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4點多我們到達溫縣,到了之后我們就打聽卜楊門。也許是口音問題,有一個人說,這里的楊門太多,你問的是哪一個楊門?接下來我一查,溫縣地名不但楊門有七個,而且還有“七楊門八肇村,七溝八圪垱”之說。七楊門是:余楊門、閻楊門、董楊門、任楊門、訾楊門、鄭楊門、卜楊門。八肇村是:晁肇、薛肇、李肇、王肇、林肇、高肇、牛林肇。八溝是:段溝、康溝、楊溝、衛(wèi)溝、冉溝、徐溝、陳溝。可八圪垱我只找到了三個:張圪垱、劉圪垱、趙圪垱。估計八圪垱之說有誤。 我告訴他們我要去的楊門叫卜楊門,那里有子夏墓。在當(dāng)?shù)厝说闹更c下,我們終于來到了卜楊門,還沒進村,就看到路邊右側(cè)有許多墓碑,我們估計到了,就把車停下,下去一看,果然是子夏墓。
靠路邊有一個標(biāo)牌,上書“卜林”2字,背后有碑記,記述建筑卜商陵園的事,因字跡已經(jīng)模糊,無法辯認(rèn),只能看到落款為“卜商研究聯(lián)誼會”立于1999年。有墓道通往子夏墓,墓道兩側(cè)立著許多通石碑,墓道上曬著大糞,讓人感覺很是不爽,我們只好從農(nóng)田里走到子夏墓前。墓不是很大,面向西有一通石碑,上書“先賢卜子之墓”,立于1999年。墓旁還有一通石碑,看樣子有些年頭,被砌在一個水泥垛子里,隱約可以看到上面寫著“碑記,周啟卜氏之夏之墓”,立碑年代看不清了。
瀏覽著墓碑上的題刻得知,多為全國各地卜氏宗親會所立,時間多為1999年。上面寫著一些紀(jì)念性的話,如:“書香傳世,文學(xué)立宗”,“篤信圣人”,“德功維楊”,“西河宗主”,“篤志力行”,“百代垂范”。有的是一首詩,如:“圣門博學(xué)成賢尊,西河?xùn)|莒利澤民。商公才德播九州,豐功偉業(yè)炳千秋?!庇秩纾骸凹延崅鱽硐矚庋螅世锛o(jì)念卜公商。名垂青史流芳遠(yuǎn),發(fā)展文化播書香。光耀西河人第一,無慚子夏美名揚。緬懷業(yè)績今輩憾,德澤后裔沾祖光?!?/span> 在北面玉米地里,還立著許多石碑,在一面墻上寫著“卜商故里紀(jì)念園”幾個大字,在這面墻的背后,書寫著《卜商故里簡介》,開頭一段寫道:“河南溫縣,自古對外稱之卜里,縣內(nèi)指林肇鄉(xiāng),鄉(xiāng)內(nèi)指卜楊門村。溫自古因境有溫泉得名,夏為國、商為幾內(nèi)之地,周設(shè)邑,漢置縣。林肇鄉(xiāng)轄十余自然村,曾易名卜賢鄉(xiāng)。卜楊門在子夏之前名不詳,秦漢后稱卜里,宋稱卜楊門。溫縣城內(nèi)古時建有卜子廟、卜子書院、卜里試院。紀(jì)念子夏之風(fēng)尤重?!焙竺媸顷P(guān)于子夏的簡介。另一面墻上寫著“卜壁”2字。還有一通很高的碑,上面寫的是《卜子夏傳》,最上端有一子夏像。這些碑雖然立的時間不長,但大都模糊不清。
卜楊門村的這座子夏墓,早已被夷為平地,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1994年所重修。 子夏是孔子的晚期弟子,小孔子44歲。子夏15歲那年,來到衛(wèi)國都城帝丘,拜正在周游列國的孔子為師,并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氐紧攪?,子夏曾一度出任莒父宰,很快又回到孔子身邊,協(xié)助孔子整理六經(jīng)??鬃尤ナ?,他跟弟子們一起為孔子守墓三年,之后退老西河從事教學(xué)活動,為魏文侯師,一直到去世。 關(guān)于子夏的去世,有不同的記載,一種說法是:子夏晚年帶著孫子去曲阜祭奠孔子,路過曹地時去世,他的孫子便將棺槨運回故里溫邑安葬。關(guān)于溫邑子夏墓,還有一個離奇的傳說,當(dāng)把棺槨運到卜楊門南時,人們坐下來休息,突然狂風(fēng)大作,飛沙走石。風(fēng)停后人們發(fā)現(xiàn),狂風(fēng)卷起一個大土堆,把子夏的棺槨埋住了。人們以為子夏在為自己選好了墓地,所以就把子夏安葬在了這里。即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地方。
康熙二十九年(1690),時任溫縣縣令的張明達,撰有《卜子古冢碑文記》,曰:“及康熙庚午,余以軍功除授溫守。丁祭日,見先圣廟旁,有卜子祠堂一所。從祭諸生為余言:'城西北楊門村,系先賢故里。雖嗣裔零丁,確是先賢正派。村南三里許,有古冢,乃先賢卜子塋域也。’余方悵然,以后嗣式微為憾。歲戊寅,提督學(xué)院張蒙部文準(zhǔn),先賢裔孫卜文杰為奉祀生。余甚喜先賢血食不斬,即著卜文杰樹碑一通,而為序于左,以示余景仰之至意云?!边@通碑文明確了卜楊門村為子夏故里,并為“先賢正派”,同時明確了子夏墓的具體位置:“村南三里許有古冢,乃先賢卜子塋也。”碑文還透露了一個信息,在縣城內(nèi)“先圣廟旁,有卜子祠堂一所”。
1930年,時任溫縣縣長的傅燦閣,亦撰寫有《民國重刊先賢卜夫子墓碑記》一通,曰:“民國歲庚午,余承乏蒞溫?!擞邢荣t卜子夏七十八世孫卜繼祖以現(xiàn)修邑志,送來世系碑文,請為續(xù)載志書。即與送局,編輯未加深考,繼又偕邑紳焦鳳樓來敘先賢誕生處為古賢村,移居卜楊門村,歿葬村東南三里許,有墓在焉,子山午向,周廣四十步,崇高九尺余,迄今二千余年,依然如故,無少缺。若非神靈默護,曷克臻此?惟古無墓碑,前清康熙年間,縣尹張公明達始為作序,勒石建碑。久經(jīng)寒暑,剝食摧殘,石紋崩裂,字跡漫漶,遲恐泯沒無考,急宜重鐫,并添建碑樓,籍資庇護。焦紳憐卜氏家貧乏力,倡議募捐集資襄助,期成斯舉,繼美前賢,請為之記?!伎计浣ū?,歲在康熙庚午,于今二百四十年,又值庚午,抑何奇巧若此耶?或前有定數(shù)耶!又考其冢臺周圍地棄盡,尺寸無余,感慨系之,遂囑相度形勢,于冢周圍放寬地邊若干,以資保護。本擬集資購得,乃郜、崔、王三姓地主均樂愿捐助,棄地相輔,具見善有同好,不甘落后,克日告成,碑冢崇成,永為高山之景仰。”此碑文不但重敘了子夏墓的具體位置,而且又闡述了子夏墓的規(guī)模:“周廣四十步,崇高九尺余。”可見十分的高大,與我們今天所見不可同日而語。更為重要的是,周邊的郜、崔、王三位地主主動讓出地盤,捐給子夏墓,使子夏墓形成了規(guī)模。 解放以后,子夏墓遭到破壞,被夷為平地。改革開放以來,崇儒重教,紀(jì)念子夏的活動又納入日程。作為子夏故里的溫縣,于1995年成立了卜商研究會,聯(lián)絡(luò)全國各地的卜氏后裔,并于1996年在溫縣召開了聯(lián)誼活動,在卜楊門村舉行了“卜子夏故里碑”揭幕儀式。就在這項活動的前一年。時任溫縣縣長的沈明瑩,專門撰寫了《今重刊先賢卜子墓碑記》,曰:“歷代溫邑之宰,為崇先賢,多有豎碑立碣,拓冢祭祀之舉。奈因年久日遠(yuǎn),世代滄桑,風(fēng)雨剝蝕,遺跡泯于荒陌,鄉(xiāng)人為之抱憾。今梓人為緬懷先賢,昭古跡以彰今人,倡建卜子故里聯(lián)誼組織,開展卜學(xué)研究以利當(dāng)今,恢復(fù)古跡以壯觀瞻,實為善舉。余列當(dāng)局,崇賢順民,重建遺跡,義不容辭。特勒石,以示敬仰。”這三通碑,分別記述了子夏墓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不過這三通碑我在子夏墓前均未見到,而是在2013年8月19日《焦作晚報》張保民所寫的題為《卜子夏墓前的三通石碑》一文中見到的。 在山東菏澤也有一座子夏墓。明郭子章《圣門人物志》有云:“(子夏)葬曹州西三十里,有高阜,見存,里名卜堌都。”明欽差分巡兗西、山東提刑案察司僉事冒起宗撰于明崇禎年間的《先賢子夏公祠堂碑記》載:“曹州卜堌都其故里也?!痹谒闹鞒窒?,在子夏墓前建祠:“祠成于崇禎乙亥之暮春,墓在曹州城西北十里之卜堌都。與寧武子墓相望云?!辈穲囟?,后稱卜堌里,在今菏澤市牡丹區(qū)萬福辦事處丁莊附近。子夏墓與祠一直保存完好,可是到了1962年“四清運動”時,子夏祠的內(nèi)部設(shè)施被破壞,墓也被挖。后修從菏澤到鄄城的公路,子夏祠正在公路線上,因此被拆。據(jù)說十里鋪大橋就是子夏祠的位置,其墓在橋東。我在菏澤期間,曾向文物管理處的人詢問過子夏墓,他們那里沒有記載。 在山西省河津市也有一座子夏墓。據(jù)載,子夏西河教授,因其愛子去世,哭瞎了眼睛,羞于見人。終老西河。在河津市辛封村,有子夏墓和祠。三天以后,即8月29日,我的“尊孔之旅”就將到達河津。到時將專門撰寫一篇文章以記其事。 記載有子夏墓的還有河南省獲嘉縣。據(jù)記載,孔子去世后子夏講學(xué)西河,魏文侯奉其為師,請教國政。西河今屬河南獲嘉縣。子夏死后,葬于縣西郊雙陵村西北,稱商陵。清康熙五十年(1716),衛(wèi)輝知府莊挺偉,知縣載承勛立碑于墓前,題曰“先賢卜子夏之墓”。獲嘉縣城并有卜子夏祠,祠內(nèi)塑有子夏像。 記載有子夏墓的還有陜西省合陽縣。合陽有子夏石室遺址,相傳為子夏講學(xué)之所。子夏去世后就葬在合陽徐水南岸的大原頭,稱“卜子墳”或“子夏陵”。當(dāng)?shù)厝税选安纷訅灐币裟钷D(zhuǎn)了,變成了“跛子墳”。清乾隆本《合陽縣全志》和成書于1928年的《合陽新志材料》,對子夏陵均有記載。 關(guān)于子夏墓與祠,以及子夏西河教授等問題,學(xué)術(shù)界爭論很大,至今沒有定論。 快到6點的時候,我們離開卜楊門,上長濟高速,轉(zhuǎn)晉濟高速,翻越隧道相連、深不見底、高聳入云的太行山,到達山西晉城時天已經(jīng)很黑了,找了個名叫苑佳的旅館住處下。 2013年12月24日第一稿 2014年6月3日第二稿 2014年6月20日第三稿 梅慶吉簡介: 著名孔子研究專家,跟著孔子去游學(xué)項目創(chuàng)始人。自2012年以來,曾先后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師范大學(xué)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上下冊),攝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慶吉跟著孔子去旅行展覽專刊》《跟著孔子去游學(xué)·曲阜七日》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