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單斜晶系的多水高嶺土。產(chǎn)于福建、山東、河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揀去雜石,研粉末水飛或火煅水飛用。 【處方用名】 赤石脂。 【性味歸經(jīng)】 酸、澀、甘,溫。歸大腸、胃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質(zhì)重下行,酸澀收斂,善走下焦。內(nèi)服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之功,外用有生肌斂瘡之效。 1、澀腸止瀉:用于脾虛久瀉久痢等證。常配禹余糧同用,治瀉痢日久,滑瀉不禁。若虛寒下痢,便膿血不止者,配干姜、梗米同用。 2、收斂止血:用于崩漏、帶下、便血等證。可配側(cè)柏葉、烏賊骨煅為末服,治婦人漏下,數(shù)年不瘥(chài)。治赤白帶下,配白芍、干姜同用。 3、生肌斂瘡:用于瘡瘍久不收口及濕疹、濕瘡等證,可配象皮、龍骨、血竭等外用。 【用量用法】 10~20克,煎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用。不宜與官桂同用(十九畏)。 【參考資料】 《神農(nóng)嘗百草》:“主黃疸、瀉痢。腸癖膿血,陰蝕,下血赤白?!?/p> 《本經(jīng)逢原》:“赤石脂止血固下?!?/p> 《本草備要》:“甘而溫,故益氣生肌而調(diào)中,酸而澀,故收濕止血而固下,療腸癖瀉痢,崩帶遺精,癰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 藥物成分:含硅酸鋁及鐵、錳、鎂、鈣的氧化物。 藥理:有吸附作用,內(nèi)服能吸附消化道內(nèi)的有毒物質(zhì),對腸粘膜有保護作用,對胃腸道出血有止血作用。動物實驗,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內(nèi)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xué)》教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