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帝遜位詔書》是由大清帝國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于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所頒布的退位語書,作大清統(tǒng)治中國之最后結束。由于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 ![]() 清帝退位詔書 退位詔書全文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蹊隔,彼此相持。商輟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tǒng)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偲谌嗣癜捕拢S盍x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到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遜位詔書確立了中華民國的兩個主題,一個是建立共和政體,一個是人民制憲,實現“五族共和”。當時南北方有可能再起戰(zhàn)爭,通過各方周旋,清廷最終選擇了和平的方式,自我終結了延續(xù)了那么久的帝制,轉成共和制度。不蠻為一種“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頒布兩個相關諾書,全文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yǎng)人者害人?,F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彈大亂,期保義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zhàn)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必演成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后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取其輕者。此正朝廷審時觀變,恨吾民之苦衷。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害。著民政部、步軍統(tǒng)領、姜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范,凱切開導。俾皆曉然于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撫、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名長官敦切誡勸,勿曠厥官,用副予夙昔愛撫底民之至意. 朕欽奉隆?;侍筌仓?/p> 前以大局帖危,兆民困苦,特傷內閣與民軍商酌優(yōu)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覆奏,民軍所開優(yōu)禮條件,于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jié),均已一律擔承?;实鄣墩?,不廢尊號。并議定優(yōu)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后務當化除吟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起草人的百年疑云: 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后金國,至清遜帝溥儀退位,凡297年;若自愛新覺羅·福臨入主中原起算,則為268年。有說退位詔書起草人為張謇。但究竟何人執(zhí)筆起草,一直未有定論。1912年2月22日,上海《申報》標題為《清后頒詔遜位時之傷心語》的報道“此次宣布共和清逾系由前清學部次官張元奇擬稿,由徐世昌刪訂潤色,于甘五日早九鐘前清后升養(yǎng)心殿后,由袁世凱君進呈。清后閱未終篇已淚如雨下,隨交世續(xù)、徐世昌蓋用御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