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是戰(zhàn)國縱橫家唯一流傳至今的著作。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一部謀略學著作,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 鬼谷子作為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中縱橫家的創(chuàng)始人,千百年來,其言行思想歷代先賢推崇備至,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關于鬼谷子其人、其事、其書,雖然歷代文人曾多方予以考辨,當代又新出版了多種針對鬼谷子的研究著作,但是關于鬼谷子的生平事跡及現(xiàn)存《鬼谷子》一書的真?zhèn)蔚葐栴},仍然是眾說紛紜,疑點重重。對此,筆者認真梳理了歷代文獻記載及民間傳說,并參照實地考察相互參考對比甄別,按照事實依據(jù)詳細論證鬼谷子其人其事,一家之言,愿與方家探討。 2000多年來,鬼谷子因其濃厚的神秘色彩而備受人們關注,那么鬼谷子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自古至今,在歷史上對其真實身份的界定也是眾說紛紜,始終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1981 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詞典》指出鬼谷子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姓名、生時傳說不一”。 傳說中的鬼谷子高深莫測,精通百家學問,常入山靜修,深諳自然之規(guī)律,天道之奧妙。他隱居深山,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的“六大弟子”為世人所耳熟能詳,即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孫臏、龐涓,道家茅蒙、徐福,此外,傳說毛遂、尉僚、商鞅、白起、李牧、王翦、樂毅、呂不韋、徐福等等當世精英也是他的門生。鬼谷子弟子五百多人,經(jīng)過他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走出了一大批經(jīng)天緯地之才,隨便放一個徒弟下山就能使天下大亂,讓春秋戰(zhàn)國的大地為之震顫。因此,兵家尊他為圣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圣,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玄微子,而在民間傳說中,鬼谷子成了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得道神仙王禪老祖。鬼谷子的這一堆名頭拿出來歷史上無有出其右者,這也有一個新的問題,即便鬼谷子真是天縱奇才,能將諸子百家之術融會貫通,可是他能突破人類的生理極限活這么久嗎?鬼谷子的弟子從秦孝公時期(在位起止: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的龐涓一直到秦始皇時期(在位起止: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徐福至少活200多歲,否則根本不可能教出這么多的學生。 鬼谷子其人、籍貫、姓名、生平、相貌、思想、著作等均存在諸多爭議,后世專家學者對鬼谷子的身份、事跡、學說也是各抒己見,首先,我們必須清楚鬼谷子是否確有其人。 (一)兩漢文獻資料記載 關于鬼谷子其人現(xiàn)存最早歷史文獻記載見于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蘇秦、張儀列傳,這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鬼谷子生平最基本的事實依據(jù)。 《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師事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p> 《史記·張儀列傳》中說:“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p>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diào)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下,蘇秦張儀師從鬼谷子言之鑿鑿,是鬼谷子行跡最為根本的證據(jù)。 司馬遷累世為史官,撰寫《史記》是自然慎之又慎,其參考資料一是來自當時官方所藏大量先秦典籍,二是依靠其本人行萬里路,周游天下,遍訪各地所得到的實物及口碑材料,蘇秦和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兩排伶俐之齒,在戰(zhàn)國時代,蘇秦和張儀作為當世人杰,出將入相,折沖樽俎,捭闔天下,是縱橫家代表人物。司馬遷生于漢初,去古未遠,戰(zhàn)國史實當有稽考,司馬遷必然有許多相關資料佐證,方有師徒之說。 西漢劉向的《說苑·善說》對《鬼谷子》章句有所引用。 《說苑·善說》:“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糇赢a(chǎn)修其辭而趙武致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p> 《九嘆·思古》:“凌警雷以軼駭電兮,綴鬼谷于北辰?!?/p> 《文心雕龍·諸子》:“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墨翟執(zhí)儉確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于地利,騶子養(yǎng)政于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勛,尸佼兼總于雜術,青史曲綴以街談。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御寇之書,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zhì);尸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鹖冠綿綿,亟發(fā)深言;鬼谷渺渺,每環(huán)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p> 《文心雕龍·論說》:“暨戰(zhàn)國爭雄,辯士云涌,縱橫參謀,長短角勢。轉(zhuǎn)丸騁其巧辭,飛箝伏其精術。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 西漢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異母弟)之玄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jīng)學家劉歆之父,中國目錄學鼻祖。劉向在《說苑·善說》對《鬼谷子》章句的引用也從側(cè)面證實了鬼谷子其人的存在。 司馬遷的《史記》關于鬼谷子的記載,在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自西漢迄于唐初,對鬼谷子之存在基本上是確信不疑的。西漢末年的揚雄(《法言·淵騫》)、東漢初年的王充(《論衡·答佞》《論衡·明雩》)、東漢末年的應劭(《史記集解》引《風俗通義》)分別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載過此說。 《法言·淵騫》:“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詐人也,圣人惡諸?!唬?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唬?昔在任人,帝曰難之,亦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p> 揚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漢朝時期辭賦家、思想家,廬江太守揚季五世孫,名士嚴君平弟子。揚雄在這里直言張儀與蘇秦共同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 《論衡·卷十一·答佞篇》:“問曰:'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將有師學檢也?’曰:人自有知以詐人,及其說人主,須術以動上,猶上人自有勇威人,及其戰(zhàn)斗,須兵法以進眾,術則從橫,師則鬼谷也。傳曰:“蘇秦、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K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張儀不若。蘇秦相趙,并相六國。張儀貧賤往歸,蘇秦座之堂下,食以仆妾之食,數(shù)讓激怒,欲令相秦。儀忿恨,遂西入秦。蘇秦使人厚送。其後覺知,曰:此在其術中,吾不知也,此吾所不及蘇君者?!敝钣行g,權變鋒出,故身尊崇榮顯,為世雄杰。深謀明術,深淺不能并行,明暗不能并知?!?/p> 《論衡·卷十五·明雩篇》:“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蜿寰剖?,請於惠人之前,求出其泣,惠人終不為之隕涕。夫泣不可請而出,雨安可求而得?雍門子悲哭,孟嘗君為之流涕。蘇秦、張儀悲說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蛘邇蔀橛洪T之聲,出蘇、張之說以感天乎!天又耳目高遠,音氣不通。杞梁之妻,又已悲哭,天不雨而城反崩。夫如是,竟當何以致雨?雩祭之家,何用感天?案月出北道,離畢之陰,希有不雨。由此言之,北道,畢星之所在也。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之時,魯未必雩祭也。不祭,沛然自雨;不求,曠然自旸。夫如是,天之旸雨,自有時也。一歲之中,旸雨連屬。當其雨也,誰求之者?當其旸也,誰止之者?”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會稽上虞(今屬浙江),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王充所錄蘇秦和張儀說鬼谷子涕下沾襟之事,常見后世有關著作引錄,但《論衡》之前的典籍未見記載。 裴骃《史記集解》引應劭《風俗通義》云:“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p> 應劭(約153~196年),字仲遠,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南頓鎮(zhèn))人,東漢末年著名學者,司隸校尉應奉之子,官至泰山太守?!讹L俗通義》(漢唐人多引作《風俗通》)為應劭輯錄的民俗著作,原書三十卷、附錄一卷,今僅存十卷。該書考論典禮類《白虎通》,糾正流俗類《論衡》,記錄了大量的神話異聞,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評議,從而成為研究漢以前風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獻。后人盧文弨《群書拾補》中輯有《風俗通逸文》多條,系十一卷補之所逸,中有“女媧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話,皆為首見于記錄者。裴骃引用應劭的觀點在這里明確指出鬼谷子其人確實存在,生活于蘇秦、張儀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今本《風俗通義》相關內(nèi)容亡佚。 揚雄、王充和應劭的著作對照參證,可見他們對鬼谷子作為蘇秦、張儀的老師是信而不疑的。 《史記》作為一部信史,且著述年代離鬼谷子、蘇秦(?—前321年或284年)、張儀(?-公元前309年)所處的年代最近。從信史的角度講,鬼谷子其人當確實存在過。蘇秦、張儀師從鬼谷學習縱橫術的說法在兩漢時期十分盛行,且從西漢到東漢的記載,發(fā)生了從蘇不及張到蘇勝于張的轉(zhuǎn)變。 (二)鬼谷含義及隱士說源流 關于鬼谷二字的含義,漢代及以前傳世典籍均未曾明言,直至三國西晉時代的譙周第一次解釋鬼谷二字的含義。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四川西充縣槐樹鎮(zhèn))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學者、儒學家、史學家。譙周為考訂司馬遷《史記》所載周秦以上史事之誤而作《古史考》,內(nèi)容上主要是對《史記》所記先秦人名、史事中出現(xiàn)的謬誤作了一些必要的糾正與闡釋。譙周在《古史考》中繼承了鬼谷子是蘇秦、張儀之師的說法,但把“鬼谷”解釋為“歸谷”,即歸隱之谷,由此鬼谷子的身份也從縱橫家演變成一位歸隱山谷的逸士。 譙周《古史考》云:“儀、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 譙周對“鬼谷”中“鬼”字的解釋屬于“音解”,鬼(歸)谷之名只是代指歸隱之地,并非實指具體地名。由此而論,先有歸隱山谷之先生,后世尊為鬼谷子或鬼谷先生。 相比譙周稍晚屬三國曹魏西晉時期的皇甫謐(公元215年—282年)在對《鬼谷子》作注時,也對鬼谷二字做地名解釋?;矢χk(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 ,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y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鬼谷子》兩種,一為皇甫謐注,一為樂一(壹)注,各為三卷。根據(jù)現(xiàn)存歷史文獻資料,《隋書》記載皇甫謐注《鬼谷子》三卷是其最早的版本,皇甫謐之言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引用的皇甫謐《鬼谷子注》。 《隋書·志·卷二十九·經(jīng)籍三·子》:“《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于鬼谷?!ぁぁぁぁぁぁ豆砉茸印啡順芬蛔ⅰS叶?,合六卷?!?/p> 《隋書》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歷時35年方成此書,由魏征、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長孫無忌等飽學之士共同編撰,因此《隋書》的編修用時之長、水準之高后世修史界罕見?!端鍟そ?jīng)籍志》是關于隋朝以前經(jīng)籍學術的志書,是繼班固《漢書·藝文志》后的一部重要目錄書,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典籍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稘h書藝文志》曾把圖書分編為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shù)﹑方技六大類(六略),《隋書·經(jīng)籍志》則正式將各類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端鍟そ?jīng)籍志》為中國古代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一直享譽后世,被遵用達一千余年。 清代紀昀編纂的《四庫全書》中所收錄《鬼谷子》,卷首有一篇《鬼谷子序》。 《鬼谷子序》曰:“《隋書·經(jīng)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楚人也,隱于鬼谷。梁有陶弘景注三卷,又有樂一注三卷?!?/p> 《四庫全書》所錄《鬼谷子序》的其余文字與《隋書·經(jīng)籍志》全同,并在文末題注云“監(jiān)修國史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上?!薄端鍟肥瞧鸪跏怯晌赫髦骶?,后因魏征去世尚未修成則又由長孫無忌續(xù)為主編,完成未完成的部分。對比《隋書·志·卷二十九·經(jīng)籍三·子》和《四庫全書·子部·鬼谷子·序》的內(nèi)容,二者具有明顯的沿襲關系。因此可知:其一,唐初長孫無忌等人曾親自見過《鬼谷子》的三種注本,皇甫謐、樂一、陶弘景各一種,其后一段評議文字即是長孫無忌所寫,同時題于《鬼谷子》一書卷首,后人把它作為《鬼谷子序》。根據(jù)《鬼谷子序》中長孫無忌等人對引用皇甫謐等人對《鬼谷子》的注解,鬼谷為鬼谷子隱居處,鬼谷之號或因此而來。 從譙周、皇甫謐的記述可以看出,至少在東漢末年鬼谷已經(jīng)被解釋為地名。譙周在“鬼”字上又強行解釋了一番,強調(diào)了歸隱之意,可能是強調(diào)鬼谷子為隱遁江湖故而不以真實姓名示人,以展示其先賢隱者之風。譙周、皇甫謐解釋“鬼谷”作為地名尚在虛實之間,究竟是實代具體地點還是代指隱居地不得而知。 東晉著名方士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在《游仙詩》、《登百尺樓賦》中,把鬼谷子塑造成許由、伯夷、叔齊一般隱遁高潔之士。郭璞與鬼谷子相差數(shù)百年,其言在青溪見到鬼谷子純屬無稽之談,只是表達對得道成仙的向往之情,但這也進一步加深了鬼谷子的隱士形象。郭璞在《登百尺樓賦》將同為地名的“首陽”(山名,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詩·唐風·采苓》:“采苓采苓, 首陽之巔?!保┡c“鬼谷”相對可以看出,也認同鬼谷作為地名的解釋。 《游仙詩·青溪千余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p> 《登百尺樓賦》:“異傳巖之幽人,神介山之伯子。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p> 青溪在晉代屬荊州轄臨沮縣境,據(jù)六朝時庾仲雍的《荊州記》載,郭璞“嘗作臨沮長(臨沮縣縣令),故《游仙詩》嗟青溪之美”。郭璞雖身處青溪,但“神游物外”得遇鬼谷子,接著又希望趕去“潁陽”,并聯(lián)想到唐堯時代隱士許由洗耳的故事意欲效仿??v觀全詩,郭璞的《游仙詩》詩中雖然出現(xiàn)的青溪、潁陽兩個地名后世多有附會之舉,但郭璞詩中并沒有明說鬼谷地處何方。 前秦方士王嘉(公元?~390年)在其著作《拾遺記》中,繼承了譙周關于“鬼谷”乃“歸谷”的記述,并加以發(fā)揮。 《拾遺記·秦始皇》云:“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迭剪發(fā)而鬻之,以相養(yǎng)?;騻蛄憰?,非圣人之言不讀。遇見《墳》《典》,行途無所題記,以墨書掌及股里,夜還而寫之,析竹為簡。二人每假食于路,剝樹皮編以為書帙,以盛天下良書。嘗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問:'二子何勤苦也?’儀、秦又問之:'子何國人?’答曰:'吾生于歸谷?!嘣乒砉?,鬼者,歸也。又云,歸者,谷名也。乃請其術,教以干世出俗之辯,即探胸內(nèi),得二卷說書,言輔時之事。《古史考》云:'鬼谷子也,鬼、歸,音相近也。’。” 《太平御覽》中引用王嘉《拾遺記》的記載,內(nèi)容更為全面一些,可能依據(jù)當時資料有所補充。 《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一百五·辯下》:“王子年《拾遺錄》曰:“張儀、蘇秦二人遞剪發(fā)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圣人之文,無以題記,則以墨書于掌中及股里。夜還,折竹寫之,二人假食于路,剝樹皮為囊,以盛天下良書。每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問曰:'二子何勤苦若是?’而儀、秦共與言論曰:'子是何人?’答曰:“吾死生歸于山谷,世論謂余歸谷子也?!鼻亍x后游學,復逢歸谷子,乃請其學術,則教以干世俗之辯。乃探胸中韋袟三卷書,言輔時之事,故儀、秦學之以終身也。古史考云:儀、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 綜合兩個版本的《拾遺記》可知,在王嘉的記述中對“鬼谷”的解釋雖然繼承了譙周的“音解”,依舊稱鬼谷乃歸隱之地,但是形式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據(jù)王嘉之說歸谷演變成了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的地名,但究竟是人以地名還是地以人名不得而知。 東晉葛洪在其名作《抱樸子·外篇》中直言鬼谷子乃是一位終身隱士。 《抱樸子·外篇·應嘲》:“老子,無為者也,鬼谷,終隱者也,而著其書,咸論世務。何必身居其位,然后乃言其事乎 ?” 葛洪(283年—363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東晉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對中國的醫(yī)學、化學都曾作出重要貢獻,世稱小仙翁。葛洪一生著作豐富,以《抱樸子內(nèi)篇》20卷影響最大,從宇宙觀、本體論的角度來論證道教的神仙長生思想,總結了戰(zhàn)國以來道教名流各方面的理論,使其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神秘主義的理論體系。《抱樸子外篇》50卷則是對儒家思想的整合,他分析了人間得失,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的評價。葛洪和其《抱樸子》對我國道教的最終形成和后來的興盛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妥I葛洪 “高尚勿用,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節(jié)之書” ,葛洪便抬出老子、鬼谷子隱身無為而著書論世的故事來比況、 辯解。葛洪用老子、鬼谷子以比況自辯,《老子》書在東晉時廣為流傳,鬼谷子其人業(yè)已成為世所公認的隱士,方可說服別人。由此可見,此時鬼谷子的隱士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 南北宋時期著名史學集裴骃在其名作《史記集解》引用徐廣的說法,對“鬼谷”二字進行了更為具體的解釋。裴骃(生卒年不詳,推測可能在公元390年~460年之間),字龍駒,河東聞喜(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與父親裴松之(372年~451年,作《三國志注》)、孫子裴子野(469年~530年),并稱“史學三裴”。裴骃繼承家學,博覽宏識,官至南中郎將參軍,著有《史記集解》,是現(xiàn)存最早的《史記》注本,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 東晉裴骃《史記集解·蘇秦列傳》:“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 徐廣(352年~425年),字野民,東晉東莞郡姑幕縣(今山東省莒縣)人。徐家世代愛好讀書,到徐廣時尤其研究精深,諸子百家、陰陽術數(shù),無不研究,著有《史記音義》、《車服儀注》、《晉紀》及《答禮問》等。裴骃的《史記集解》引用徐廣對“鬼谷”的解釋,第一次明言鬼谷乃是實指鬼谷子隱居處,現(xiàn)實地址在潁川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告成鎮(zhèn)),因隱居于此故以之為號,屬于先有地名后有人名,但是使用推測用語,語氣較弱。 南朝宋袁淑《真隱傳》在《拾遺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鬼谷子塑造成了一位近似神仙的隱士,唐歐陽詢等于公元624年撰《藝文類聚》對此有過專門記述。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隱逸上》:“袁淑《真隱傳》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隱居韜智,居鬼谷山,因以為稱,蘇秦張儀師之,遂立功名。先生遺書責之曰:'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蕩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shù)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蓋所居然也?!?/p> 南朝宋袁淑(408年-453年),字陽源,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朝宋大臣。袁淑少有風雅,為姑夫王弘所賞。博涉多通,頗好屬文,辭采遒麗,縱橫有才辯。起家臨川王(劉義慶)諮議參軍,元嘉二十六年,授吏部侍郎,遷御史中丞、太子左衛(wèi)率。元嘉三十年(453年3月16日),太子劉劭弒殺宋文帝時,言辭痛斥遭到殺害,時年四十六。關于袁淑作《真隱傳》的緣由在《南史》中有專門記述。 《南史·卷三○·何尚之傳》:“(尚之)致仕,于方山著《退居賦》以明所守,而議者咸謂尚之不能固志?!兄热问拢洗?。于是袁淑乃錄古來隱士有跡無名者,為《真隱傳》以嗤焉?!?/p> 由上可見,袁淑《真隱傳》乃是記錄“古來隱士有跡無名者”,鬼谷子的隱士行跡在當時已經(jīng)廣為流傳,但鬼谷子的具體名號并未,解釋鬼谷是鬼谷子現(xiàn)實隱居地,其名為鬼谷山,因其隱居于此故而自號鬼谷先生。袁淑沿襲徐廣之說,且用語更加肯定,陳述語氣言稱鬼谷子這一稱呼就是先有地名后有人名,但是此說頗具神仙附會色彩重,且為晚出,將鬼谷子附會刻畫為古代隱士,以其為精神領袖,鬼谷遂為地名,這對鬼谷子在后世的神話演義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魏晉之后基本沿襲鬼谷子隱居鬼谷因以為號的說法,但從唐代起對“鬼谷”中“鬼”字的解釋發(fā)生了從“音解”到“意解”的演變,這主要是因為唐代以來,對于鬼谷子是否確有其人開始出現(xiàn)諸多質(zhì)疑,不乏否認鬼谷子其人、其書者,認為《鬼谷子》一書是后人偽作。 唐朝對“鬼谷”二字的“意解”源于樂壹的《鬼谷子序》,鬼谷子此人不存在,《鬼谷子》為蘇秦假托。樂壹的解釋同時也拉開了鬼谷子真?zhèn)沃疇幍男蚰?。關于鬼谷子相關真?zhèn)慰甲C辨析我們后面章節(jié)介紹,這里繼續(xù)探討“鬼谷”二字釋義。 唐李善注《文選·卷二十一·郭景純游仙詩》:“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豆砉茸有颉吩唬?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先生,言其自遠也。然鬼谷之名,隱者通號也?!?/p>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蘇秦列傳》:“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樂壹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p> 唐馬總撰《意林·卷二·鬼谷子五卷》:“鬼谷子五卷,樂氏注,名壹??偘矗浩鋾浦軙r有豪士隱者,居鬼谷,自號鬼谷先生,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此蘇秦作書記之也。鬼之言遠,猶司馬相如假無是公云爾?!?/p> 李善(630年—689年),鄂州江夏(今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人,唐高宗時期著名學者,《文選》學的奠基人。 司馬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出身河內(nèi)司馬氏。唐代史學家,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主管編纂、撰述和起草詔令等。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 馬總(?-823年),字會元(《道藏》本作“元會”)。扶風(今屬陜西)人,唐朝中期大臣、學者,著有《意林》傳世。 綜合李善(630年—689年)、司馬貞(679年~732年)、馬總(?-823年)三人記載可知,其觀點均引自于樂壹的《鬼谷子注》,樂壹觀點認為《鬼谷子》一書本蘇秦所作,并推斷鬼谷子不過是蘇秦為神化自己的著作而虛構的一個人物。從這里可以看出,樂壹對“鬼谷”中“鬼”字的解釋就是屬于“意解”,所謂“其自遠也”、“鬼之言遠”,認為鬼谷這個名字是隱士的一個通常稱號,只不過是蘇秦假托“鬼谷”之名以彰其道,鬼谷子就像馬相如《子虛賦》中的無是公一樣是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 唐杜佑著《通典》指出鬼谷先生當初的隱居地就是在告成。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古荊河州》:“告成,漢陽城縣。有箕山、潁水、測影臺。漢輪氏縣故城在西南。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在今縣北。武太后封中岳,故改曰告成焉?!?/p>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詩人杜牧的祖父。杜佑耗時三十六年于公元801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創(chuàng)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chuàng)中國史學史的先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從杜佑《通典》記述中可以看出,有唐一朝,關于鬼谷子其人既有質(zhì)疑,亦有支持者,杜佑著《通典》對東晉徐廣所說的陽城進一步解釋,即當時的告成縣(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zhèn))。 南宋著名目錄學家、藏書家晁公武(1105年—1180年)在其著作《郡齋讀書志》中,言稱鬼谷子鬼谷先生撰,戰(zhàn)國時隱居潁川陽城的鬼谷,因以為號。 《郡齋讀書志》卷十一:“《鬼谷子》三卷,右鬼谷先生撰。按《史記》,戰(zhàn)國時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因以自號。長于養(yǎng)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敘謂此書即授二子者,言捭闔之術,凡十三章。《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梁陶弘景注?!?/p> 晁公武(1105年—1180年),南宋著名目錄學家、藏書家。字子止,人稱“昭德先生”。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晁沖之之子。晁公武言說鬼谷為潁川陽城鬼谷之地,因其隱居于此,故而自號鬼谷先生,這基本繼承了徐廣之說。 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在其著作《漢藝文志考證》中,引用劉涇之語進一步對“鬼”字進行“意解” 南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卷七·縱橫》道:“劉氏涇曰:'老之翕張,儒之闔辟,其與鬼谷往來如環(huán)。鬼,幽而顯者也;谷,扣而應者也,藏幽露顯,一扣一應,信如其名哉?!?/p> 王應麟(公元1223年~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人。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jīng)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南宋滅亡以后,他隱居鄉(xiāng)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jīng)》《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通鑒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由王應麟考證所引可見,鬼谷二字乃是與《鬼谷子》一書內(nèi)容相扣,附會而來。 宋代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引《鬼谷子》,言稱鬼谷子因隱居于鬼谷,故而自號鬼谷先生。 宋代李昉等編《太平御覽·禮儀部·卷九》引《鬼谷子》曰:“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笄亍x齋戒而往。”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由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該書始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李昉等人在《太平御覽》中的記述很可能直接來源于《隋書·經(jīng)籍志》,和唐李善注《文選注》,沿襲鬼谷為地名之說,因隱居于此故以之為號。 綜上可知,鬼谷二字為地名之說源起于魏晉時期,并因此在漢代記載的縱橫家身份上附加隱士身份,魏晉時期社會長期戰(zhàn)亂,政治變幻波詭云譎,在名士為避開政治旋禍而倡導的避世清談時風中, 特意將本就地位崇高且身份未知的鬼谷子,至此鬼谷子隱士身份也就順理成章了。作為縱橫家張儀和蘇秦的老師,鬼谷子身處“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戰(zhàn)國時代,諸侯競雄爭霸,狼煙烽火遍地的歲月,鬼谷子身處亂世,行跡無可稽考,且能夠教授出蘇秦與張儀如此聲名顯赫的優(yōu)秀出世弟子,絕非尋常避亂遁世之人,所以說鬼谷子的隱逸高士身份也不過是后人附會之作。 此外關于鬼谷子的來歷還有一個神奇的有民間傳說。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家姓趙的和一家姓周的,他們是鄰居,趙家經(jīng)商,周家務農(nóng),兩家相交甚厚,關系密切。后來,趙家經(jīng)商破產(chǎn)了,周家便慷慨接濟,趙家為表真誠的謝意,許諾將女兒許配給了周家。過了不久,周家父母相繼去世,家境敗落,作為商人的趙家,悔婚毀約。周家公子念青梅竹馬之情,氣惱加相思,竟病亡入黃泉。趙家女是知情達理的賢惠女子,聞其噩耗,趕到周家公子墳前,悲號不止,因哀痛過度,竟哭昏過去,恍惚中,好像有周家公子要求她把墳前的一株稻谷帶回家去。趙家女蘇醒后,見身邊確有稻谷一株,她真的帶回去,淘米吃了,以后趙家女懷孕,生下一個男孩,健康成長,成了一個聰明的男子漢,這就是鬼谷子。因鬼生谷,因谷生子,趙家女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鬼谷子。這是很有深意的關于鬼谷子出生的傳說,表達了真情而知理的女子的殷切希望。 關于鬼谷子的“鬼谷”二字的釋義經(jīng)歷了“音解”(鬼者歸也)到“實指”(潁川陽城)再到“意解”(鬼之言遠)的傳承過程,其中不斷夾雜附會神仙色彩,虛虛實實,難以為憑。至于民間傳說演繹出各種民間神話傳說屬好事者刻意為之,更是不足為信。 (三)鬼谷子神化淵源 自漢末魏晉時期起,鬼谷子的形象逐漸開始神化。 三國西晉譙周(201年-270年)在《古史考》中把“鬼谷”解釋為“歸谷”,即歸隱之谷,由此鬼谷子從縱橫家演變成一位歸隱山谷的逸士,也為鬼谷子的神化之路拉開了序幕。 譙周《古史考》云:“儀、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p> 東晉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在《游仙詩》敘述自己得遇鬼谷子之事,從戰(zhàn)國到東晉數(shù)百年已經(jīng)超越了人類生存的極限,這也正式開啟了鬼谷子的神化之路。 《游仙詩·青溪千余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 此后前秦王嘉(公元?~390年)在其著作《拾遺記》中,繼承了譙周、郭璞關于鬼谷子隱士的記述,并加以發(fā)揮給鬼谷子身上被添加了仙逸神怪氣息,著重宣揚神仙方術。 《拾遺記·秦始皇》云:“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迭剪發(fā)而鬻之,以相養(yǎng)?!ぁぁぁぁぁL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問:'二子何勤苦也?’儀、秦又問之:'子何國人?’答曰:'吾生于歸谷?!嘣乒砉龋碚?,歸也。又云,歸者,谷名也。乃請其術,教以干世出俗之辯,即探胸內(nèi),得二卷說書,言輔時之事?!豆攀房肌吩疲?鬼谷子也,鬼、歸,音相近也?!??!?/p> 王嘉《拾遺記》的敘述雖加演繹,但因襲脈絡清晰,并可見當時關于鬼谷子傳說流傳之廣。鬼谷子在郭璞、王嘉的筆下的形象已近似于絕人避世的仙道之士。 南朝宋袁淑(408年-453年)《真隱傳》在《拾遺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鬼谷子塑造成了一位近似神仙的隱士。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隱逸上》:“袁淑《真隱傳》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隱居韜智,居鬼谷山,因以為稱,蘇秦張儀師之,遂立功名。先生遺書責之曰:'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蕩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shù)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蓋所居然也?!?/p> 六朝(222年–589年)方士所著的《海內(nèi)十洲記》,演繹出秦始皇向北郭鬼谷咨詢東海祖洲,后派遣徐福出海尋找仙草之事,這為鬼谷子的身份又增加了一層神秘面紗。 《海內(nèi)十洲記》:“祖洲近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萬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聞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yǎng)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發(fā)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十洲記》又名《海內(nèi)十洲記》或《十洲三島記》,原題“東方朔集”,據(jù)考應為漢末魏晉間神仙方士假托之作。秦始皇派徐福入東海求仙物以圖長生之事,秦漢史學術界已定論確有其事,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已有客觀敘述。按司馬遷之說,秦始皇是受徐福和盧生等燕齊方士蠱惑,才有如此異常舉措的,盧生等人出逃,徐福等人一去不返,秦始皇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盛怒之下坑殺方士。實際上,秦始皇從李斯之言,“別黑白而定一尊,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為統(tǒng)一全國思想而“焚書坑儒”,在所緝捕坑殺的文化人之中,方士是占最大比重。他對方士的惱恨,對陰陽家的排摒,遠遠甚于儒家,因為方士或陰陽家是以談天說地、比神化仙為能事,最易“惑亂黔首”而影響其政治思想統(tǒng)治的。至于派人去求仙物是否受了鬼谷子的鼓動,則無可稽考?!妒抻洝反颂幱浭?,顯然是為宣傳道教神仙方術之用,附會鬼谷子乃得道之人,并借其之口說出,以增加神秘性與可信度,這也反映了鬼谷子的身份已經(jīng)從隱逸高士變成了得道成仙的方士。 南朝梁元帝蕭繹在《金樓子·志怪》中記述了鬼谷子指點秦始皇入海求仙之事,與《十洲記》記述十分相似,很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創(chuàng)作來源。 《金樓子·志怪》:“神洲之上有不死草,似菰苗,人已死,此草覆之即活。秦始皇時,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鳥如烏狀,銜此草墜地,以之覆死人,即起坐。始皇遣問北郭鬼谷先生,云:'東海稟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厥蓟事劰砉认壬裕蚯残旄H牒G蠼鸩擞袷?,并一寸葚。秦王遣徐福求桑椹于碧海之中,海中止有扶桑樹,長數(shù)千丈,樹兩根同生,更相依倚,是名扶桑,仙人食其椹,而體作金光,飛騰元宮也?!?/p> 梁元帝蕭繹(508年―555年),字世誠,小名七符,號金樓子,籍貫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生于丹陽郡建康縣(今江蘇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元帝蕭繹在《金樓子·志怪》中記述的關于鬼谷子的故事基本承襲于《十洲記》,除個別文字略有出入外,其事跡則基本相同,秦始皇與鬼谷子見面,遂派遣徐?!叭撕!?。從蘇秦、張儀時期到秦統(tǒng)一中國又有一百余年,那么鬼谷子至少活了三百歲。鬼谷子作為正常人類不可能享有如此高齡,說他活到秦朝也不過是把鬼谷子神仙化之后的夸飾之詞。 鬼谷子逐步由縱橫家走向神壇自有其社會層面的原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國家長期戰(zhàn)亂,動蕩不安的社會成為宗教蓬勃發(fā)展的沃土。道教和佛教在此時期是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兩家著書立學,闡述自己的觀點。道教和佛教二者在不斷地發(fā)展中時起紛爭,而又通過多種渠道相互滲透融合,但就其本質(zhì)而言均是為爭取信眾為目的。佛教雖源于印度,但自其傳入中國后便開始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佛教主張普渡眾生,但宣揚不信教者將墜入阿鼻地獄。反對偶像崇拜,但將佛教典籍中人物神化,有了佛、菩薩、羅漢、金剛等龐大而復雜的神佛體系。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般若學,并且出現(xiàn)了六家七宗的不同派別。這標志著有著我國特色的佛教逐漸誕生。魏晉南北朝時候佛家著書立學,闡述自己的觀點,漢地已有大藏經(jīng)5000部,汗牛充棟,義理深奧。 道教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宗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對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思想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道教創(chuàng)立于東漢順帝時,也就是公元2世紀,以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為始祖,尊其為“太上老君”。道教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巫術和神仙方術,又將《老子》、《莊子》加以附會引申,形成以長生成仙為根本宗旨的道教教義,隨著相應的宗教組織和活動的出現(xiàn),道教正式誕生。相對佛教而言,漢魏兩晉是道教的初創(chuàng)時期,道教創(chuàng)立后,當時道家經(jīng)典只有《老子》、《莊子》、《列子》、《易經(jīng)》、《周易參同契》等少數(shù)著作,在佛道之爭中一般僧人可以對道藏可以侃侃而談,而道家對于佛經(jīng)茫然無措,無以發(fā)難,落于下乘;魏晉初期道教神仙譜系也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多只將老子、莊子二人可作為偶像崇拜,在佛道之爭自然也落于下風。 道教諸神最早緣起于傳為東漢末年于吉(?-公元200年)所作道教典籍《太平經(jīng)》,《太平經(jīng)》約成書于安、順之際,既確定神仙、真人為崇拜對象,將它們分為六等。 《太平經(jīng)》云:“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p> 這時期活動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又造構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則不見造構他神。魏晉時期道教經(jīng)典和神仙比之佛教實乃九牛一毛,構造的神仙譜系也比較粗疏,不利于爭取信眾。因此魏晉道士不但將比較有名氣的道家著作一律列為道教經(jīng)典,將道家人物皆列為道教神仙,還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造神編書運動:一方面編造了《洞神》、《靈寶》、《上請》等大量道經(jīng);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較系統(tǒng)化的道教體系,這一時期涌出許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學者。 道家構造神仙與編制譜系自此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和由紛雜無序到較有系統(tǒng)的演變過程。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構神仙和進行初步整理的時期,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并尊為道教教主,且另造新神,為道教神權張目。 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極具民族特色,道教諸神盡多現(xiàn)世之人所化,雖然講超塵脫俗志趣高潔,但絕不排斥當下的物質(zhì)欲求,得道成仙者既有神話人物、圣人先賢、道教領袖,也有歷史上的帝王將相、販夫走卒。鬼谷子的神化之路開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造神運動,以寇謙之、陶弘景為代表的道教人物受佛教影響,開始構建道教龐大的神仙體系,并將許多歷史上的名人和含有道家思想的人物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來。 造神最多者,是東晉中后期新出現(xiàn)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它們在南北朝時所撰著的經(jīng)書中,另辟蹊徑,造構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靈寶天尊等。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勝枚舉。據(jù)記載,南北朝時所創(chuàng)神仙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宮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極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樣樣俱全。 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雜,又漫無統(tǒng)序,使信眾無所適從,于道教傳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鑒于此,遂作《真靈位業(yè)圖》以梳理闡明道教神仙譜系。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士族出身,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yī)藥學家。陶弘景10歲讀《神仙傳》有養(yǎng)生之志,15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20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30歲左右,拜道士孫游岳為師,受符圖、經(jīng)法、誥訣,遂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真經(jīng)。南齊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楊羲、許謐手書真跡。永明八年東行,拜謁各地居士和法師。永明十年(492),辭去朝廷食祿,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傳上清大洞經(jīng)箓,開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禮聘,堅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詢,平時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認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繼陸修靜之后,進一步整理道教經(jīng)書,頗有貢獻。撰成《真靈位業(yè)圖》是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道教神譜,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諸多仙真在內(nèi)的等級森嚴的神仙世界,記錄大約3000名神仙,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每個等級設一中位、左位、右位,一個神仙主持。陶弘景將鬼谷子列為神道真仙的第四等左第十三位,鬼谷子自此被正式神化,位列仙班。隨著道教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鬼谷子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在道教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中,鬼谷子其人被奉為道教神仙,其書被奉為道教經(jīng)典,這與其生平的神秘性以及蘊含的道家思想關系密切,分析其原因有三: 其一,鬼谷子雖生平不詳,但善縱橫之術,又有蘇秦、張儀這樣名重當時的學生,其智慧超群不言而喻,生平不詳更加重其人的神秘性,自然被道教徒順勢吸納拉入道教神仙譜系中。 其二,《鬼谷子》一書雖然是縱橫家的著作,但其廣泛吸收道家學說,蘊含著豐富的道家思想,明代王世貞指出《鬼谷子》所說的“捭闔張翕之機”大概就是出自于老氏(即老子)。 《鬼谷子·捭闔》:“奧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七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yǎng)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p> 南宋高似孫《子略·卷三·鬼谷子》:“夫一闢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p>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二·讀鬼谷子》:“劉向、班固不載《鬼谷子》,《隋志》始有之,以故讀者疑其偽撰,然其命篇甚奇,詞亦偉至,所以捭闔張翕之機,大要出于老氏。老氏之以退為進,以與為取,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足求足,不大求大,雖天下后世之言術者,莫外焉深于鬼谷者也。鬼谷老氏之所甚諱也,儀、秦又老氏之所甚諱也,雖然不得,而終諱以辭其咎。夫老氏之于禮,猶惜其為亂首而充其說詐,而為儀秦慘,而為申韓誕,而為市大悖,而為梁角,于乎可勝亂哉。” 其三,《鬼谷子》一書之內(nèi)容亦有一定神秘色彩。 《鬼谷子·反應篇》:“古之善反聽者,乃變神鬼以得其情?!ぁぁぁぁぁつ娖溟T,是謂天神?!?/p> 《鬼谷子·內(nèi)揵》:“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p> 《鬼谷子·摩篇》:“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p> 其三,鬼谷子的,《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七術》養(yǎng)性持身的學說理論蘊含了豐富的道家養(yǎng)生思想。一,養(yǎng)生之首在養(yǎng)德,并且依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身體康??;二,闡明了調(diào)神養(yǎng)心的方法有虛靜安己和無為安靜兩種;三,介紹了書中仿生養(yǎng)生的思想,與魏晉時期道教追求長生不老的修仙學說相類。 是故,鬼谷子自此走向神壇,《鬼谷子》一書因其道教思想和神秘色彩所以被道教奉為典籍,鬼谷子的形象也完全從魏晉初年的隱士、方士、道士變成了道教的神仙。 中國古代歷來就有托古自重的風氣,像鬼谷子這樣被神化的人物,自然少不了有人借用他的名號來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魏晉南北朝時期《洞仙傳》指出,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代“乘龍駕云,白日升天”茅濛的師父,曾向其傳授“長生之術、神丹之方”。鬼谷先生不僅是道教神仙,亦多了丹藥方術這一絕學本領,并附會秦始皇改臘月為嘉平之事,以佐證鬼谷子仙術,由此可見鬼谷子在當世人心目中已經(jīng)是一位聲名顯赫、學道有成的神仙了。 《洞仙傳》:“茅濛,字初成,咸陽南關人也,即東卿司命君盈之高祖也。濛性慈憫,好行陰德,廉靜博學。逆睹周室將衰,不求進于諸侯。常嘆人生若電流,出處宜及其時,于是師北郭鬼谷先生,受長生之術、神丹之方。后入華山,靜齋絕塵,修道合藥,乘龍駕云,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厥蓟事勚?因改臘為嘉平?!?/p> 后世許多為札記、隨感、評論等關于鬼谷子生平記載,多以《史記》、《拾遺記》、《十洲記》為藍本和依據(jù)加以發(fā)揮,鬼谷子行跡無出其右者。迄至明清小說流行,鬼谷子在小說家的書中常以仙人身份降世顯靈,民間也派生出種種關于鬼谷子的傳說、附會。 鬼谷子雖然在魏晉中期就已經(jīng)由方士演變?yōu)樯裣?,但后市記述依舊殘存有神仙方術的痕跡。 明陳繼儒《香案牘》記列仙72人,第四位為鬼谷。 明陳繼儒《香案牘》:“鬼谷,秦時疫死者,有鳥如烏狀,銜草覆其面,遂活。有司上聞始皇,遣使赍草以問先生,云:'此瓊田中養(yǎng)神芝。其葉似菰,而不叢生,一葉植可起一人?!?/p> 明陳繼儒(公元1558年-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朝文學家、畫家。陳繼儒撰《香案牘》主要記述神仙故事,自軒轅以下凡七十二人。陳繼儒的記述顯然源于《拾遺記》,尚遺存鬼谷子由方士得道成仙的痕跡。 綜上所述,鬼谷子“神仙說”源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之爭, 是道教徒們在制定神仙譜系時,因為鬼谷先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及其生平的神秘性,進而將其塑造為道教神仙,經(jīng)歷了縱橫家、隱士、方士(道士)、神仙的演變過程,后世層層加碼,使之愈加神秘。 |
|
|
來自: A松毛嶺634高地 > 《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