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月令是代表國家的,七殺在月令時,就是殺邀食制;食神在月令時,就是食神制殺。 因為用神不一樣。殺為用神者,命主的性格呈七殺的特性,事業(yè)趨向以功名為主;食神為用者,命主的性格呈食神的特性,事業(yè)趨向以技藝為主。 軍事部長許崇智命: 丁亥 庚戌 甲子 庚午大運:己酉、戊申、丁未、丙午、乙己、甲辰、癸卯明陽:一、命局準確地說是財格,但“有殺先論格”取七殺格也不錯。一般情況睛,地支有印也有格局象,全亥被戌合,子被午沖。還是天干傷官制傷好些。傷官合殺地支就可用火土,特別是午未,表面上是制印,所謂”制印得權(quán)“。二、象法丁亥均為用,自合象。丁為傷官,亥水是戌土的財,和午火均有關(guān)系。所以丁亥均可代表叔祖。三、大運己酉、戊申運,天干財生殺,地支殺生印,丁生財再生庚殺,力量大。地支金水官殺生印。丁未、丙午,突然轉(zhuǎn)變,制殺有力,亥未拱木,亥午暗合,這是真正的制印。而同時也制了子印,這是保護丁火。避免了水火交戰(zhàn)而再傷!三、大事辛亥年,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 壬子年,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和福建北伐軍總司令,揮師北伐。 甲寅年,1914年, 任中華革命軍福建司令。 乙卯年,1915年11月,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 丁巳年,1917年8月,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xié)助孫中山主持軍事。同年10月28日粵軍光復(fù)廣州,從而結(jié)束了桂系軍閥在廣東的統(tǒng)治。 甲子年,1924年1月,被推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1924年3月,任建國粵軍總司今。 乙丑年,1925年6月,平息滇、桂、直系軍閥叛亂。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被任命為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 1939年,遷居香港。 1965年1月25日,病逝于香港。 許崇智(1886年-1965年)。出生年份與命局不符,要注意!許崇智一八八六年十月七日(光緒十二年九月初十曰)生于廣州。祖父許應(yīng)鯤,父許炳衡,均署朝議大夫,福建補用通判。許崇智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僅有兄長一人,兄弟二人孤苦無依,靠叔伯嬸母撫養(yǎng)長成。 辛丑年,許應(yīng)睽屬許崇智叔祖輩。一九〇一年許應(yīng)骙在閩浙總督任內(nèi),福建馬尾船政學(xué)堂招生,許囑族人保送子弟入學(xué),族人多不愿子弟離鄉(xiāng)背井。一致推薦許崇智兄弟入學(xué)。 一年后,清政府遴選人員赴日習(xí)軍事,規(guī)定凡漢官二品以上,可保送嫡系子弟一人。許應(yīng)睽無親子弟,乃遣許崇儀頂代。許崇智年方十四,原不符規(guī)定,經(jīng)其多方要求,得許應(yīng)睽同意,遂隨其兄同赴日本,為日本士官學(xué)校第二期學(xué)生。 甲辰年,一九〇四年許崇智畢業(yè)歸國,得孫道仁照顧,十七歲出任福建武備學(xué)堂教習(xí),不久升任福建講武堂總教習(xí),又一躍而為新軍第十鎮(zhèn)第四十標標統(tǒng)(相當團長)。辛亥革命前夕,且擢升為該鎮(zhèn)第二十協(xié)協(xié)統(tǒng)(相當旅長)。 辛亥年,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聲震全國。新軍鎮(zhèn)統(tǒng)孫道仁態(tài)度曖昧,遲疑莫決。彭壽松、許崇智曉以大義,迫孫起義。孫道仁被迫加入同盟會,并于十一月八日集合軍隊,宣布起義。舉許崇智為起義軍前敵總指揮,全權(quán)指揮起義戰(zhàn)斗。十九日拂曉發(fā)起攻擊,二十日光復(fù)福州。福建軍政府于十一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公推孫道仁為都督,掌握軍務(wù);彭壽松為軍政府民政部部長,掌理民政;許崇智以指揮起義有功,初被舉為福建海陸軍總司令,統(tǒng)轄福建全省海陸軍隊。許崇智以年紀過輕,自請退居福州第一師師長。 一九一二年一月,孫中山先生就臨時大總統(tǒng)職,福建第一師奉大總統(tǒng)命,改編為全國陸軍第十四師,并正式任命許崇智為師長;旋委以福建北伐軍總司令,前鋒到達山東煙臺,清帝已被迫宣告退位,北伐軍乃撤回福建。 壬子年,同年七月,"二次革命"開始。許崇智拒絕了袁世凱的要求,決定起兵反袁。力促孫道仁起義。孫被迫同意。七月十九日,孫道仁通電宣布福建獨立,并推許崇智為福建討袁軍總司令。 七月下旬,李烈鈞起義失敗。八月八日,許崇智偕同家人隨從逃離福建。九日,孫道仁通電取消獨立。不久袁世凱派李厚基帶兵入閩,十四師被解散。 許崇智逃至上海,避居于法租界。每日困處家中,也毫無后悔之意。 癸丑年,一九一三年冬(或一九一四年春)奉孫中山命前赴日本。被舉為中華革命黨軍務(wù)部長并兼任中華革命軍福建司令,成為孫中山在軍事上的主要助手。 乙卯年,一九一五年,十一月,許崇智、鄧鏗均奉孫中山先生命令,回國參加反袁武裝起義工作。 回到上海后,派許崇智為東北軍參謀長(東北軍總司令是居正)。東北軍于一九一六年一月中旬,即袁世凱公開稱帝以后,準備沿膠濟路向濟南進軍。許崇智以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名義指揮作戰(zhàn)。三月上旬即以破竹之勢,底定膠濟鐵路。直撲濟南,因日本阻撓未果。惟東北軍的威勢已震動華北,山東督軍靳云鵬因而呈請辭職。 丙辰年,六月六日,袁世凱暴卒,黎元洪接任大總統(tǒng)。東北軍交由駐防南京的馮國璋收編。許崇智偕華僑敢死先鋒隊成員,先后返回上海。一九一六年冬,孫中山及中華革命黨總部由日本遷回上海。許崇智仍任軍務(wù)部長,與鄧鏗等成為這個革命組織的軍事核心。 蔣介石首先聯(lián)同張靜江,與許崇智結(jié)為拜把兄弟。尊張為老大,許為老二,蔣居老三,不久又聯(lián)同吳忠信與許崇智,再度結(jié)為兄弟,以吳為老大,許為老二,蔣仍居老三。 丁巳年,一九一七年夏,馮國璋為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乃于是年七月,率領(lǐng)海軍艦隊南下廣東,開展著名的護法運動。同年八月底,組織軍政府,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許崇智乃任大元帥府參軍長。 護法運動開展之后,廣東省長朱慶瀾將辭省長職,將省府所屬省長親軍二十營撥歸大元帥管轄。孫中山建議以省防軍二十營為基礎(chǔ),成立"援閩"粵軍,并以陳炯明為總司令。以支隊司令職務(wù)就商于許崇智。許坦然接受了這個職務(wù)。 戊午年,一九一八年,許崇智于二月間,到汕頭就任第二支隊司令職,轄四個營,人槍僅一千多。 己未年,一九一九年夏,援閩粵軍已在戰(zhàn)斗中擴大至二萬多人,乃奉孫中山先生命令,改編為兩個軍,陳炯明以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轄五個支隊;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轄四個支隊及一部分民軍。 庚申年,一九二〇年,"援閩"粵軍遂于十月二十八日克復(fù)廣州,跟著追殲殘敵,從而結(jié)束了桂系軍閥多年在廣州的統(tǒng)治。陳炯明旋奉委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仍任第二軍軍長。 辛酉年,一九二一年四月,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誓師北伐,許崇智部等均堅決擁護。獨陳炯明暗與吳佩孚勾結(jié),拒絕出席北伐會議。并從各個方面破壞孫中山的北伐計劃。 壬戌年,一九二二年,孫中山先生于五月九日主持誓師北伐大會,胡漢民為文官長,李烈鈞以參謀長名義,分三路向江西出發(fā)。許崇智率第二軍向贛州進擊。六月十三日北伐軍攻克贛州。陳炯明所屬葉舉部隊,于六月十六日炮擊越秀山總統(tǒng)府,公開叛變革命。孫中山先生登永豐艦暫避,電令北伐軍回師廣州,平定陳炯明叛亂。許崇智遂率第二軍及李福林、朱培德部,直取韶關(guān)。陳炯明部初為北伐軍擊退。就在這時第一師脫離北伐軍,陳修爵團倒戈相向,加入叛軍,許崇智及李福林部以苦戰(zhàn)多天,彈絕援盡,被迫后撤。北伐軍前后受敵。李烈鈞率贛軍入湘,許崇智率粵軍各部入贛南瑞金。第一次北伐遂告結(jié)束。 八、九月間,許崇智率領(lǐng)所部配合段系駐福建的混成旅王永泉部以突襲方式,向福州攻擊前進,驅(qū)逐李厚基。福建遂為許、王兩部占領(lǐng)。 孫中山先生委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下屬三軍十二個旅,部隊擴充至二萬多人,并取得了大量械彈服裝等補給,加緊整訓(xùn),準備回師廣東。 是年十二月,滇桂聯(lián)軍擊敗陳炯明叛軍,于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攻占廣州。孫中山先生乃于二月二十一日,由滬抵穗,復(fù)任大元帥職。并命許崇智率東路討賊軍,回師廣東。 許崇智率部進入潮汕、梅縣一帶。陳炯明假意宣布下野。駐防于潮梅一帶的陳逆洪兆麟、林虎等部,亦通電愿意歸附孫中山。至七月間,許崇智率部在潮梅向廣州前進時,洪兆麟及林虎部突于揭陽、興寧一帶進行攔腰截擊,許部倉卒應(yīng)戰(zhàn),大受損失。賴警衛(wèi)營死戰(zhàn),許得只身逃脫,于博羅設(shè)司令部,收容部隊,殘部不足萬人。 一九二三年冬及一九二四年春,孫中山先生明確地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政治上改組國民黨,軍事上整頓軍隊,把廣東軍隊統(tǒng)一改編為建國粵軍,委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下轄四軍。許崇智這時對蔣言聽計從,百般遷就。 甲子年,一九二四年十月廣州反革命商團事變時,許崇智表示了中間派的立場。 一九二四年冬,孫中山先生命粵、桂、滇軍出發(fā)東征(即第一次東征)?;涇娫S崇智部為右翼,沿廣九路出淡水、平山直撲陳炯明的老巢。一月下旬,一戰(zhàn)克淡水,再戰(zhàn)克平山,一鼓而擊破洪兆麟軍,連克三多祝及海豐縣城,洪兆麟主力被殲。于棉湖、鯉湖一役,擊潰林虎部主力,打垮林虎的最后抵抗,底定粵東?;葜葜當?,亦不戰(zhàn)而降。 粵軍底定粵東之后,許崇智駐節(jié)汕頭,蔣介石被委為潮汕十屬督辦。惟許崇智給予蔣介石的信任愈大,"服從許總司令就要服從蔣參謀長,以后凡總司令的命令,無論蓋的是許崇智或蔣介石的印章,都同樣有效。" 乙丑年,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汪精衛(wèi)、蔣介石取得廖仲榿等左派的支持,聲譽頗高。八月二十日,國民黨右派刺殺廖仲愷。后國民黨指定汪精衛(wèi)、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織臨時革命委員會。 從八月底起,許崇智也事實上被置于蔣介石所派的黃埔學(xué)生的武裝監(jiān)視之中。許崇智被武裝迫脅離穗赴滬。住于英租界。 丁卯年,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從北伐軍總司令一直成為全國的大獨裁者。同年冬,經(jīng)過疏通,許崇智以出洋考察的名義,旅行達二年之久。發(fā)表了不少演說,既以元老派的姿態(tài),對蔣介石予以批評,又反對中國共產(chǎn)黨。 己巳年,一九二九年返回上海,蔣介石給他一個監(jiān)察院副院長,許崇智始終沒有就職。 辛未年,一九三一年二月,許崇智的大兒子許澤之突然在上海被綁票。許崇智立即返回上海,以數(shù)萬元贖回自己的兒子。 許崇智在上海時,雖然戒了鴉片煙,但經(jīng)常出入舞廳、俱樂部、跑狗場、回力球場,一擲千金。他還參加交易所活動,曾與上海新興小財團的主要人物徐懋昌合作,組成"福記"(黔記)公司,大搞棉紗買賣。 上海"八·一三"抗戰(zhàn)開始后,許崇智在孫科等人面前,對抗戰(zhàn)曾表示樂觀,但不同意蔣介石集中重兵,在上海沿海岸線的地區(qū)與日軍作戰(zhàn)。嗣上海陷敵。 一九三九年離上海赴香港。 許崇智一九四〇年冬,偕杜月笙飛重慶。兩周之后回港。親友問他為什么不留重慶?他說不愿當蔣介石的傀儡,許崇智在港生活闊綽如故。其生活來源,除蔣介石接濟外,曾與杜月笙、葉恭綽、鄭洪年等合組同德鹽公司,也賺過一些錢。 辛巳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進攻香港。十二月二十五日,英軍投降,日軍酒井少將率軍占領(lǐng)香港。許崇智為日本憲兵捕獲,拘禁于香港大酒店樓上。 酒井給許崇智以很好的禮遇,曾要求許崇智作廣播。許曾囑舊屬謝宣邦代寫廣播詞,并交代如下原則:一、如說東亞共存共榮,必須保證中國領(lǐng)土完整,不得干涉中國內(nèi)政;二、不同意汪精衛(wèi)的偽政權(quán),堅決不與汪精衛(wèi)合作(大意如此)。惟香港電臺及香港報紙,從來沒有發(fā)表過許崇智這篇講話。許崇智被拘于香港大酒店約三月即被釋放。是年,磯谷廉介任日本駐香港總督。他是許崇智的老同學(xué)、老朋友,曾要求許崇智出任南京汪偽政府要職(可能是偽軍委會委員長),許崇智堅決拒絕了。 磯谷出任香港總督,確曾給予許崇智以很多照顧和便利。當時,許各方接濟中斷,生活陷于困難。初時,胡文虎曾給他一些幫助。后來,得磯谷允許,由許澤之出名與謝宣邦合組"宏豐"公司,專營代客運輸,代客買賣等生意,以維持生活。 甲申年,一九四四年,美機轟炸香港,香港情況混亂,磯谷亦奉令離職,許崇智得磯谷幫助,由香港轉(zhuǎn)至澳門居住。 乙酉年,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許崇智通電吳稚暉、張發(fā)奎,表示愿返回內(nèi)陸。吳、張轉(zhuǎn)請蔣介石,蔣復(fù)電同意,并指示張發(fā)奎在廣州擴大歡迎。許得復(fù)電,即于一九四五年底從澳門返回廣州。 許崇智到達廣州時,張發(fā)奎予以最盛大的歡迎。許在穗先后逗留約二十天,即轉(zhuǎn)飛上海,在上海住二、三月,直至南京正式舉行還都大典,始奉邀至南京,被委任為國民政府"咨政"。許氏大感失望,在南京停留僅二、三天,即返回上海。 許崇智回到上海,與居正、吳鐵城、戴季陶、吳稚暉、陳儀等,組織成功貿(mào)易公司(總公司在臺北中山北路),專事臺灣與大陸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業(yè)務(wù)范圍很大,生意很廣。許崇智絕口不談國家大事,把全副精神貫注于商業(yè)貿(mào)易。曾數(shù)度親赴臺灣,在臺北買有住宅。一九四六年秋,舉家南旋,定居香港,惟仍寄希望于臺灣成功貿(mào)易公司。后來,隨著時局變遷,公司也逐漸萎縮,以至于停辦。 及至中國大陸完全解放,蔣介石逃亡臺灣以后,許崇智在香港搞過"第三路線"的政治活動,曾擬定了組織章程,到處征求意見,希望大家擁護他做這個"第三路線"組織的首領(lǐng)。雖然如此,他對蔣介石仍然存有幻想,希望蔣介石對他搞"第三路線",予以諒解,甚至寫信給吳忠信,希望吳忠信能代表蔣介石到香港和大家談?wù)?,并且?guī)б还P錢來幫助留港的窮朋友。他的這些活動,后來沒有什么結(jié)果。 乙巳年,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許崇智死在香港。 |
|
|
來自: 日麗風(fēng)清378 > 《甲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