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因很“奇葩”——晚上10點,斯斯正準備去洗澡,男友這時來了句:斯斯瞬間就不想洗澡了,也沒心情跨年了,開始和男友理論:“每次叫你洗碗、拖地、晾衣服,都說等一下等一下,最后還不都是我自己來!”“我也知道拖延的習慣不好,但很奇怪,每次別人一催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這是為什么呢?”鬧鐘響了剛準備起床,可一聽到爸媽催你:“這都幾點了,還睡!”已經準備出門約會了,結果老公一催:“你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領導交代的工作,你明明也很著急,但只要一被催,就會非常緊張、做不下去……這就是典型的——“我本來想做的事情,你一催我就不想了”。于是,催的人越催越上火,被催的人全方位抗拒。一催就廢,越催越廢。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困擾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被動廢。 有一首歌叫《媽媽之歌》,歌詞十分魔性: 老媽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等著瞧,有一天你一定會感激我。 那些被催促的聲音,就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讓人痛苦不堪。拿我自己來說,你們可能不信,我都30多歲的人了,逢年過節(jié)回家,我媽還是會早上7點就催我起床吃早餐,晚上8點催我洗澡,10點催我睡覺,而且她總能把時間調快N倍速:在我爸媽眼里,我這根“廢柴”,永遠比不上“別人家的優(yōu)秀孩子”——生活自律,熱愛學習,18歲考上好大學,22歲找到光鮮亮麗的工作,25歲結婚生子,30歲事業(yè)有成……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在爸媽從小到大的催促聲中,我成功練就了一身“反骨”的本事:這就是從小被催促的人,最常見的一種應對方式——拖延戰(zhàn)術: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憤怒、不滿、痛苦、委屈等情緒,又沒辦法通過正常方式排解時,就可能采用消極、隱性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各種不滿。第二種應對方式,則是帶著恐懼心理去迎合、討好催促者。但由于內心充滿恐懼,所以越被催越焦慮,越焦慮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被催,形成惡性循環(huán)。想起我小學時的某天晚上,我爸輔導我寫數學作業(yè),有道題我怎么都不會解,我爸就不停催我:“快點快點快點,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你是豬腦子嗎?”可他越催,我就越是無法思考,雖然手里在寫寫劃劃,但腦子里一直是他的怒吼聲。從那以后,無論是寫作業(yè)還是做其他事情,只要和我爸待在一個空間里,我就會非常緊張不安,啥事都做不好,然后迎來他更可怕的催促和責罵。因為當我們被催的時候,對方通常會說出帶有指責、貶低,甚至是攻擊的情緒化語言,讓我們感到:第三種常見的應對方式,則是對催促者過度順從或形成依賴:這樣的后果就是:一個人過度讓渡了自我,開始替別人活著。之前豆瓣有個爆火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組內成員大都是小鎮(zhèn)里拼命考上985大學的“好學生”。長大后,TA們卻發(fā)現自己像個“廢物”,除了會學習,一無是處。從小被灌輸一定要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的信念,被安排好人生道路,被催促著瘋狂學習學習學習。
△電視劇《小歡喜》截圖 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上大學后,就發(fā)現自己似乎“廢”了,除了報復性玩手機、睡覺、打游戲……沒有任何感興趣的事情。△文獻《'985廢物'的集體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機下困境精英大學生的'廢'心理審視》截圖以上三種應對催促的方式,都讓被催促者被動地成了“廢人”。內驅力(drive),就是驅使我們積極主動去做一件事的源動力,它是基于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需要,而非他人的需要和期待。當我們擁有內驅力的時候,做事是因為自己真心喜歡和感興趣,只要做了就開心、滿足、幸福,就像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一樣自然。而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是被外驅力驅使的,比如環(huán)境的逼迫、外界的誘惑、他人的催促等等,當外驅力被撤走時,我們就會失去核心力量,變得空虛、乏力,感到人生無意義。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每個人天生就有內驅力,與生俱來的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要努力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惜的是,這種內驅力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所抹殺。例如當我們被不斷催促,要按照他人的要求和節(jié)奏做事時,“我想要”就變成了“我應該要”,自發(fā)的內驅力,就被外驅力所替代了。就像“揠苗助長”的故事一樣,一個農民嫌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于是手動一株一株地拔高,還回家炫耀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em>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有的人長得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非要催促慢的人變快,就會忽略:“快”是你的意志,而“慢”是我的自我。如果我聽了你的,我就變成了“為你而活”“為了外界的評價而活”。徐凱文老師講“空心病”時提到過,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上了大學,失去了父母的管控和外界規(guī)定的目標后,就容易陷入焦慮、抑郁狀態(tài)——“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文獻《'985廢物'的集體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機下困境精英大學生的'廢'心理審視》截圖 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的過度催促時,對方的要求和期待會讓我們感到恐懼、緊張和焦慮。她的某位來訪者拖延癥很嚴重,一項工作任務,可以拖半年才開始。雖然這項工作是他必須要做的,但由于不是每天被人盯著,所以就一直拖著。而他在拖延的半年時間里,并沒有很開心,反而每天陷入自責中,對自己深惡痛絕。通過心理咨詢才發(fā)現,他嚴重拖延的原因是,他從小就被父親嚴厲管控,一件事做完,馬上就有另一件事等著他,作業(yè)寫完了接著讀書,書讀完了趕緊運動……根本停不下來。為了不想再體驗這種感覺,他發(fā)展出了一種自我保護模式——拖延:但同時,父親不斷催促他的聲音,又內化成了他催促自己的聲音。就像一個嚴厲的“內在父母”,拿著鞭子時刻催促著自己,要不斷地往前跑:“拖延的毛病,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癥?!?/em>1、把自主權還給對方,允許每個人有自己的生命節(jié)奏。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如果非要強迫對方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走,一定會出現矛盾和沖突。無論父母、伴侶還是朋友,學會理解和尊重,允許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去活出TA的自我,關系才會更自在松弛。“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如果我們都能有這樣的耐心,允許對方如其所是,關系就不會這么容易破裂。當一個人催促另一個人時,通常是由于自身過度焦慮,又無法承受,于是將這份焦慮投射給對方。所以要區(qū)分清楚,你催促的事情,到底是由誰負責的,把責任還給對方,讓對方承擔不行動的后果。孩子賴床、不肯吃飯,就讓孩子承擔遲到、餓肚子的后果。伴侶看電影遲到,就自己先進去看,讓TA承擔錯過電影開場或雙方吵架的后果。畢竟,只有TA親自體驗了,才會從中得到經驗教訓,從而發(fā)展自己的內驅力,鍛煉出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要為了反抗而反抗,或者出于恐懼等情緒而過度順從或依賴。不妨向內思考:為什么我這么害怕被催促?為什么我明知后果嚴重還是拖延?為什么我總是催一下動一下,沒人催就擺爛?為什么我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要知道,你的任何行為都不是憑空發(fā)生的,被催促后產生的每種情緒,都是一種內心的信號,只有看見它、理解它、面對它,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找回生命的掌控權。2、和催促你的人主動溝通,表達內心的想法,構建更舒服的相處模式。小時候面對父母的催促,你可能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只能被動攻擊或者一味順從。但如今你已長大成人,可以用自己成熟的心智能力,去解決關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告訴對方,你被催促時的真實感受是什么?你希望對方怎么做?為了避免這類沖突,你以后會怎么調整自己的行為?即便外界總在催促你,要快一點再快一點,但你也可以學會屏蔽。不必追逐和別人一樣的步調,去活出你自己生命的節(jié)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