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個補陽方,把陽氣注入骨頭里,消除疼痛,提高免疫力: 1、小建中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膠飴。 功能與主治:溫中補虛,和里緩急。適用于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癥見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弦細。 2、四逆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適用于心腎陽衰寒厥證,癥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 3、地黃飲子(《圣濟總錄》) 藥物組成:熟地黃、山茱萸、肉桂、附子、肉蓯蓉、巴戟天、石斛、麥冬、五味子、菖蒲、遠志、茯苓、生姜、大棗。 功能與主治:滋腎陽,補腎陰,開竅化痰。適用于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干不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 4、丁胡三建湯(《古今醫(yī)鑒》) 藥物組成:丁香、高良姜、肉桂、胡椒。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和胃止痛。適用于胃陽不足,寒凝于胃,胃脘痛,癥見胃脘冷痛,食欲減少,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脈沉遲。 5、吳茱萸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 功能與主治:溫中補虛,降逆止嘔。適用于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6、丁香脾積丸(《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丁香、木香、高良姜、皂莢、青皮、橘皮、莪術、三棱、巴豆、百草霜。 功能與主治:消食散滿,和胃降逆。適用于傷食積聚不化,癥見胸膈脹滿,脘腹疼痛,噫氣吞酸等。 7、還少丹(《楊氏家藏方》) 藥物組成:小茴香、山藥、牛膝、茯苓、山茱萸、楮實子、杜仲、五味子、巴戟天、肉蓯蓉、遠志、石菖蒲、熟地黃、拘杞子、紅棗。 功能與主治:補腎益脾。適用于脾腎兩虛,癥見飲食少,肌體瘦倦,耳聾目暗,腰腳沉重,牙痛,發(fā)熱盜汗,遺精白濁。 8、天臺烏藥散(《圣濟總錄》) 藥物組成:烏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檳榔、川棟子、巴豆。 功能與主治:行氣疏肝,散寒止痛。適用于肝經寒凝氣滯證,癥見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 9、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生姜、炙甘草、人參、干姜、黃芩、半夏、黃連、大棗。 功能與主治:和胃消痞,宣散水氣。適用于水熱互結痞證,癥見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 10、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麻黃、細辛、附子。 功能與主治:助陽解表。適用于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暴啞,癥見突發(fā)聲音嘶啞,甚至失音不語,或咽喉疼痛,惡寒發(fā)熱,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 ![]() ![]() |
|
|
來自: 東山威夷 > 《中醫(yī)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