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聊城,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古稱東昌,1994年被國務(wù)院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光岳樓,屹立在東昌古城的中央,也叫“余木樓”“鼓樓”“東昌樓”。明洪武七年(1374年),東昌指揮僉事[ qiān shì ]陳鏞為“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的軍事需要而建造。還有一種說法,當(dāng)年從蘇祿國(今菲律賓)進口原木修建北京城,最后一批原木從大運河運到東昌時,紫禁城工程已竣工,東昌就用這批剩余木料,建造了光岳樓,始稱“余木樓”。由于此樓還有鼓聲報時的作用,人們也稱之為“鼓樓”。到了明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所處東昌府的地名,改稱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7年),吏部考功員外郎李贊在他的《題光岳樓詩序》中曰:“余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先生。城中一樓,高壯極目,天錫攜余登之,直至絕閣,仰視俯臨,毛發(fā)欲豎,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dāng)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也?!贝撕?,歷代重修碑記中,一直沿用“光岳樓”。1956年,該樓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在結(jié)構(gòu)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墩臺和主樓。墩臺是由磚、石、土砌成的正四棱臺,高9米。墩臺之上是光岳樓的主樓,有四層,高24米,墩臺和主樓加起來通高是33米,底邊也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九在古代是陽數(shù)之極,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 光岳樓東門是登樓的唯一通道(上圖),門寬3.14米,拱高1.75米。進入后,門內(nèi)背面有一處神龕,龕內(nèi)有一座魯班神像。傳說當(dāng)年是魯班顯圣方才得以建造此樓。龕上面懸著的“巧奪天工”匾,白底黑字,為清代最后一個皇帝溥儀之弟溥杰所題(下圖)。在神龕左右金柱上,還有原聊城縣長孫桐峰撰文,蔣維崧先生重書的楹聯(lián)。 沿臺階拾級而上到二樓,有一室過去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閣。據(jù)說,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東巡,9次過東昌府,5次登光岳樓。并多次住在文昌閣內(nèi),曾先后為光岳樓賦詩13首。因此文昌閣也名“乾隆行宮”。在乾隆行宮的門前,有豐子愷題寫的楹聯(lián):“光前垂后勞動人民智慧無極”;“岳峻樓高強大祖國文物永昌”。上聯(lián)的第一個字是“光”,下聯(lián)的第一個字是“岳”,把“光岳樓”的樓名以藏頭的形式巧妙地隱寓其中,而且上下4個字連起來是“光岳極昌”寓意極好(下圖)。 光岳樓二樓四面檐下各懸掛四方木質(zhì)長3米,高1.4米的匾額。南面檐下懸有:“神光鐘?!必遥瑸榍蹇滴趸实鬯},邊緣裝飾有龍紋、玉璽,藍底金字(上圖)。北檐下懸有著名歷史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郭沫若為紀念光岳樓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題寫的“光岳樓”匾,白底黑字,氣勢磅礴(下圖)。東面檐下懸“太平樓閣”匾,為清康熙六十年(1721)的聊城籍狀元鄧鐘岳所題。在西檐下,懸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為清代史學(xué)家解崗題。 三層是結(jié)構(gòu)層,利用橫木穿插,梁枋扣合,將自下直貫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從上端構(gòu)成一個整體,使之更加牢固和穩(wěn)定。外檐拱斗相連、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結(jié)構(gòu)緊湊而疏密得體,整個主樓沒有使用一根鐵釘,足以見光岳樓建造的高明之處,巧奪天工。 四層是最高層,有四個瞭望口,是當(dāng)年瞭望敵情的地方,現(xiàn)在成了供游客觀賞古城的賞景地。對窗遠眺,聊城古城區(qū)盡收眼底,而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河一體的獨特水城風(fēng)貌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樓頂是藻井(上圖)。一朵碩大的木刻蓮花,周圍用荷花、荷葉和蓮子來襯托。古人把蓮花雕刻在屋頂之上有很深的用意:樓閣是木制,最怕的就是火,古人把水中的吉祥物雕刻在屋頂之上寓意著以水克火,以祈天祐。 光岳樓是我國現(xiàn)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600多年間,光岳樓飽經(jīng)滄桑,仍然風(fēng)采依舊。雖幾經(jīng)重修,其建筑構(gòu)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可以說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樓。如果您來聊城,一定要來光岳樓,踏上那吱吱呀呀的木板,望一眼那充滿古代智慧的懸梁橫木,與光岳樓來一次美好的相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