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城在山上,山在河上。” 說實話,沿黃公路一直走,有很多古城,但收有些名不副實,有名的吳堡古城石頭城,里面幾乎沒有常住居民,只是一個旅游點;府谷古城城內(nèi)村,雖然有人住,現(xiàn)在只是一個村,“城”早就搬離了這里。
只有佳縣城,現(xiàn)在依舊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還是鮮活的一座城!
佳縣古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有930余年的歷史,這里還保留著我國目前唯一的宋代城墻。
我是在晚上進入佳縣城的,過了白云山不久,眼前就出現(xiàn)一個有燈火點綴的山頭,太壯觀了,我不由得停車駐足,可惜照片照不出來。 佳縣城東臨黃河,三面凌空絕壁,地勢險要,石墻石街石窯洞,全國留存不多的典型山城。
車子沿著拐來拐去的路盤旋向上,一直到了上面的平處,這是一個燈火輝煌的中心廣場,住宿飲食的集中地。走過一段城墻,過了“旱橋”我們到了住宿地方,和當?shù)厝肆私猓郧皼]有旱橋,這邊的人要下到溝里再上來才能到城里,架了橋之后,過來就幾分鐘。
佳縣的縣城在山頂上,上下只有一條路。 早上一大早我出來過了旱橋,這才欣賞到佳縣城的險峻。
佳縣原名葭州,最初命名為“葭蘆寨”,1964年因“葭”字生僻,經(jīng)國務院批準,葭縣改為佳縣。 葭州城扼據(jù)晉陜水路通道,元豐五年(1082年),北宋王朝在黃河與佳蘆河交匯處的石山上“磊石而上,山作根基”筑城,防范西夏王朝強渡黃河,千年以前就有“鐵葭州”的美稱。
沿著城邊行走,一邊是黃河,一邊也是黃河,路邊接著就出現(xiàn)了石砌的城墻,有老磚也有新磚。 通往香爐寺必經(jīng)的佳縣古城門,是目前佳縣僅存的一座完整的城門。城門立在百米崖壁之上,正對奔騰的黃河,依稀可見當年“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
上次我來香燭寺的時候,并沒有修山壁的一條路,沒有拍到香爐寺最佳角度照片,這次佳縣沿著山壁修了一條路,一直通到一個“飛來石”。 從這條路上,是拍攝“香爐晚照”最佳的位置,可惜我一大早,只能拍攝“香爐朝霞”了。
那個“飛來石”也是古葭州八景之一,名曰“飛來踏雪”,看上面的風蝕圖形,確實有些意思。 這條路看葭州城的氣勢角度尤其不錯,腳下凌空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滾滾,上面確是絕壁的葭州城,有人說絕壁上除了幾窩鷹兒在山腰筑巢,連山鼠也難以立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9年6月占據(jù)河東克虎寨的日軍強渡黃河未果,在山頂上架起大炮,派出飛機對葭縣縣城進行轟炸。 炮彈打在城墻上,最多能炸出個淺坑,日軍始終沒能踏過黃河一步。
千年石頭城,真天下奇城也!
從香爐寺的這條老街上,很多小路過去就是高高下下的房屋,房子都依山而建,這邊上是樓下,那邊上卻是樓上,石條鋪設(shè)的老街隨著山勢爬高伏低。 民居商店甚至政府機關(guān),也多藏身在石板小巷的石頭窯洞里,我們在縣城亂走,高樓不多,窯洞不少。
以前說過,沒有在一座城住過,是不能對這個城市有深入的認識的,比如佳縣。 我以前來過佳縣,匆匆一瞥,這次有多一些的時間閑逛,對這個城市有個更多的感慨。
白云山就在佳縣縣城旁邊,縣城里的著名景點有香爐寺,這可是中國最險6大寺廟之一,它東臨黃河,三面凌空,寺前有直徑五米、高約二十米的巨大石柱矗立,形似高足香爐,頂端建有觀音小閣,故取名香爐寺。
1947年10月17日,毛澤東同志懷著沙家店戰(zhàn)役剛剛?cè)〉脛倮南矏傂那?,登上香爐寺,久立天橋,吟出了著名的詩篇: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老城南面還有云巖寺,內(nèi)有始鑿于唐的石窟,有八個窟室,也值得一看。
站在佳縣老城,眼望黃河,想想《東方紅》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就是佳縣張家莊村農(nóng)民歌手李有源吼出的,確實有意思。 佳縣石頭城,是一座活著的城,有煙火氣的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