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21日,位于吉林市解放大路上的七中校園里,舉行了隆重的七十五年校慶暨體育節(jié)。但凡校慶活動,總會讓許多人俯仰今昔,感慨萬千,尤其是一些老照片的出現(xiàn),在人們捕捉如風往事中那些甜甜味道時,往往會平添更多的驚喜和興奮。比如一張拍攝于1965年7月的合影照,就讓畢業(yè)于兩個班級的七中校友憶起五十八年前的美好歲月。 直到今天,吉林市第七中學一直是吉林市最著名的初中學校之一。七中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吉林市立兩級中學,當時被簡稱為“市中”。這所學校最初有兩個高中班,4個初中班,還有東大、軍大的預科班,學生300多人,教師30多人。不過這所學校最初的校址,地方史料中記載模糊,《船營區(qū)志》只是籠統(tǒng)地記載位于國泰電影院(今河南街東北電影院遺址)的后邊,校園面積約7200平方米。 而在《吉林市教育志》的資料匯編所附插圖中,“市中”卻被標注在北大街東側(cè)。北大街東側(cè)的標注并非無中生有,那個標注地現(xiàn)在是居民小區(qū),可在歷史上卻長期是學校的校園。早在偽滿時期,那里便是偽滿省立四國高,解放前為吉林省立吉林第二初級中學校。后來則為船營區(qū)一小的分校,1959年時,這所學校的一部分班級與船營二小的班級被劃分到吉林市九中的小學部(一條龍學校,九年制),不久又被劃回,并在原船營一小分校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船營九小。 好在出現(xiàn)記載矛盾的日子非常短暫。1949年,“市中”遷至火車站站前(原吉鐵一中校址),1950年又遷至原為永吉縣政府的現(xiàn)校址,同時學校名稱也改為吉林市立第一中學。1956年暑期后,學校改名為吉林市立第七中學——由此”第七“的番號一直被傳承至今。 1964年秋季,七中迎來新的初一學生。在初一年級的1班,學校安排了講授地理的陸靜遜老師擔任班主任。畢業(yè)于地質(zhì)學院的陸老師身材高挑,長相漂亮,曾參加拍攝過電影《女籃五號》。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幾個月后,陸老師出現(xiàn)工作調(diào)動(調(diào)往電力學院),在外進修的楊國忠老師返校,擔任了1班的班主任。 六十年代初,七中在校長程凱(后調(diào)任吉林二中任校長)的科學管理下,教育教學成績斐然于全市。強將手下自無弱兵,楊國忠老師雖然只是師范學校畢業(yè),但有著很強的事業(yè)心,對班級管理也比較嚴格,加之有當年七中的名師“物理楊”老師的傾力相助,“兩楊”“蔭庇”,1班的成績很快在年級名列前茅。1965年3月份前后,為強化班級的學習生活質(zhì)量,講授俄語的楊國忠老師與同教研室的初三12班班主任李香云(后與其愛人調(diào)至長春工作)倡導,讓兩個班級結(jié)成了友誼班。 友誼班由初三12班團支部和初一1班中隊委牽頭。所謂友誼,主要體現(xiàn)在“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學習”上:但凡學校舉行活動,兩個班級必會協(xié)同“作戰(zhàn)”,就連開運動會,兩個班級也要挨著。特別是在兩個班級開班會、團(隊)會時(一般在每周六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常邀請另一個班級參加,會上討論時,每個與會者也無主、客之分,大可暢所欲言。其中初三12班團支部書記周福忠、班長趙秀珍更是像哥哥姐姐一樣,對初一1班的各項工作給予指導和幫助。 1965年,在初三12班畢業(yè)之際,兩個班級共同拍攝了友誼班紀念照。照片拍攝地位于七中校門口。當年的校門還不是如今解放大路的位置,而是位于校園西北側(cè),臨順城街,緊鄰著人民電影院。照片前數(shù)第三排正中坐著的是李香云老師,她旁邊梳“分頭“的年輕人是楊國忠老師。李香云老師的另一側(cè)分別是德高望重的程校長和校團委書記曹廣祥。前二排右三為初三12班團支部書記周福忠(后在沈陽擔任軍醫(yī))。 很遺憾,這張照片在某紀念冊中被標注為“65屆1班,班主任楊國忠”,這是錯誤的。從合影的角度,這張照片是“65屆12班與64級1班的合影”;從畢業(yè)照的角度,這張照片是“65屆12班畢業(yè)照,班主任李香云”。 在合影照上,兩個班級的學生由于年齡相近(64級1班有重讀學生)而難分彼此,他(她)們的臉上洋溢著平靜的快樂,顯然,他們還不知道接下來的時光,歷史將會為他(她)們的人生添加怎樣的意想不到的跌宕和波折。 隨著65屆12班暑期畢業(yè),友誼班也宣告結(jié)束。照片是兩個班級在一個學期友誼的紀念,也是吉林市第七中學校史中頗具特點的一筆。
本文為優(yōu)雅的胡子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自媒體轉(zhuǎn)載須經(jīng)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網(wǎng)友”那些麻花“、李科良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