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誕生以后,伴隨著動植物的不斷進化,地形地貌也在不斷演化。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1912年率先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古生代石炭紀(3.5億年前)以前,全世界的陸地是一個整體(盤古大陸),海洋環(huán)繞四周。大約1億年前,在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離心力的作用下,大陸破裂成若干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五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在此期間,經(jīng)過了二疊紀滅絕事件,生物進化出現(xiàn)很大的分化。鳥類、哺乳動物取代爬行動物,成為地球的大多數(shù)。 科學家把這個時期(2.5億年-6600萬年前)命名為中生代,包括了三疊紀、侏羅紀、白堊(è)紀。 1、三疊紀(2.5億年前) 為了適應寒冷環(huán)境,爬行動物的鱗片變成了羽狀,進化成毛發(fā),以保持恒溫。 它們的腿向翅膀進化,原始鳥出現(xiàn)了! 它們也不再產(chǎn)卵孵卵,而是將卵保存在體內(nèi),更安全更溫暖。卵生變成胎生,小家伙一出生就生龍活虎。原始哺乳動物出現(xiàn)了! 第一批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最早的烏龜、第一批魚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xiàn)的。 當然,三疊紀也是以一次滅絕事件結(jié)束,海洋生物損失尤其慘重。但每次滅絕,也給了新的物種崛起的機會! 2、侏羅紀(2億年前) 三疊紀的大滅絕,導致動植物非常稀少,但也給幸存下來的原始動物一次難得的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侏羅紀”! 侏羅紀是恐龍的天下,它們足足統(tǒng)治了地球1億5千萬年。鳥類、哺乳動物開始默默地發(fā)展,昆蟲也更加多樣化。 那些被天敵趕到高山等寒冷地區(qū)的爬行動物、小型恐龍,不甘心就此滅亡,努力將身上的鱗伸長成管狀,進化為羽毛,變成恒溫的鳥類,開始親自用體溫孵蛋。 3、白堊紀(1.45億年前) 大陸逐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更加溫暖、干燥??铸埛N類達到極盛。霸王龍統(tǒng)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淺海則被身長超過15米的上龍和滄龍統(tǒng)治著。 最早的蛇類、螞蟻、蝴蝶、草蜢、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xiàn)了。此時似乎還沒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者肉食性的區(qū)分,大家都是以昆蟲、蚯蚓、蝸牛等為食。 白堊紀末(6600萬年前),恐龍突然大量絕滅,有人認為是巨大流星體撞擊地球所致。但鱷魚頑強地存活下來! 4、新生代(6500萬年前) 恐龍的滅絕,標志著中生代的結(jié)束,新生代的開始。新生代也被劃分成兩個紀:第三紀(6500萬-300萬年前)現(xiàn)代生物產(chǎn)生;第四紀(300萬年前至今)人類開始進化。 此時,氣候再次變暖,生物物種極大豐富;大部分今天的物種的祖先們開始出現(xiàn)了。 氣候溫暖,草場茂盛,食草動物有了自己的天堂。偶蹄類、長鼻類動物飛速發(fā)展。馬、大象、熊、犀牛、豬、鹿、羊、長頸鹿、兔、猴子、獅子、老虎、鬣狗紛紛亮相!也有部分哺乳動物(鯨魚、海豚)重返海洋生活。 此時的植物、哺乳動物、鳥、魚等,與它們的祖先面貌迥異,逐步變成今天我們能夠辨識和接受的模樣。 哺乳動物和鳥類取代爬行動物,成為大自然的大多數(shù),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爬行類動物產(chǎn)蛋以后,就一走了之,不再過問子女的成長,各種生存經(jīng)驗全靠小家伙們自己摸索,它們的未來只能聽天由命。而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媽媽們則是從最初就陪伴著孩子們,與孩子們不斷接觸,開始有了教育、傳承,從而有了情感、依賴等精神生活。時至今日,人們?nèi)匀缓茈y喜歡冷漠、難看的蛇呀鱷魚呀這些爬行動物,而對哺乳動物和鳥類更覺親近。 據(jù)統(tǒng)計,從38億年前生命物質(zhì)產(chǎn)生以來,直到6000萬年前現(xiàn)代生物種群基本形成,地球上曾生存過5億~10億種生物,但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絕大部分滅絕了。目前,世界上只有大約40萬種植物,110多萬種動物,10多萬種微生物,和人類一起,共同構(gòu)成地球命運共同體。 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家園,與大自然的幸存者和平相處,才是人類保存自己的正確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
|
|
來自: 新用戶7842qWV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