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圣節(jié)前夜的謀殺案》對于阿婆的偵探小說向來無力抵抗,無論事實如何變遷,她在小說中注重細節(jié)的縝密鋪陳、人性的灰暗弱點的對決、人物對話推理的精彩演繹,都一如既往的令人愛不釋手。
《萬圣節(jié)前夜的謀殺案》的結局,出人意料又合理合情,兇手的冷血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他甚至把自己的私生女,對他充滿孺慕之情的美麗小女孩米蘭達,也當做獻祭的棋子,這個男人——才華橫溢又英俊異常,但他從來沒愛過別人,他只愛自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只為自己,為此他不惜殺人,殺了一次又一次…… 萬圣節(jié)前夜的派對上,13歲女孩喬伊斯聲稱自己曾目睹過一場謀殺,因為身為家中老二的她,上有聰慧愛學習的姐姐,下有調皮伶俐的弟弟,一無所長的她為了找存在感,慣于說“狼來了”,因而在場的所有人,嘲笑她又在編瞎話,根本無人當真,當然,除了那個真正的兇手……
兇手很快化身為真正的狼,把喬伊斯溺死在了咬蘋果游戲的水桶里,浸出來的水濕透了兇手的衣襟,必須要找一個合理的借口,然后,心生一計后,抱起了樓梯口盛滿了花和水的大花瓶…… 有著一縷精美小胡子的胖偵探——赫爾克里·波洛。受著名偵探小說家奧利弗夫人的邀請,前來偵破此案,兩人之間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默契十足,眾多精彩紛呈的對話,貢獻了書中許多金句和顯眼包,特別喜歡看這兩個人,為了推理演繹,而迸發(fā)出耀眼的思維推理之光。 接受委托的波洛從喬伊斯那句“我看見的時候并不知道那是謀殺,過了好久我才意識到,我見到的的確是一場謀殺”入手,施展他最擅長的偵破手法,和所有在場的人的面對面的對話:在對話中發(fā)現線索,在對話中找到破綻,在對話中和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博弈,在對話中埋下伏筆……
阿婆最擅長用人物對話來展示推理的細節(jié)和線索,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往往蘊含著破案的曙光,當所有的線索都指向最大嫌疑人----晚會的主人德雷克夫人,一位健美的中年婦人。不久前,她成了一場遺囑偽造案最大的受害者,而那場遺囑偽造案,不僅死了幾個人,還失蹤一個最關鍵的女主角,至今生死不知。 案件按下倒敘鍵,看似一團亂麻的線索,經過阿婆的巧妙構思,漸漸形成了離奇橋段的推理框架,濃郁英倫風情的語言特色,讓讀者在破案的余位里體味著,阿婆那個年代特有的人情世故和社區(qū)風景圖。 在尋常的偵探小說里,最明顯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是最無辜的,但在這本《圣誕節(jié)前夜的謀殺》卻反其道而行之,你懷疑的就是真的,他(她)就是兇手之一。
旁人眼里的真相,只是他(她)想讓你看到的表象,之所以面對波洛暗藏機鋒的強勢問詢,還具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只是因為這不是他(她)第1次殺人了。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殺手之間,卻因為園藝和金錢,而奇跡般的碰撞在了一起,一個想要實現自己的園藝理想,一個想要實現自己的愛情夢想,他人眼里的不切實際,卻被兩個兇手視為理所當然,自私的人總是覺得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圍繞著他而服務的。 閱讀的過程,是想象推理的過程,細致的糾結著人物的每一句對話背后的實情,想象著用阿婆的眼界和思維,去探究案件背后的真相,很多時候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更有推理成功的喜悅感,喜歡阿婆真的不是無來由的,時隔百年仍然能每次閱讀都還有新意,這也許就是經典所在吧。
秋天的黃昏,微風不燥,桂花飄香,沏一杯暖暖的紅茶,在躺椅上捧讀阿加莎的《圣誕節(jié)前夜的謀殺》,眺望遠處暖色的晚霞,感覺真是人生愜意的一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