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于日記作用的一段材料,并思考: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作家周國平曾就日記寫過如下文字: 日記是歲月的保險柜。 每個人都只擁有一次人生,而人生是由每天、每年、每個階段活生生的經(jīng)歷組成。 如果你熱愛人生,就一定會無比珍惜自己的經(jīng)歷,珍惜其中的歡樂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為它們是你真正擁有的東西。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切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為了留住它們,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例如用攝影和錄像保存生活中的若干場景。 但我認為寫日記是更好的辦法,與圖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 通過寫日記,我們仿佛把逝去的一個個日子放進了保險柜,有一天打開這個保險柜,這些日子便會歷歷在目地重現(xiàn)在眼前。 記憶是不可靠的,對于一個不寫日記的人來說,除了某些印象特別深刻的經(jīng)歷外,多數(shù)往事會漸漸模糊,甚至永遠沉入遺忘的深淵。 相反,如果有日記作為依憑,即使許多年前的細節(jié),也比較容易在記憶中喚醒。在這個意義上,日記使人擁有了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Q1:什么是輸出? A: 1、輸出(Output),與輸入對應,指的是: 系統(tǒng)對輸入進行處理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以你閱讀一本書或者精讀君通識詞典某個詞條為例:書和詞條,就是輸入;對書和詞條給予你的信息,進行理解、反思、聯(lián)想等,就是處理;再進行評論、寫讀書筆記,或者是通過演講等形式分享,讀書筆記和演講,就是輸出。 2、輸出倒逼輸入。 相對而言,我們更偏好輸入。以閱讀為例,無論讀什么,或多或少,我們都會有一種知識獲得充實感,感覺今天理解和掌握了不少知識。但這只是一種知識錯覺。我們自以為理解并掌握知識,其實所知不多,甚至是無知。 真正要檢驗知識是否掌握,是否內(nèi)化成能力,要看能不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不過,從學到做,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距離,往往不能當場檢驗。因此,一種性價比較高檢驗方式是,以教為學,假設自己要做一名老師,向另一個人講授剛剛你所學到的知識。 不過,馬上要找一個人,你當場向他講授,操作性也不強。退而求其次,更好方式是,你寫出一篇文章,通過文字進行分享。由于無法借助表情、肢體語言等,要讓潛在讀者容易理解,就要求你要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這是一個輸出過程。你很快會發(fā)現(xiàn),當你試圖把思想、方法、觀點,落實成白紙黑字時,這富有挑戰(zhàn)。 例如,不知道開頭怎么寫,什么樣的切入點最好;寫起來以后,磕磕巴巴,就像擠牙膏一樣;照搬原文容易,要用自己的話復述很困難;很難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講清運用情境。 如果你有類似表現(xiàn),就意味著:你的理解偏膚淺,你的閱讀質(zhì)量偏低,你并沒有想象中掌握的那么多。這正體現(xiàn)出輸出價值:反饋輸入質(zhì)量,倒逼輸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輸出就是成長。 作家韓寒說:“寫作是我所做其他事情的一個總根基。我在小說里表達的東西,其實也是我在別的媒介中表達的一切?!表n寒能身兼多個角色,包括賽車手、作家、電影導演等,與他文本輸出習慣,有很密切關系。 事實上,你如果能圍繞所學知識,自己寫出一本系統(tǒng)化的書,那么,你才能說,你對該領域知識,已掌握到相當高水平。 今天的詞條,精讀君簡介輸出,供讀友們參考,提高輸入、處理和輸出能力。 Q2:怎樣理解輸出? A: 1、評估輸出習慣。 一開始,輸出,就對了。如果沒有養(yǎng)成輸出習慣,就談不上提高輸出能力,加速成長。 輸出涵義很廣,包括說、演、寫、做等,意即:一切可以影響自己或者別人的產(chǎn)出和貢獻。例如,前置思考中,記錄每天情緒變化、所見所聞、心得體會日記,也是一種類型輸出。 讀友們可以自我提問評估: 你經(jīng)常寫日記、讀后感、評論、總結(jié)嗎? 你經(jīng)常利用一切發(fā)言機會,甚至演講嗎? 你經(jīng)常嘗試測試所學知識,付諸行動嗎? 你經(jīng)常好為人師,樂于傳播分享知識嗎? 如果答案以否居多,那么,精讀君要提醒的是,你還沒有充分認知到輸出重要性和必要性。 很多自以為愛讀書、愛思考的人,成長并不快,能力沒有達到更高階段,如果分析原因,關鍵就在于沒有養(yǎng)成輸出習慣,沒有對自己輸出質(zhì)量精益求精。 如果你對自己能力水平不滿意,精讀君建議你從輸出這個視角,量化反饋,仔細進行自我診斷。 2、練習文本寫作。 廣義輸出有很多,但最為基礎、成本最低輸出方法是,文本寫作。 一者,從重要性來看,寫作過程就是認識過程,是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過程,是組合素材、斟酌文字、轉(zhuǎn)變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過程。 周國平說:“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經(jīng)歷,轉(zhuǎn)變成內(nèi)在的心靈財富?!?br style="text-underline-position: under;"> 二者,從基礎性來看,文本寫作是其它輸出基礎。例如,很難想象一個文章寫得很糟的人,演講能力能有多強。 演講能力固然與口頭表達、肢體展示等高度相關,但如果沒有扎實、基于文本寫作邏輯思考能力,往往到了一個階段后就止步不前。 如果是基于別人代擬演講稿,那么,這種演講能力更多只是“演”的能力,一旦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緊急應變,往往就暴露出真實水準。 三者,從經(jīng)濟性來看,文本寫作成本最低,相對于演講、表演、實操等其它輸出方式來說,文本寫作,只要紙筆,或者只要一部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進行。 周國平說:“日記是忠實的朋友。沒有人——包括你最親密的朋友——是你的專職朋友,惟有日記可以。別的朋友總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關心你的時候,而日記卻隨時聽從你的召喚,永遠不會拒絕傾聽你的訴說?!?/span> 那么,文本寫作要怎樣開始呢?精讀君有以下3個建議: ①寫就對了。 寫作技巧,在剛開始寫時談,意義不大。因為寫不寫,是從0到1問題;寫得好不好,是從1到N問題。 能養(yǎng)成寫作習慣,就已經(jīng)超出大部分人。讀友們可以看看周圍,有多少人有寫作習慣? ②從易開始。 寫長文章難,就從寫短文章開始;寫文章難,就從寫100字段落開始;自由表達如果難,就從回答固定問題開始;創(chuàng)意表達難,就從固定表達開始。 寫作和學騎自行車等類似,都是從降低難度開始,先不要過于較真寫作流程,讀書筆記也可以隨意寫。直到這個環(huán)節(jié)能毫不費力進行時,再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后融會貫通。 ③自評啟動。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詞條所談概念,就是一個“固定靶”,讀完以后,可以就所讀內(nèi)容或者所提問題,進行評論。評論字數(shù)并不要求多,100字左右就可以。格式也可以固定,首句寫下你的觀點,后面幾句再具體論證。 或者也可以參加每日一寫,自己想記錄什么,就寫什么,無論是情緒變化、所見所聞、心得體會,都可以。一開始寫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每天都寫一點,就可以了。 難度很小,卻可以幫你養(yǎng)成寫作習慣。如果每天能寫100字,一年就將近4萬字。寫著寫著,你會發(fā)現(xiàn)思路越來越清晰,表達越來越流暢,直到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可以駕馭長文章。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3、提高輸出能力。 有些讀友可能會有疑問,從小到大,也寫了不少日記,除了作為歲月保險箱,有重大記憶價值外,對于能力增長,似乎不夠明顯。 這里有很多原因: 例如,對于輸出質(zhì)量沒有更高要求,隨意寫,只求寫完就很好了。 例如,紙質(zhì)日記沒有電子化,不利于多次翻閱、修訂、重新校正。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量化反饋,意即:只是自己寫給自己看,沒有看到別人對這個議題輸出,收不到別人評價建議。 每個人難免有偏見和盲點,出于自尊需求,也不容易下狠心,對自己輸出質(zhì)量提出更高要求,這都是人性使然,無可厚非。 因此,除了隱私性內(nèi)容要注意保密外,其余文本輸出,有條件要盡可能公開,尋求別人反饋;或者發(fā)布在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公共區(qū)域,既可以存檔,又有更多獲得反饋可能性。 精讀君所提供文本輸出輔助系統(tǒng),是一個選項,可資運用。這個系統(tǒng)包括:精讀君通識詞典評論區(qū)、每日一寫、晨讀打卡、精讀原創(chuàng)作者計劃、會員微信群等。除此之外,只要是有效幫助收集反饋方式、工具,讀友們都可以有意識去組合運用。 例如,針對某個議題進行主題閱讀,寫下評論、心得,然后在實踐中體會,形成要點清單,再與同事、朋友交流,形成一篇文章,最后發(fā)表在社交媒體上,收集反饋,接著啟動新一輪改良循環(huán)。 在詞條的最后,精讀君要提醒的是,注重培養(yǎng)輸出習慣。 處處皆可輸出。以各種會議討論為例,有些人很被動,能不發(fā)言則不發(fā)言。在精讀君看來,即便自己沒有發(fā)言機會,也要思考,如果是自己發(fā)言,自己要談些什么。 后置思考: ①各種類型輸出,你有什么嘗試體會? ②你歸納,是什么阻礙輸出習慣養(yǎng)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