高祖,“還是個七品官呢?” 他說:“樹有根,水有源。上墳祭祖,是血脈的圖騰與眷戀?!?/span> 他生怕我似懂非懂,還打比方:“枝繁葉茂,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span> “能背陶潛的挽歌嗎?”我低吟: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那是挽歌其三吧,他頷首,繼續(xù)說:“有古人,才有后生!可我們的先輩,不曾奢望什么,鞠躬盡醉,入土為安;墓冢百年,黃土一杯。古人沒有留下什么后患呀!可現(xiàn)在,人死了,往火葬場一送,留一點骨灰,立一個碑,而達(dá)官顯貴,修陵墓,留下多少水泥垃圾?其實,多少山頭,幾千年來,埋過多少先輩,尤其的不同百姓,墳塚哪里去了,’托體同山阿’。” “你知道清明節(jié)的來由嗎?”知道點,“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fēng)俗。據(jù)說,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肉奉君。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重賞了當(dāng)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攜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可是找到時,介子推母子已經(jīng)死在一棵老柳樹下,樹上有個洞,洞里放著一件血衣。晉文公將血衣悉數(shù)披在身上,為介子推舉行盛大的葬禮,并下令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fù)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span>“那是清明節(jié)傳說中的一二,而最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心知吐明,清明節(jié)是一個向善節(jié),是一個心明節(jié),是一個感恩節(jié)!” 而今,斯人已去,而有關(guān)清明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于是,每逢清明節(jié),風(fēng)雨無阻,我都會去掃墓。而近年來,發(fā)現(xiàn)墳山上滿眼荊棘雜樹,那分明來掃墓的越來越少了,清明節(jié)的風(fēng)俗已漸漸淡去?!?/span>風(fēng)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所描述的情景,那是歷經(jīng)一場戰(zhàn)亂??! 紅塵滾滾、功名利祿,各種欲望讓多少達(dá)官顯貴,馬屁專家,數(shù)典忘祖,忘記了自己所自,忘記祖宗傳統(tǒng)教誨?膽大妄為!舉世皆濁兮!縱欲從惡,讓多少人為權(quán)、為錢、為名而變壞,于是,他們誠信丟失,為子不孝,為國不忠,為商不奸,為官不貪,顛覆清明,欺蒙拐騙、冤假錯案、屢見不鮮,三觀盡毀,有識者無不痛心疾首! 清明節(jié)掃墓,我心可以感受到:清明是尚善、是感恩,是哀思、是黃鐘瓦釜,是神游萬仞,思接千載的一種反省,一種孝道,一種道德,一種精神。 于是,作七律《清明·省墳》 七言律詩 押英韻 憶戀公公重古塋,時節(jié)教我祭先靈。 雨滴摻和雙眸淚,血脈融流一性情。 數(shù)代列賢無墓土,幾家墳冢有哭聲? 前人緣分終離恨,風(fēng)起清明落木生。 注:落木即落葉,注意到了嗎?清明前后,那落葉何其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