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種冬病夏治的貼敷驗方 在治療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針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療、食療、穴位貼敷、中藥內(nèi)服等多種療法,其中穴位貼敷最為常用。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種貼敷驗方: 1.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蘇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姜汁調(diào)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5厘米的塑料布上,貼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開1.5寸),用膠布固定,約3~6小時去掉。在頭伏、二伏、三伏,共貼3次。 2.'老寒腿'患者 用川烏50克,吳茱萸3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細辛6克,研為細末。把藥末用紙包好后,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藥,三伏再換一料。 3.風濕性關節(jié)患者 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細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藥末納入蜜膏內(nèi)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每天貼6~8個小時,到三伏末日為止。 4.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風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藥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加入藥汁和一匙陳醋,拌后盛入紗袋內(nèi)熱敷肩關節(jié)痛處,每袋可用1周。從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時,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發(fā)凍瘡者 可用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適量濃煎,取藥液熏洗凍瘡好發(fā)部位,每天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不適宜敷貼治療的人群 許多人都認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實不然。專家明確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下人群都不適宜敷貼治療: 1.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兒。 2.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 3.對貼敷藥物成分過敏的人。 4.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人。 5.皮膚長有皰、癤以及皮膚有破損者。 6.疾病發(fā)作期(如發(fā)燒、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
|
|
來自: 新用戶2098IFS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