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海帆 (62)吳家:吳大澂家族--“金石為開”之家 在近代考古學從西方傳入之前,對歷史的了解很多都來自一門學問,這就是“金石學”,金石學始于宋代,興盛于清乾隆年間,在民國之后歸為考古學的一個門類。一般而言,“金”指青銅器,“石”指碑石,廣義來說也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等,“學問”主要是對金石上的文字和符號進行研究,作為經史研究的重要依據(jù)和補充。 ![]() 吳大澂(1835年-1902年) 有研究就有專家,有專家就有大家,不說太遠,僅在晚清著名的金石家就有羅振玉、王國維、王懿榮、潘祖蔭等一眾人,這也包括張之洞次子張仁颋的岳父,出自江蘇吳縣的金石大家吳大澂,張仁颋是吳大澂的四女婿。 ![]() 吳大澂勘跋之墨拓,源自其所藏西周至元代延祐五年(1318)之古物遺珍 吳大澂在金石研究上成果豐碩,專著頗多,他的《愙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度量衡實驗考》等權威著作,是金石學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直至今日仍為金石古文學界的必備參考讀物。 ![]() 吳大澂《古玉圖考》內頁 進行金石研究是一項“富人的游戲”,因為研究者必須藏有或親眼所見那些歷朝歷代的真品和古跡。吳大澂故鄉(xiāng)吳縣,是吳國古都、蘇州母縣,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脈之地利,再從喜好收藏和研究、鑒賞金石的祖父、外祖父那里延續(xù)和傳承,到了吳大澂這一輩,他們家族的藏品已經在國內“收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而吳大澂本人也躋身于金石研究的大家之列。 ![]() 吳大澂藏青黃玉琮(清代) 這樣說,吳大澂給人的印象應該是一位整天對著那些青銅器和碑石、書畫琢磨和在書齋中舞文弄墨的老學究,而事實上,吳大澂卻是一位大半輩子都在戰(zhàn)場上和談判桌上與列強戰(zhàn)斗的儒將,是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 ![]() 位于黑龍江琿春的吳大澂塑像 1880年,45歲的吳大澂與吉林將軍銘安在吉林建立邊防軍(后改為靖邊軍),創(chuàng)立圖門江、松花江水師營,設立了招墾局,修筑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里的大道,增加了驛站,加強中俄邊境的防務力量,抑制了北極熊沙俄對東北的欲望。而在其后的1883和1884年,吳大澂又分別在法國通過越南向中國擴張以及處理朝鮮甲申政變等事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 位于琿春防川的“土字碑” 1885年(光緒十一年),吳大澂與寧古塔副都統(tǒng)容山、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以此據(jù)理力爭,終于與沙俄達成協(xié)議。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等牌和領土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從而捍衛(wèi)了祖國的神圣領土。今天矗立在琿春市區(qū)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澂談判勝利而建立的。 ![]() 龍虎石刻 1887起吳大澂先后任廣東巡撫和河南山東河道總監(jiān),對外與葡萄牙入侵者展開對抗,于內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干的都是國家大事。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任湖南巡撫的吳大澂請纓出戰(zhàn),率新老湘軍20營出山海關與淮軍、楚軍、東北清兵合力會戰(zhàn)日寇于遼寧海城,但終因國力、軍力羸弱和缺乏現(xiàn)代化的軍事制度和手段,擔任幫辦軍務大臣的吳大澂無力回天,湘軍全軍覆沒,清軍兵敗海城,吳大澂因此欲揮劍自裁被左右攔下,后自責并負荊請罪言“余實不能軍,當請嚴議。”朝廷也未能寬恕他,旋即被撤職查辦,并于1898年降旨革職,永不敘用,吳大澂成了“無大臣”。 ![]() 吳大澂畫像 本來“無官一身輕”的吳大澂可以借解甲歸田的機會好好把玩一下他這些年在各地為官時搜集的金石珍品,可當他見到《馬關條約》中有“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于日本作為賠償軍費”的條款,便聯(lián)系自己的“老上級”、密友和親家湖廣總督張之洞,表示愿意挑選自己所藏一部分古董“變現(xiàn)”作為賠款的一部分,這些藏品計3200件,按當時的市價折合1000萬兩,深知大清兵敗之根本原因的張之洞認為吳大澂主動出來當“背鍋俠”實屬無稽之談,沒有理會他,也沒把他“為國分憂”的計劃上報,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結果,在內心郁悶的吳大澂因中風于1902年67歲去世時,他這些價值連城的收藏就被他的孫子吳翼燕繼承了。 ![]() 吳大澂篆書 吳大澂生了一子六女,獨子吳本孝9歲夭折,他的孫子吳翼燕其實是他哥哥吳大根的親孫子,侄子吳本善的兒子,這個孩子未滿周歲時就過繼給吳大澂為孫,按舊習俗,這既延續(xù)了吳大澂家族的香火,又讓他的那些寶貝有了“合法繼承人”,吳翼燕后改名吳湖帆,也成為了聞名全國的畫家、收藏家和鑒賞家。 ![]() 吳湖帆畫像 按說,守著這么多無價之寶,吳湖帆可以妥妥地做一個“富三代”,而實際上,在吳大澂回鄉(xiāng)之后,他在收藏上就已經開始“只出不進”,有些拿出來變賣賑災“做公益”,有些賣了補貼家用,所以,盡管吳湖帆還是繼承了大量的青銅器、碑石和字畫,但并非吳大澂留下來的全部。 在吳大澂藏品中有宋代刻本《梅花喜神譜》,吳湖帆據(jù)此為自己在蘇州的居所取名“梅景書屋”。 ![]() 1946年12月吳湖帆與友人攝于黃山藝苑(右起鄭午昌、張充仁、張大千、吳湖帆、許士騏、汪亞塵、顏文樑) 1924年,吳湖帆又將“梅景書屋”移至上海,在那里他和一幫當時頂級的收藏家龐元濟、張大千、葉恭綽、沈尹默等互相交流、分享、研究、鑒賞,“梅景書屋”也成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江浙一帶最負盛名的“藝術沙龍”,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藝術名人經常出入此地,書屋高朋滿座、流光溢彩,吳湖帆也因此成為滬上畫壇和收藏的一代宗主。 ![]() 梅景書屋師生合影 (左起:沈思明、朱梅邨、俞子才、陸抑非、徐玥、王季遷、趙公紱、徐邦達……中者吳湖帆) 在這個過程中,吳湖帆的藏品“錦上添花”,在祖?zhèn)鞯幕A之上又豐富了不少,其中有許多是他從江湖上回購的吳大澂的心愛之物,而他本人也因其雅腴靈秀、清韻縝麗的畫風和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技法享譽畫壇,成為“沒骨”和“青綠”繪畫的一代宗師。 ![]() 吳湖帆作品《錦繡奇峰》 以其在繪畫和收藏、鑒賞上的“江湖地位”,吳湖帆1949年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畫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過了17年,“梅景書屋”又創(chuàng)下了一項“紀錄”,因 “封資修”物件最多,它成為上海書畫院第一個被橫掃的“余孽”,據(jù)說當時藏品被拉走了17車。所幸吳湖帆沒能親眼看到這“興高采烈”的場景,當時他正在華東醫(yī)院治病,因此多活了一些日子,可等他回到家中,見梅景書屋被洗劫一空,一個月后他便離開了人世,終年74歲。 ![]() 吳湖帆(1894年-1968年) 2023年5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頒布1911年后已故書畫家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吳湖帆名列在“一律不準出境者”的41位書畫家中,死于家族文物被破壞,又永生于自己的作品當文物被保護,吳湖帆在天有靈,不知會作何感想。 ![]() 吳湖帆繪《梅景書屋》 實際上,吳湖帆是吳家及多個收藏世家的“集大成者”,因為在他的藏品中不但有來自祖父吳大澂的,還有來自妻子潘靜淑家族的。 ![]() 吳湖帆與夫人潘靜淑 潘的曾祖潘世恩曾為清朝道光時宰相,伯父潘祖蔭也是和吳大澂齊名的金石大家,另外其外祖父、曾任內閣中書的沈樹鏞喜藏董其昌書畫,這些也都被吳湖帆所繼承,當然,今天要欣賞到吳湖帆的這些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只能去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甚至美國、加拿大的博物館了。 ![]() ![]() 2023年6月中國嘉德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吳湖帆收藏《眾山皆響--畫中九友集冊》以1,91億港元成交 于姻親關系而言,吳大澂的親家全是豪門。他自己的表弟兼大妹夫是曾做過陜甘、山東、江西、廣東學政的清末名臣和收藏大家汪鳴鑾,至今在蘇州王洗馬巷28號還保留著他的故居供人參觀。 ![]() ![]() 汪鳴鑾故居和書法 吳大澂自己有六個女兒,長女的公公是二品封典王子鑒,丈夫名王沅,次女嫁軍機大臣廖壽恒長子,廖壽恒與其兄、官至浙江巡撫的廖壽豐并譽為嘉定“廖氏雙杰”,而廖壽恒的岳父則是杭州橫河許家的許乃恩(見《民國的近親和遠親》之三十四:許家),廖氏后人中有中國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和出演過紅色經典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燈下的哨兵》的老演員廖有梁等多位名人。 ![]() 廖有梁和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中 吳大澂的三女嫁入?yún)墙迮耸蓝骷易?,四女嫁給張之洞次子張仁颋,五女吳本嫻則成了袁世凱的大兒媳婦,她嫁給了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見《民國的近親與遠親》之四十五:袁家),不過因為袁克定當時熱衷于政治且吳本嫻耳朵有疾,兩個人的感情并不好,但即便如此,在袁世凱復辟之后,吳本嫻還是跟著袁克定當了83天的“太子妃”,兩人育有一女袁家第。 ![]() 袁世凱嫡孫女袁家第 吳大澂的幼女吳本靜和吳江本地望族、河南學督費延釐之子費樹蔚結婚,費樹蔚的次子費鞏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民主教授”,而沿著費樹蔚家族這一支,蘇州王守競、錢三強、柳亞子等家族也紛紛走進《民國的近親和遠親》(未完待續(xù))。 (本文根據(jù)相關資料編寫,在此感謝!若信息有誤,歡迎留言指正,照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即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