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震顫的定義:
震顫是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xiàn)的不自主性、節(jié)律性、振動性運動。 根據(jù)2017年MDS關于震顫的分類方法包括兩個維度:臨床特征(軸 1)和病因學(軸 2,見圖 1)。臨床特征用于定義臨床綜合征,而臨床綜合征可能對應一種或多種病因。 軸 1:臨床特征

軸 2:病因學

震顫的臨床特征包括患者病史(發(fā)病年齡、家族史、部位演變、藥物/毒物暴露)、震顫的特征(部位分布、活動情況以及頻率)以及其他伴隨的體征。對于某些震顫,實驗室檢查也可以幫助提供額外的一些臨床特征以及幫助進行病因的鑒別(表 1)。 表 1 有助于明確臨床特征或病因的輔助檢查 
震顫的部位可分為局灶性、節(jié)段性、偏側性、全身性。明確震顫發(fā)生時軀體的活動情況也很重要,見下圖: 
震顫發(fā)生時的活動情況及相關命名
震顫的病因可分為遺傳性、獲得性或特發(fā)性。表 2 列出了一些常見的病因。 表 2 震顫的病因學分類

三、帕金森的靜止性震顫: 靜止性震顫是帕金森病常見的首發(fā)癥狀,約75%病人首先出現(xiàn)該癥狀。震顫是由于肢體的協(xié)同肌與拮抗肌連續(xù)發(fā)生連續(xù)的節(jié)律性的收縮與松弛所致。早期常表現(xiàn)在肢體遠端,始于一側,以上肢的手部震顫為多見,部分患者始于下肢的膝部。當伴有旋轉的成分參與時,可出現(xiàn)拇指、食指搓丸樣震顫。震顫頻率一般在4~8Hz,靜止時出現(xiàn),大力動作時停止,緊張時加劇,睡眠時消失。經(jīng)數(shù)年后累及到同側上下肢或對側,嚴重者可出現(xiàn)頭部、下頜、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顫。令患者活動一側肢體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側肢體出現(xiàn)震顫(帕金森的靜止性震顫做雙重任務時易誘發(fā)),該試驗有助于發(fā)現(xiàn)早期輕微震顫。靜止性震顫是一種復合震顫,常伴隨著交替的旋前一旋后和屈曲一伸展運動,而且不會單純以一種形式出現(xiàn),通常是可變的。發(fā)病早期,靜止性震顫具有波動性,在隨意運動時減輕或暫時消失,但數(shù)秒后又出現(xiàn);至后期震顫在隨意運動時仍持續(xù)存在,情緒激動、焦慮或疲勞時震顫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時消失。后期除靜止性震顫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動作性或姿勢性震顫。 動作性震顫起?。ㄈ缱藙菪哉痤潱?,一定是特發(fā)性震顫(ET)嗎?靜止性震顫起病,一定是帕金森?。?span>PD)嗎? 震顫在ET和PD中的臨床特點 癥狀 | ET | PD | 靜止性震顫 | 發(fā)生率 | 20%~30%,多為嚴重且病程長的患者 | 90%,早期可出現(xiàn) | 部位 | 上肢 | 上下肢均可出現(xiàn) | 姿勢性震顫 | 頻率 | 8~10 HZ | 4~6 HZ | 震顫變化(行走、坐位) | 行走時減輕 | 行走時加重 | 部位 | 可涉及包括肩、肘、腕、手指在內的幾個關節(jié) | 可涉及更遠端的結構(特別是手指遠端的指骨) | 形式 | 屈伸腕 | 腕部的內外旋,屈伸拇指 | 重現(xiàn)震顫 | 無 | 有 | 運動性震顫 | 振幅 | 比姿勢性震顫高6~7倍 | 低于靜止性/姿勢性震顫 | 意向性震顫 | 發(fā)生率 | 38.5%~59% | 23% | 振幅 | 比姿勢性震顫高 | 低于靜止性/姿勢性震顫 | 運動遲緩伴精細動作幅度下降/凍結 |
| 無,老年患者可有運動速度變慢 | 有 |
五、震顫的診斷思路 
震顫是一種癥狀,與病因無關。 2017 MDS震顫分類的兩條軸線:震顫臨床特點和病因。 臨床上最常見的震顫類型是特發(fā)性震顫以及PD震顫。 震顫臨床診斷要結合病史、震顫特征、伴隨體征和其他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