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敦煌
1935年秋的一天,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一位中國年輕人偶然看到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畫冊一共六冊,共收錄約400幅有關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 年輕人十分驚奇,直到這時、他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在國外引起了轟動、在中國卻不被人知。他心中感到一種震撼,冥冥之中、他的命運就此改寫并和敦煌藝術寶庫連在了一起。 這個年輕人是個畫家,叫常書鴻。常書鴻,滿族,滿姓為“伊爾根覺羅”,別名廷芳、鴻,河北省頭田佐人,1904年4月6日生于浙江杭縣(今杭州)。祖父名少峰,是清代駐防浙江杭縣并安家落戶的“世襲云騎尉”(武散官名,正五品,在騎都尉下、恩騎尉上,散官即有官名有待遇、但沒有實際職事)。 ![]() 常書鴻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1962年2月徐遲曾以其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報告文學《祁連山下》,由此他廣為世人所知、并被稱作“敦煌的守護神”。 常書鴻當年去法國留學,是以到輪船上做伙房勤雜工的方式到達巴黎的。在巴黎,他度過了一段半天打工、半天到畫室學畫的留學生活。此間,他先后在里昂國立美術??茖W校、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并因作品一再獲獎被選為巴黎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1933年,常書鴻一家在巴黎 ![]()
常書鴻速寫《修繕大佛殿》 1936年,常書鴻放棄了國外的優(yōu)越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回國擔任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教授。此后,他一直掛念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向往早日能實現(xiàn)夢想。一直到了1942年,在于右任的建議下,國民政府教育部迫于輿論壓力、決定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但是卻撥不出多少經(jīng)費。
1954 年,常書鴻在莫高窟峭壁指導工作人員維修棧道 一九八二年八月常書鴻、李承仙、兒子常嘉煌在敦煌莫高窟合影 在梁思成、徐悲鴻等人的鼓勵下,常書鴻選擇了辦展賣畫來自籌經(jīng)費。1943年初,他們一行4人、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行程來到荒涼的敦煌。初到敦煌莫高窟,他心曠神怡、猶如步入仙境,非常激動。但又很快意識到物質條件的困苦。 他們住在一個破廟里,桌、椅、床都是土堆成,夜間照明點的是木頭剜成的油燈,室內(nèi)滴水成冰,周圍都被戈壁包圍,最近的村舍也在幾十里外。 常書鴻的前妻陳芝秀攜兒女到此地一年半以后,不辭而別。常書鴻發(fā)現(xiàn)后,騎馬去追,途中因精疲力竭摔下馬來,幸被玉門油礦的人救了一命。等他回到敦煌時,又收到國民政府教育部撤銷藝術研究所的命令。但是,為了避免敦煌失去保護、重遭被盜劫的厄運,他還是決定繼續(xù)留下來。 ![]() 常書鴻為保護民族珍寶而付出的辛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逐漸為外界所知,各界民眾和社會進步人士紛紛對他表示支持,許多人看到展出的臨摹作品后還送來了捐款。當時,還有人稱:國民黨政府如果取消敦煌藝術研究所,那么就由民間學術機關接管。 就這樣,1945年春天、當國民政府教育部解散“敦煌藝術研究所”后,常書鴻的工作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才得以繼續(xù)下去。1947年,一批重慶藝專的畢業(yè)生來到敦煌,其中的女生李承仙出于敬佩和同情,與常書鴻結為夫妻,成為他生活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李承仙祖籍江西省臨川,1924年10月27日出生于上海霞飛路寶康里。 1948年,常書鴻到南京、上海舉辦展覽時,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國民黨讓他把展品送往臺灣,他就設法將展品隱藏了起來。直到解放。1949年夏秋,在敦煌一片混亂時,他還組織了保衛(wèi)小組,使石窟免受洗劫。當解放軍開進當?shù)貢r,他興奮地跑上九層高的大佛殿敲響了古鐘,慶賀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寶庫獲得新生。
常書鴻、李承仙夫婦和子女們。左起:常嘉蓉、常嘉煌、常嘉皋 新中國成立后,常書鴻被任命為敦煌文物所所長,一直擔任到1982年才改任名譽所長。文革中,常書鴻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常先生的兒子常嘉煌曾回憶說:有一次、父親趁造反派不在時對我說:“你看過但丁的《神曲》嗎?敦煌就是天堂和地獄?!?/span> 常書鴻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敦煌文物所接受了一個叫高爾泰的右派勞改犯。高爾泰回憶說,在一次常書鴻被批斗后,他去看望常先生,還給先生寫了一首詩。先生給他回了個信,傷痛里夾著幽默,說事情弄成這樣,當初真沒想到;說他一生追求真理,終于堅信馬列,雖受冤枉,并不后悔;說老牛鬼這個稱呼不壞,牛是善良的動物,“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正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應有的品質。 高回信說,被敵人打擊不可怕,被自己人打擊才可怕。但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把打擊者,把那使眾生不飽的力量,當作自己人呢?他還說以小民為敵國,是這個政權的本性,事情弄成這樣,是其原則推行到極端的結果,伏維先生三思。 當時,常書鴻先生的回答是,你們年輕人,不了解中國近代史,沒經(jīng)歷過舊社會的黑暗,看問題容易簡單化。事情不是這么簡單的。 多年來,他和同事們搜尋文物遺跡,臨摹敦煌的壁畫,為洞窟編號……對敦煌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且細致地研究與保護。 此外,他還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努力把敦煌藝術介紹給全世界。他也被譽為“敦煌守護神”。 ![]() 晚年仍“言必稱敦煌” 晚年,常書鴻仍對敦煌念念不忘。去世后,他的骨灰一部分被安放在敦煌莫高窟對面。 作家葉文玲曾提到一件往事。她在37年前與常書鴻初次相遇,當?shù)弥~文玲是作家后,常書鴻似乎馬上來了興致:“你是作家啊?那你有沒有去過敦煌?” 她說還沒有機會去。“那你一定要去一趟,去看一看敦煌!”常書鴻干脆利落地說道,依然保持著“言必稱敦煌”的談話風格。 1994年6月23日,常書鴻先生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去世。2003年8月28日,李承仙在同一家醫(yī)院離開人世。兩個人為我國的敦煌,付出后了畢業(yè)的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