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白運章包子(視頻轉自:頭條號 保定民間故事1023) 白運章包子,是保定人耳熟能詳?shù)睦献痔枺?919年,白運章在保定老馬號以自己的名字開設了一家清真包子鋪,獨特風味名冠華北。 保定老字號——唇齒留香“白運章”(策劃:李會斌;統(tǒng)籌:席曉靖陳芳;監(jiān)制:姚琳;設計:姚琳 賈佳羅大慶;制作:張潔曹云鵬孟麗;視頻來自:保定新聞傳媒中心新聞客戶端)
白運章(1880—1944)清末民初古城保定頭條胡同人,回族。身逢亂世,白運章先是在昔日“馬號”西邊“兩益街”耍功夫賣“大力丸”,后開起“白運章”包子鋪,急公好義,弘揚武術,成為保定跤壇名人。 跤壇英雄傳盛名 ?白運章父親白玉亭,母親白安氏,兄弟三人,大哥白俊峰,二哥白劍壇,白運章行三,祖孫三代都是靠做小買賣為生。白運章自幼習武,一米八的身材,膀大腰圓,濃濃的眉毛下有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留著八字胡,品德仁厚豪爽,樂于助人。 兄弟三人自幼拜于保定快跤大師平敬一先生門下,習得一身好跤術。白運章還練了一身好氣功,100多斤的大石頭不用費勁就一舉過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大師平敬一的一幫弟子,將旗人武術教師爺關洛胤打死,人命關天,大案驚動了官府。官府派人前去追捕,弟子們四處逃散,有的去了武漢、天津、北京,有的逃到鄉(xiāng)下。大哥白俊峰逃到了鄉(xiāng)下,待事件平息后在馬號靠說評書為生;二哥白劍壇逃到了北京,靠正骨醫(yī)術為生;白運章為避禍逃到了天津,和侄子白喜貞一起在街頭打把式賣藝維持生活。他在天津收下了弟子吳幼林,師徒切磋武藝,親如父子。 后來,白運章帶著侄子白喜貞、徒弟吳幼林回到保定府,三人在馬號內兩益街(一說在馬號附近的“第一樓”)打把式賣藝,推銷大力丸。馬號里說大鼓書的、說相聲的、賣小吃的都集中在這里,非常熱鬧。他們在這里表演武術、練氣功,節(jié)目驚險,場子常被圍得水泄不通,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叫好聲此起彼伏。表演完一段后,他向眾人抱拳高喊:“白某承蒙各位捧場,看完武術表演請大家別走。我是只練不收錢,這兒有金牛大力丸,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先生們可試試。我天天在這兒擺場,藥不管用退錢。請諸位捧捧場!”歷來表演雜耍的藝人表演一段后都是端著銅鑼向眾人收錢,很多人在這時候就散去了。也有慷慨解囊的人,師徒以此維持生計。 馬號開設包子鋪 每天擺場子結束后,白運章等人把刀、棍、槍等器械存在馬號里一回民飯館,為的是第二天使用方便。1924年這家飯館停業(yè)轉讓,白運章得到了大哥白俊峰的資助,廉價買了下來,他效仿保定快跤先師平敬一通過經(jīng)營包子鋪借以接納四方武林好友的辦法,也開起了包子鋪,用來結交武林朋友。
白運章留徒弟吳幼林掌管包子鋪買賣,自己仍然帶侄子白喜貞和徒弟馬世昌等人出去賣藝。由于他的“大力丸”很有市場,且在摔跤屆聲名遠揚,所以他并不想從包子上賺錢,只不過想借此結交好友,尋覓知己。后來包子鋪的買賣日臻興隆,他便放棄打把式賣藥,幫吳幼林經(jīng)營。 白運章對包子利潤不大注意,別人放二兩香油,他敢放四兩,再加上他賣藝時要人們“到包子鋪里去坐坐”的宣傳,包子鋪很快就興隆起來,漸漸有了一些名氣。包子鋪自1924年開張后利潤雖薄,但因銷售快而多,利潤不亞于“大力丸”,白運章從中受到啟發(fā),開始安心致力于經(jīng)營包子。 軼事美譽滿古城 白運章年輕時由于忙于生計,堅持練氣功沒有結婚,直到他已逾不惑之年方與天津女士王彩玉結婚。因未有生育,將侄女白喜蓉過繼門下。而吳幼林做為他從天津帶回來的徒弟,聰明能干,對主人忠實,白運章對他十分信賴,倆人名義上是師徒,實際上比父子還親。所以白運章連親侄子、侄女都不要,卻收吳幼林做過繼的兒子,給吳成家立業(yè);而吳幼林除本人姓吳外,其子女都讓姓白。自此吳幼林不負白運章所望,把鋪子辦得十分紅火。當時除“天義齋”能與它媲美外,再也沒有一家飯館能與之匹敵。 白運章晚年,春風得意,竟然有了斗蛐蛐、養(yǎng)鳥兒的興趣。相傳某年,保定的安喜慶逮了一條長相好、斗性足的大蛐蛐,白運章竟用兩袋洋白面換取,一時轟動古城蛐蛐界。保定有人在南關公園舉辦“三秋勝會”。白運章經(jīng)常來這里品茶,以蟲作樂。 白運章平時對養(yǎng)鳥也感興趣,他將鳥籠掛于門前,清脆悅耳的鳥鳴聲,還有其精致的鳥籠,使得過往行人駐足欣賞。 資助保定國術界 1931年,保定市武術界成立國術館,教師有白運章、趙錫忠、于殿奎、孫百奎、翰超群、范國珍、李國生等。國術館分成人組、女子組、少年組。學員三個月為一期,畢業(yè)后可以深造。課程內容主要是攢跤、形意、太極、八卦、少林。 1932年,保定國術分館在頭條胡同成立,安俊才任館長(昔日保定軍校騎兵教務長,曾任國民軍騎兵第二軍中將副軍長,解放后任江蘇省政協(xié)委員),教員有張風巖、白運章、于殿魁、白洛鎮(zhèn)、趙洛永等。白運章教授武術、摔跤,他執(zhí)教非常認真負責。相傳,有一次幾個武術愛好者去徐水漕河鎮(zhèn),與一位綽號大黑塔的摔跤能手在集市上比賽被摔敗,他們回來之后臥薪嘗膽,提高了技藝,由白運章帶隊,穿著褡褳,專人挑著白運章的包子做午餐再去比賽,在集市上由“花蝴蝶”常東昇上陣,他以精湛的技藝擊敗力大無比的大黑塔,常東昇就此一舉成名,后來常東昇成為享譽國際的保定快跤宗師。 1937年在保定南關小教場舉行第二屆國術觀摩大會,周邊10多個縣1000多名運動員參加,常東坡(一說張東坡)獲“金盾獎”,安松泉獲“銀盾獎”,獎牌上有4個大字“我武維揚”。白運章是這次大賽的主要資助人和跤術裁判。白運章喜好結交天下武林好手,常邀來保定府交流技藝,藝高者敬,藝低者容,熱心接待和資助摔跤、武術屆同仁。 1944年,白運章因病去世,享年64歲,白運章終生樂善好施,他對金錢不看重,曾捐資修繕西寺大殿,后又出資千元捐助西寺女學。保定府武林、跤壇各種盛會雅集,白運章往往出錢出人,盡心盡力。 白運章昔日的義舉,對保定府快跤、武術所做的成就貢獻,至今仍在流傳。 白運章包子鋪 ![]() 白運章包子鋪建于1924年,店址在馬號,保定回民白運章開辦。有門臉3間(面寬5間)和一天井式2層閣樓,面積240平方米。門前懸掛書法家張沛言題寫的“白運章包子鋪”黑底金字匾額。白運章對包子選料、配料、制做都要求很嚴。如面粉要用乾義面粉公司的“綠魚'面,牛肉無固定來源,都是他親自去集市上選購,誰的好買誰的。選肉時,既不要脖頭,也不要軟肋、腰肋,單要脊梁背背肥瘦相宜的這一塊,配料用的是“純真小磨香油”,當天磨,當天送,不用過夜油;還選用“文興棧”的高質量白醬油。 包子餡具體配法是:先將肉餡以高級醬油泡制,十斤肥牛肉內放香油4斤,白醬油3斤,攪拌粘稠,再放3斤“花椒水”(由花椒、大料、桂皮等按比例配成),用花椒大料水調軟,攪拌粘稠,再放一斤蔥花,二兩鹽,一錢味精,再攪拌,最后摻“米菜”——剁得如米粒大小,并擠干了的白菜。肉和菜摻和比例為一碗對一碗,一斤面出二十五個包子,個大餡足,不合規(guī)格的不上蒸籠。 保定府的白運章包子有兩絕,一曰活兒好,二曰餡兒好。何謂活兒好?白運章賣包子,是明堂亮灶,“現(xiàn)場直播”。包子鋪設巨大玻璃窗,窗后擺面案。廚師十余人,皆白衣白帽,臨案操作。窗外常圍看客,伸脖踮腳。廚師挑餡入皮,掐口揪褶,行云流水,引人驚嘆。客人多時,白運章便親自上陣。他面容沉著,手底卻疾如馬蹄。餡尺一翻,餡料砸入面皮,使之微陷于掌心,手指飛旋,呼吸之間,動作未及看清,手掌已然攤開,一只肥白包子憨頑而立,頂著漂亮的花瓣褶。何謂餡兒好?專挑肥瘦相宜的牛羊里脊,姹紫嫣紅,鮮掉眉毛。出籠的包子“羅裙”半塌,餡料里湯汁釋放。食客伸筷提起,包子懸空,呈鈴鐺狀,面皮半透明,內里一團緊實的餡兒,裹在濃汁里,隨面皮晃動,勾人饞蟲。 白運章包子有皮薄、邊窄、餡大,油多等特點,據(jù)老保定回憶:“那包子隔皮能看到餡,把包子拿來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餡能在里邊晃動,吃起來還順嘴流油”。出籠的包子,形狀像“鈴鐺”,皮餡油水相融,用筷子夾著邊提起,決不會張嘴流湯,拿起來呈鈴鐺狀,餡丸在里面悠悠顫動。咬一口,沁人肺腑,吃起來可口不塞牙,流到碗里的餡液很快就定了一層油。味美適口,肥而不膩,輕輕咬上一口,唇齒留香,濃郁的鮮香久而不散,頓時讓整個人都陶醉在了包子里。凡是吃過“白運章”包子的人,對其獨特的風味無不稱贊,都說:“包子再好,也好不過'白運章’。”外地游客來到保定,也無不到“白運章”一飽口福。獨特風味吸引了不少名流。據(jù)記載,臨時大總統(tǒng)曹錕曾到此品嘗包子,京劇大師梅蘭芳也曾有“三顧包子鋪”的美談。 民國十七年(1928),一場大火席卷“馬號”,把那里的商店燒得所剩無幾,烈火也吞噬了白運章包子鋪。白運章又重整旗絲,用了很短時間在廢墟上又蓋起三間門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的天井式兩層樓新式飯館,一改昔日一間門臉的狹小面貌。他特請名流張詩言題“白運章”黑底金字匾。從此,制作包子更加精益求精,買賣興盛,成為人們公認的第一流飯館。該包子鋪的包子早在三十年代末即出名,因獨具特色,別具風味名揚保定,終日食客不絕。“白運章”包子鋪重新開張后,達到了最興隆時期,用工達三十多人,買肉的、絞肉的、剁菜的、包包子的、打水的、跑堂的……分工極細。從早到晚,要蒸三十多羅大籠屜的包子,從開門到關門,忙得不可開交。跑堂的胳膊墊著布,一大羅盤子從手碼到脖子上,輪著座位送,一次一盤,吃完再給,隨吃隨上。一個盤子盛五個包子,一個包子賣一個大銅子。下雨天或逢年過節(jié)很少有人出門買吃的,飯館大都空無一人,冷冷清清,可“白運章”卻依然顧客滿堂?!鞍走\章”跑堂的伙計待客十分熱情。顧客一進門,他們全都站起來迎接,顧客到座位上,先用毛巾擦拭桌椅,待客人坐下后,再給一個手巾把兒,吃完包子又立即送上來牙簽、米粥、清湯,均免費供給。因照顧得殷勤周到,顧客們高興滿意,小費也自然慷慨解囊。若有人想吃包子卻因事來不了,鋪里則送貨上門,風雨無阻。跑堂的(包括學徒、伙計)工資是一天一開,每天一吊錢(二十四個大銅子),并供飯。剛來的徒弟白吃沒有工錢,若干得勤快,半年后則每天拿四分之一吊,第二年每天二分之一吊,第三年每天四分之三吊,學徒三年升為伙計,不勤快的中途辭退。分小費時,跑堂、廚師、記帳員人人一份,但順序是一堂二灶三先生,徒弟視其勤懶,可分給剩下的零頭。若將酒錢、小費、工錢合在一起,伙計們每天能拿五、六吊錢,在保定來說“白運章”的伙計掙錢最多。 白運章包子用料講究,牛肉或羊肉做餡,專挑里脊,肥瘦相宜。制作工藝別具特色,昔日其制作流程可是保定一景,窗外圍滿大人孩子,伸著脖、踮著腳,爭相看師傅們搟皮、包包子。一般的包子皮兒,用搟面杖反復碾壓,而“白運章”不同,由面皮兒師傅手持兩根搟面杖,一次碾壓而成。師傅邊搟皮邊“敲點兒”,既有節(jié)奏又帶韻味,于是便有了一句民諺——“白運章包包子,打對了點兒?!?/span> 老字號成功之道 白運章家境貧窮,沒有讀過書,乃一介打把式賣藝的武夫,緣何能經(jīng)營起一座偌大的飯莊?清末民初以來,保定大小幾十家清真飯館,為何唯白運章包子鋪生命力這樣強?其成功之道很值得探討并繼承發(fā)揚。 一、大膽起用人才 1.不搞家族式管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白運章無子女,侄子、侄女都在包子鋪上班,他選中徒弟吳幼林經(jīng)營包子鋪,后來白運章把包子鋪捋順了,他干脆把大權下放交給吳幼林全面管理,吳幼林聰明能干,兢兢業(yè)業(yè),忠實可靠,把包子鋪管理得并井有條,一切賬目一清二楚,包子鋪的興盛與吳幼林的全身心投入是分不開的,吳幼林離開后,包子鋪一蹶不振。 2.大膽選用技術人才:開業(yè)初始,雖然質量好,仍是保定府的老傳統(tǒng)風味。民初,北方包子當屬天津的最好吃,名氣最大,白運章為了使包子質量更上一層樓,派吳幼林去天津聘請了兩位制作包子餡的高手,其中一人姓李,此人是白運章在天津熟識的武林好友,他拌的一手好餡,人稱“餡李”,二位師傅來保后將制作包子的工藝進行了改進。 還有,白運章將保定中和軒、盛中和二家清真館的廚師請到包子鋪掌灶,使包子鋪增加了熘炒涮菜肴品種,一時包子鋪名師薈萃。 二、注重質量:做餡用牛羊肉必須是鮮嫩的,專挑里脊肥瘦相宜,定點購用小磨香油,包子皮選用“乾義”生產的頭號面燙面制成,就連醬油也是用上好的白醬油,用花椒、大料熬的水按比例調入肉餡里,其它配料都是按一定比例搭配。味美適口,肥而不膩,吃后余香不散,為了檢查肉的質量,待人走鋪空后,白運章經(jīng)常檢查餐桌上是否有留下咬不動的肉渣。 三、制定分配制度:跑堂的(包括學徒工、伙計)工資每天一結,堂倌伙計每天一吊錢(二十四個大銅子),并供飯。新來的學徒工白吃沒有工錢,如果干得出色,掌柜的滿意,半年后每天拿四分之一吊,第二年每天二分之一吊,第三年每天四分之三吊,學徒三年滿后升為伙計,不滿意的隨時辭退。 另外,收到的小費一律歸公統(tǒng)一分配:跑堂、廚師、記賬員人人一份。 順序是“一堂二灶三先生”,學徒工視其勤懶表現(xiàn),分給剩余的零頭。在保定當時來說“白運章”的伙計們是掙錢最多的。 四、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包子鋪堂倌要學徒三年,出徒后方可上崗,以男人為主,不看姿色看服務態(tài)度。如客人一邁進鋪門,他們都熱情地彎一下腰用敬語打招呼,急忙上前引顧客去座位,先抽下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拭桌椅,待客人坐下,送給一濕毛巾把兒擦手,然后上菜或包子,吃完后又立即送上牙簽、高湯均免費供給,顧客走時打招呼,下次再來!另外,如有堂會、家里有做事的不能到包子鋪用餐,由小伙計用提盒送貨到門,隨叫隨到。 五、標新立異的清真標牌,傳統(tǒng)的標牌,個小,單個,圖案上只有一個壺(湯瓶)和一句阿文,而他的一對別致的銅質標牌不但大,是一對,而且圖案有六種之多,他不怕回回鄉(xiāng)親有非議,敢于打破常規(guī),標新立異,從這點上足以看到白運章大膽創(chuàng)業(yè)的魄力。(此對清真標牌是白運章的唯一遺物,現(xiàn)仍保留在白運章餐廳) 百年老店沿革至今 ![]() 書法家張布舟題寫的匾額 1944年,白運章病逝,享年58歲,包子鋪由吳幼林接管。日本投降后,白運章的妻子白王氏掌管了包子鋪,沿用“白運章”字號直到1948年保定解放。吳幼林離開“白運章”后,開了“迎賓樓”,即今日保定“望湖春”的前身。 白運章病逝后,由義子吳幼林經(jīng)營,后由馬清運經(jīng)營,因不務正業(yè),經(jīng)營不甚景氣,棄店出逃。后由原店內職員牛海泉,馬洪彬。何恩健等12人,每人集資50元,重又經(jīng)營,先后易名同和軒,永和軒,大眾包子鋪。1955年成立合作小組,1956年12月過渡為國營企業(yè),并恢復為“白運章”原名。其后漸又恢復其包子特色.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食品質量評比中,保定“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一時間名聲大噪,在華北地區(qū)享有盛譽。六十年代初,王光英先生多次來店品嘗包子,贊不絕口。 “文革”中更名立新包子鋪,風味漸棄。1973年“馬號”拆除建保定商場時,搬到古蓮池對過,與“望湖春”隔壁相鄰,名為“回民餐廳”。 1983年又重新恢復“白運章包子鋪”原名,由原白運章包子鋪白案師傅滿開祺任主任,請原拌餡老技師牛海泉,徒弟王效有并制作能手石艷萍回店操作,包子質量得以恢復,生意興隆。相聲大師侯寶林趁在河北大學講學之機,也到白運章餐廳品嘗包子,并贊揚包子名不虛傳。 2007年9月,包子鋪遷到保定商場北門口東側,經(jīng)理為滿開祺之子滿運剛,主管部門為保定商場,經(jīng)營正宗白運章包子,涼菜、炒菜。不失中華老字號光環(huán),繼承發(fā)揚白運章昔日大膽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精神,成為一代代人不懈地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