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絡的功能活動 ,稱為“經氣"。經氣作用包括四個方面 

闡釋病理 由于臟腑之間通過經脈溝通聯(lián)系.所以經絡還可成為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肝經挾胃入肺,肝病則可侵犯肺、胃。至于相為表里的兩經,更因絡屬關系,而使互為表里的臟和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如心火可循經下移于小腸,而小腸有熱亦可上熏于心。經絡也是臟腑與體表組織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通過經絡的傳導,內臟的病變可以反映于體表,表現(xiàn)出某些或特定部位的異常。如足厥陰肝經抵小腹,布脅肋,故肝氣郁結.常見兩脅及小腹脹痛等。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xiàn)的部位,結合經絡的循行走向及所聯(lián)系的臟腑,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如兩脅痛,多是肝膽病變;前額部疼痛,多與陽明經病有關等。此外,在經絡循行的路線上,有些穴位是經氣聚集之處,因此當某些穴位處有明顯的壓痛,或摸到有結節(jié)狀、條索狀的反應物,或出現(xiàn)某些局部皮膚的形態(tài)異常時,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如肺臟有病時可在肺俞穴出現(xiàn)結節(jié)或中府穴有壓痛;腸癰可在闌尾穴有壓痛等。 經絡學說被廣泛地用于臨床各科的治療。如針灸按摩治療,主要是對于某一經或某一臟腑的病變,在其病變的鄰近部位或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通過針灸或按摩,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藥物治療是以經絡為渠道,經過經絡的傳遞輸送,才能使藥物達到病所,發(fā)揮其治療作用。臨床可根據藥物的歸經,選擇相應的藥物。如太陽經頭痛,選用羌活、藁本等,能作為他藥的向導,使藥物更好地發(fā)揮治療作用。 此外,當前被廣泛用于臨床的針刺麻醉、耳針、電針、穴位埋線、穴位結扎等治療方法,也都是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起來的。臨床.上可以用調理經絡的方法預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強壯身體,防病;灸風門可預防感冒;常點按養(yǎng)老穴可美容肌膚和明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