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筆與鋪墊 伏筆: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預(yù)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照應(yīng)(呼應(yīng))。注意前有伏筆,后有照應(yīng),這樣才不突兀,結(jié)構(gòu)更嚴(yán)謹(jǐn)。所以,伏筆的目的在于內(nèi)容的完整性,讓文章結(jié)構(gòu)更加嚴(yán)謹(jǐn)。伏筆照應(yīng)兩部分文字沒有主次之分,而且后面照應(yīng)的內(nèi)容不一定與主要人物事件有關(guān)。伏筆部分的文字一般比較簡潔。 鋪墊:是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行將發(fā)生的事件的襯托。鋪墊和對應(yīng)的內(nèi)容有主次之分。鋪墊的文字是次要的內(nèi)容,例如對環(huán)境、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jìn)行鋪陳描述,旨在襯托出后面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人物、情節(jié)等)。而且鋪墊可以正鋪,也可以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還可以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制造聲勢)。 實例分析: 伏筆 (伏筆實例一)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墻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 ,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y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xiàn),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所以,前面提到的竹凳、墻上的電話屬于伏筆,后面打電話的內(nèi)容是照應(yīng)。 (伏筆實例二)都德的《最后一課》,文章開始寫小佛朗士上學(xué)路上看到許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壞消息都是從那兒傳出來的,作者還順便列舉幾例,如征發(fā)啊,打仗啊等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朗士沒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暫不交代,我們讀者也不知道。任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待到上課時,韓麥爾先生宣布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阿爾薩斯和絡(luò)林已被普魯士士兵侵占,韓麥爾,小佛朗士他們就要淪為亡國奴時,小佛朗士恍然大悟為什么布告牌前會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前面提到許多人看布告牌屬于伏筆,后面小佛朗士明白到布告牌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是照應(yīng)。 (伏筆實例三)《項鏈》一文對結(jié)尾處“項鏈?zhǔn)羌俚摹逼鋵嵡懊媸锹窳硕嗵幏P的。這種暗示性的地方有:佛來思節(jié)夫人把項鏈?zhǔn)詹卦诤茱@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貴重;珠寶店老板稱: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項鏈,這些暗示目的都不在于“襯托”結(jié)尾的“意外”,而僅僅在于使這“意外”的結(jié)尾更加“合乎情理”,使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鋪墊 (鋪墊實例一):《背影》一文,文章開頭寫家境貧窮,“父親”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親”變賣典質(zhì),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貧寒。后文寫到“父親”親自到車站送別,給我買橘子。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家境貧窮的情況下,父親還是關(guān)心這我的。這里的家境貧窮是鋪墊,主要是為了襯托出后面父親對我的愛。所以鋪墊是為了襯托后面主要的事件做的準(zhǔn)備。 (鋪墊實例二)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后,秋風(fēng)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暗示當(dāng)時天氣已經(jīng)很冷了(秋風(fēng)越來越?jīng)?,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鋪墊實例三)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xiàn),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么會如此激動呢?這里其實屬于是懸念鋪墊。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驚,這也是懸念鋪墊,目的是引出下文“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的主要的情節(jié)內(nèi)容。 (鋪墊實例四)《獵戶》一文,為了陪襯“董昆”這個新時代獵戶的典型,作者先寫了兩個次要人物:尚二叔(反面鋪墊),尚二叔這個舊社會獵人的“苦”,主要是為了襯托新時代獵人董昆的“甜”。 鋪墊伏筆六點區(qū)別: 1、從形式來看,用作伏筆的,言語不多,有隱含性,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xì)節(jié)”;用作鋪墊的,語句較多,可以鋪陳,如情節(jié)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現(xiàn)人物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它沒有隱含性,一看就知道是為了下文的鋪墊。 2、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huán)境景物,接著就寫人物。 3、從作用來看:伏筆主要是謀篇布局即結(jié)構(gòu)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鋪墊是寫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對內(nèi)容起作用,比如推動情節(jié),突出人物,等等。 4.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預(yù)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yīng)”。它常常與“照應(yīng)”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后有照應(yīng)。 5.從形態(tài)上看,為了達(dá)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yīng)”之前,貌似“閑筆”。 6.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dāng)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鞏固練習(xí) 復(fù)仇(節(jié)選) 汪曾祺 旅行人很想去看看和尚,和尚,你想必不寂寞。旅行人的手輕輕地觸到自己的劍。和尚,你敲罄,誰也不能把你的罄的聲音收集起來吧?你的禪房里住過多少客人?在你這里度過了今夜,明天我就要走了。 餓,渴,飽餐,得飲,之前的一天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種床,各種方言,各種疾病,你一一把它們忘卻了。你不覺得失望,也沒有希望。你經(jīng)過了哪里?將到哪里去?你,就這樣一直在道上走著嗎? “但是我并不想在這里出家!”旅行人被自己的聲音嚇了亠跳。這座廟有一種什么東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個,蒲團(tuán)是兩個。一個蒲團(tuán)是和尚自己的,另一個呢?佛案上的經(jīng)卷也有兩份。 這間屋,他一進(jìn)來就有種特殊的感覺。墻極白,極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而在方與直之中有一件東西非常地圓,一頂極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這顏色,它發(fā)黃,轉(zhuǎn)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頂寶塔形的銅頂,顏色發(fā)黑了,一兩處銹出綠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這樣一頂笠子呢?拔出劍。他走出禪房。 他舞他的劍。自從接過這柄劍,他從無一天荒廢過?;拇逡暗?,驛站郵亭,云碓茅蓬,廢棄瓦窯,每日晨昏,他都要舞劍,每次對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體驗。他在舞他自己,舞他的愛和恨。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劍收住,他一驚,有人呼吸?!笆俏?。舞得好劍?!?/p> 是和尚!老和尚離得好近。我差點兒沒殺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力量貫注到指尖。一半驕傲,一半反抗,他大聲地喊,“我要走遍所有的路?!?/p> 他看看老和尚,老和尚的眼睛好亮!老和尚平平靜靜、清清朗朗地說:“很好!有人還要從沒有路的地方走過去?!?/p> 萬山百靜之中有一種聲音,丁丁然,堅決地,從容地,從一個深深的地方迸出來。旅行人是一個遺腹子。父親被仇人殺了,抬回家來,只剩一口氣。父親用手指蘸著自己的血寫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親拾起了他留下的劍。到旅行人長到可以夠到井邊那架紅花的時候,母親把劍交給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親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藍(lán)。他就離開了家,按名字去找那個人。 父親和仇人,他一樣想不出是什么樣子。如果仇人遇見他,倒是會認(rèn)出來的:小時候村里人都說他長得像父親。然而他現(xiàn)在連自己是什么樣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個仇人,他只有一劍把他殺了。他說不出一句話。他跟他說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說。 有時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殺了。 有時候他對仇人很有好感。 有時候他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幾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個名字而存在的嗎?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處查訪這個名字。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離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著你。”“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會認(rèn)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會錯!” “即使找不到你,我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為自己這一句的聲音掉了淚,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個絕壁?;剡^頭來,他才看見天,蒼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壓下來,使他呼吸急促,臉色發(fā)青,兩股緊貼,汗出如漿。他感覺到他的劍很重。而從絕壁里面,從地心里,發(fā)出丁丁的聲音,堅決而從容。 他走進(jìn)絕壁。好黑。半天,他的眼睛才漸漸能看見面前一兩尺的地方。他站了一會兒,調(diào)勻了呼吸。丁,一聲,一個火花,赤紅的。丁,又一個。風(fēng)從洞口吹進(jìn)來,吹在他背上。他往里走,越走越窄,得弓著身子。他直視前面,一個又一個火花爆出來。好了,到了頭: 一堆長發(fā),長發(fā)蓋著一個人。這個人匍匐著,一手鏨子,一手鐵錘,低著頭,正在開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聽見來人的腳步聲了,回了一下頭。一雙熾熱的眼睛,從披紛的長發(fā)后面閃了出來,然后繼續(xù)開鑿。鏨子從下向上移動著,一個又一個火花。他的手舉起,舉起。旅行人看見這年輕和尚兩只僧衣的袖子。旅行人看見他的手。這雙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差一點兒暈過去:這年輕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個字,針刺的,涂了藍(lán)的,是他的父親的名字! 一時,他什么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那三個字。一筆一畫,他在心里描了那三個字。丁,一個火花。隨著火花,字跳動一下。時間在洞外飛逝。一卷白云掠過洞口。他簡直忘記自己背上的劍了,或者,他自己整個消失,只剩下這口劍了。他縮小,縮小,以至于沒有了。然后,又回來,回來,好,他的臉色由青轉(zhuǎn)紅,他自己充滿于軀體。劍!他拔劍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親一定已經(jīng)死了。 ① 鏗的一聲,他的劍落回鞘里。 他看了看腳下,腳下是新開鑿的痕跡。在他腳前,擺著另一副錘鏨。 他俯身,拾起錘鏨。年輕和尚稍微往旁邊挪過一點兒,給他騰出地方。 兩滴眼淚閃在廟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② 有一天,兩副鏨子同時鑿在虛空里。 (有刪改)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是巧設(shè)伏筆,請就年輕和尚出現(xiàn)這一情節(jié)對此作簡要分析。 ①蒲團(tuán)是兩個,經(jīng)卷是兩份,說明這里有兩個和尚,但旅行人只見到了老和尚。②屋里有一頂極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這樣一頂笠子呢”,暗示后面還會有一個人出現(xiàn),從本文看,只能是年輕和尚。③萬山百靜之中有丁丁然的聲音從深深的地方迸出來,表明有人在敲打東西,而從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輕和尚。 分析: “和尚是一個,蒲團(tuán)是兩個。一個蒲團(tuán)是和尚自己的,另一個呢?佛案上的經(jīng)卷也有兩份”,蒲團(tuán)是兩個,經(jīng)卷是兩份,說明這里有兩個和尚,但旅行人只見到了老和尚。 “在方與直之中有一件東西非常地圓,一頂極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這顏色,它發(fā)黃,轉(zhuǎn)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頂寶塔形的銅頂,顏色發(fā)黑了,一兩處銹出綠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這樣一頂笠子呢”,屋里有一頂極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這樣一頂笠子呢”,暗示后面還會有一個人出現(xiàn),從本文看,只能是年輕和尚。 “萬山百靜之中有一種聲音,丁丁然,堅決地,從容地,從一個深深的地方迸出來”,萬山百靜之中有丁丁然的聲音從深深的地方迸出來,而且很切實,表明有人在敲打東西,而從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輕和尚。 霸王戟 奚同發(fā) 本該兩掌空中相扣,他的右手像往常那樣劃了孤線去接地的右手,竟然接空了。兩只手劃出的速度和節(jié)奏,均不同軌、他眉寧間明顯擰上一股怒氣,第三次壓低聲音提醒她,注意力集中……集……中! 她全身一顫,臉紅至耳根,身子都僵僵的了。 站上舞臺,集中精力,不能走神,是他對自己和徒弟們的基本要求。從那一刻起,就不再光演戲,要讓自己融入其中,角色就是你,你就是角色,她的臺風(fēng)向來大方利落,是他的最佳搭檔,無論演技還是做人,都最讓他放心。今天屢屢磕絆,顯然不是因為有日偽憲兵在臺下監(jiān)視。 戲班昨晚緊急商議,這場演出無法回避。她第一個反對,她爹是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死的,自己怎么可能給日本人演出?其他人或嘟嘟囔囔,或默不言語,但明擺著,誰也不愿意演。 他是班主,如果不演,日本人會放過誰?他的妻子也死于日本鬼子炮火。小鬼子,誰不恨?之所以答應(yīng)演,是出于無奈,更是為大家的安全考慮。當(dāng)然,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這可是近距離接觸小鬼子的難得機(jī)會。 下午的走臺,本計劃只帶簡單的道具,沒想到她早早勾描了臉譜,頭戴如意冠,身披魚鱗甲,使他誤以為她想明白了。其實,他壓根不可能讓她晚上上臺,而是預(yù)備了另一個男徒弟演旦角虞姬。 演霸王的他,之所以名響四省,靠的就是手中的丈八霸王戟。此戟又名“天龍破城戟”,無論前端的槍尖,還是月牙形的鉤鉞側(cè)鋒,被他在舞臺上耍得如散天花,刺、砍、挑,鉤、啄、劈、砸、擋、剁,呼呼生風(fēng)。一把戟時而在空中翻滾,銀蛇狂舞一般;時而他自己就地翻滾,戟從背后或頭頂來往穿梭,如蛟龍出水。那戟無論何時,都似與他的身、他的手相互吸引,似粘似離,戟隨人走,或銀光四迸,或風(fēng)卷殘云,看得人眼花繚亂,心懸血熱。突然,那戟如釘在他掌心,紋絲不動,旗桿似的。臺下叫好聲一片片山呼海嘯…… 此時走臺轉(zhuǎn)入九里山下十面埋伏,被困垓下的大營帳外響起楚國歌聲。 舞臺一側(cè)齊唱:千里荒蕪胡不歸,千里從軍為了誰?另一側(cè)獨歌:誰家中撇的雙親在,朝朝暮暮盼兒歸?然后在一個男聲悲愴渾厚地唱出“倘若戰(zhàn)死在沙場”后,舞臺兩側(cè)群起道白:父母妻兒依靠誰?父母妻兒依靠誰?父母妻兒依靠誰? 虞姬踏碎步跪伏在他面前,叫聲“大王呀”,含淚唱:十?dāng)?shù)載蒙厚愛,心心相印,許誓愿伴隨你生死不離,愿大王莫牽掛脫離險地。愿大王福壽綿長,一統(tǒng)華夷。 他搖頭嘆氣中伸雙臂欲扶,她繼續(xù)唱:大王此番出戰(zhàn),倘能闖出重圍,請退往江東,再圖復(fù)興楚國,拯救黎民,妾妃若是同行,豈不牽累大王殺敵?也罷!總以君王腰間寶劍,自刎于君前。 他忙雙手?jǐn)[道:妃子,你,你,你,不可尋此短見啊! 她欲奪他佩劍,他疾轉(zhuǎn)身避開。兩人靠著背轉(zhuǎn)來躲去,三次索劍不得,虞姬手指帳門道:漢兵,他,他,他,他殺進(jìn)來了! 妃子快快隨孤殺重圍,他說道:一手撩裙擺,一手擎天空,正待一個猛虎出籠式向外沖去,虞姬卻趁機(jī)拔出他腰中佩劍,橫劍自刎,侍女左右牽手相扶,齊呼“夫人”。 他連進(jìn)兩步,做頓悟懊悔狀喊聲“妃子呀”,反手搭在她肩頭…… 戲收尾。他正了一下身子,像對她,也像是對大家說,就這樣吧!晚上演出,個人千萬到位,精力集中! 邊說邊走向舞臺一角的他,聽到有人喊,血,血……回頭便瞧見她已倒在舞臺上,脖頸上鮮血如注…… 咋回事兒?他單膝跪下,扶起她。她嘴里也冒出血來,想說什么,已說不出,只是左手抓住他的手臂,用力,用力,然后一下松垂下去。 他一副沒從戲中出來的表情。嘆道:你,你,你怎么這么傻…… 日后住進(jìn)養(yǎng)老院,已是暮暮垂年的他,唱不動了,仍喜歡聽,且整天就是聽被做成碟帶的《霸王別姬》,楊小樓與尚小云的,或楊小樓與梅蘭芳的。每至收尾,便悵然若失,露風(fēng)的牙口中似喃喃自語:妃子啊,不可尋此短見啊…… 沒人明白,貫穿他腦海里半生的是那把道具佩劍,誰換成了本該演出時準(zhǔn)備刺殺日本鬼子的真劍?他的霸王戟早成了關(guān)注的重點,或是木質(zhì)的,走臺前也被送往憲兵隊檢查,包括另一把備用戟,演出前才還回來。因此,他早把刺殺工具轉(zhuǎn)移到可能被忽略的佩劍,沒想到走臺時被她用上,到底是咋個一回事兒? (有刪改) 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講究伏筆鋪墊,正是因為有了層層鋪墊,所以她自殺以明志的情節(jié)并不令人覺得突兀,請舉出文中的三處鋪墊進(jìn)行說明。 ①走臺時,本來臺風(fēng)大方利落的她卻屢屢磕絆,注意力不能集中;②在戲班的緊急商議中,她第一個反對演出,不給日本人演戲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③下午的走臺,她早早化妝完畢,行為反常。 分析: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jìn)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她在走臺時自殺以明志,從前文找到與她相關(guān)的著重描述的情節(jié),分析即可。 “她的臺風(fēng)向來大方利落,是他的最佳搭檔,無論演技還是做人,都最讓他放心。今天屢屢磕絆,顯然不是因為有日偽憲兵在臺下監(jiān)視”走臺時,本來臺風(fēng)大方利落的她卻屢屢磕絆,注意力不能集中,為下文自殺以明志做鋪墊; “戲班昨晚緊急商議,這場演出無法回避。她第一個反對,她爹是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死的,自己怎么可能給日本人演出?”在戲班的緊急商議中,她第一個反對演出,她爹死于日本人之手,她不給日本人演戲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 “下午的走臺,本計劃只帶簡單的道具,沒想到她早早勾描了臉譜,頭戴如意冠,身披魚鱗甲”下午的走臺,她早早化妝完畢,行為反常,可見她做好了以死明志的計劃,為下文自殺做鋪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