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貝楠 2023年9月18日 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是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最重要且保存完好的城市聚落之一。這個古城遺址也是吸引我到巴基斯坦來的原因之一。 
 摩亨佐-達羅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Sindh)拉爾卡納區(qū)(Larkana)印度河下游的西岸。3月25日,當我們到達這個遺址公園時,正值穆斯林的齋月,整個景點空空蕩蕩的,沒有什么游人。 
 這里對巴基斯坦人來說本來也不是個熱門景點。在齋月期間,中午還要餓著肚子。大熱的天,連口水都不能喝,就更沒有人來這里參觀了。只有一些孩子還跟著我們。孩子們在齋月里是可以照常吃喝的。 
 而我自從看了幾個摩亨佐-達羅的視頻,又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文章,特別提到摩亨佐-達羅和中國三星堆的關系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個古跡。前兩天在哈拉帕(Harappa)古城遺址時,就問過導游,是不是還有一個比哈拉帕還要大的古城遺址。導游說,對,那是摩亨佐-達羅。我們一定要去的。 現(xiàn)在,我們終于來到了這里 -- 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這兩座文明古城,構成了哈拉帕文明的核心。 
 哈拉帕文明最初的發(fā)現(xiàn)是在1921年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qū)(Punjab region)的哈拉帕(Harappa),因而稱為哈拉帕文明。 1922年在巴基斯坦信德地區(qū)(Sindh region)的印度河(Indus River)附近發(fā)現(xiàn)了摩亨佐-達羅。根據(jù)近年考古進展,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個大城之外,哈拉帕文明遺址實際上還有200多個村鎮(zhèn)和五六個大城市,都在印度河流域。 
 因而哈拉帕文明也稱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或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可能是更為準確的表達。 
 摩亨佐-達羅,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城市坐落在印度河河谷中,它建于公元前3000年,建筑材料完全是毛坯磚。 
 整個城址占地約8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大區(qū)。西區(qū)是城堡區(qū),或上城,建在高12米的平臺上。 
 城堡區(qū)的最高處是一座宏偉的佛塔(Buddhist Stupa)。佛塔的頂部早已消失,只剩下圓鼓的下部,仍高出基座約8英尺。佛塔底部全直徑約為33英尺。這個佛塔實際上于公元2世紀建在摩亨佐-達羅的廢墟上。至于什么人,為什么在這里建這座佛塔,我還沒有看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大浴場(Great Bath)是摩亨佐-達羅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它是被一個大建筑群包圍的磚砌大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池內(nèi)襯有防水層。大浴場位于城市公共部門的正中心,可能被用于宗教凈化目的。 
 這個大浴場遠比著名的羅馬浴場早了兩千多年建成。它在當時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跡,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建筑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大浴場東側有一個雙環(huán)井,用于給浴池供水。還有排水設備和系統(tǒng)。這在5千多年前是難以想象的。 
 摩亨佐-達羅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 估計城市人口在4萬以上。它的規(guī)模不但超越了當時多數(shù)城市,還擁有先進的供水系統(tǒng)和復雜的排水系統(tǒng),下水道相互連接,是古代世界此類系統(tǒng)最早的例子之一。 
 從正在修復的工程中,可以看到,這些下水道還很深。 
 東面的居民區(qū)布局整齊,街道成東西、南北走向。一條寬闊的大馬路自北向南縱貫城市。 
 每隔幾米就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街與之成直角相交。 
 此外,還有小巷組成的不規(guī)則的路網(wǎng)與小街相連。 
 住宅房屋的墻壁很厚,表明至少是兩層樓房,大多數(shù)為多間建筑。 
 有的房子很大,包括幾套院落。 
 這塊牌子上標明“浴室”(Bath Rooms)。但這又不是公共浴室。專家認為這是私人家的浴室??梢钥吹?,門外有排水溝,通向大街下的下水道。 
 5千年前,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人已經(jīng)擁有了世界最先進的供水和排污系統(tǒng)之一。在摩亨佐-達羅,有一個水井網(wǎng)絡為每個街區(qū)提供方便的淡水來源。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沐浴平臺,許多家庭還有廁所。 
 照片中那高高的圓形建筑都是水井。這表明,這些房屋至少是二層小樓。住戶可以在二樓從井中取水。據(jù)統(tǒng)計,摩亨佐-達羅有700多口井,幾乎每三間房屋就有一口井。與當時的其他文明相比,例如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這個數(shù)字是聞所未聞的。 
 城中還有一個范圍廣大的排水系統(tǒng)將多余的水帶走。照片的右邊是排水道。左邊中間一塊,是挖掘出的公共廁所。 
 這公共廁所倒是驗證了一個理論,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兒。曾在這里居住過的哈拉帕人也不是當今印度人的祖先。因為現(xiàn)在的印度人還是不知道在大街上建公共廁所。哈哈!開玩笑啦。 
 中午,導游在景區(qū)的博物館為我們安排了午飯,使我們免受齋月饑餓之苦。飯桌上,景區(qū)的導游或?qū)<腋嬖V我們,他經(jīng)常在這片古城廢墟撿到古物。說著,就拿出來一個刻有文字的石塊。我們都知道,這些文字還沒有破解,誰都不知道這是做什么用的。 
 他說他還有一些小物件兒,包括一個佛像的掛件,問我們要不要看。這時候,我有點明白了,他可能是想賣給我們。這可都是國家的寶物啊!不知道他這樣做是不是合法。不過我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也避免了可能是非法的交易。 我們還是買了兩本博物館出版的相冊。他還指著作者的名字告訴我們那就是他。哦,那他至少是個專家了。不管是什么,在導游的指點下,我們還是給了他小費。 午飯后,導游帶我們參觀了景區(qū)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墻上大大的雕塑來自出土的印章上的圖案和文字。 
 門口的墻上,有一幅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地圖。導游在給我們講解。圖上藍綠顏色的地方就是發(fā)現(xiàn)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沒有一處在印度境內(nèi)。 
 博物館里的一幅畫,描繪了當時的摩亨佐-達羅古城。我們看到的那些斷壁殘垣在5千多年前就是這樣一座壯麗的城市。 
 博物館里展出了一些在摩亨佐-達羅挖掘出的文物。還有很多文物存放在卡拉奇(Karachi)的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akistan)和印度新德里(New Delhi)的印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青銅和銅制品,銅制工具。這表明摩亨佐-達羅的居民了解如何利用失蠟技術。摩亨佐-達羅曾被人們稱之為"青銅時代的曼哈頓"。 
 5千年前的珠寶首飾。 
 還有許多泥塑的兒童玩具。 
 小小的泥塑牛車玩具,制作的維妙維肖。 
 摩亨佐-達羅最有名的出土文物之一,就是這個被專家命名為《舞女》(Dancing Girl)的史前青銅雕塑。雕像高10.5厘米,描繪了一位裸體的年輕女子,戴著風格化的裝飾品,以自信、自然的姿勢站立。這個小雕像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現(xiàn)藏于新德里國家博物館。這里的只是一件復制品。 
 這里出土的最為珍貴的一件文物被稱為《祭司王》(Priest-King)。這是一個用滑石雕刻而成的小型男性雕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1900年左右。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最著名的石雕。專家評論說,“雕塑家將自然主義細節(jié)與風格化的形式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看起來比實際大得多的強大圖像”,除了帕斯帕蒂印章之外,“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象征印度河文明了”。 
 這個雕像的原件在卡拉奇的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收藏,只展示復制品。國家博物館館長解釋說:“這是一個國家象征。我們不能拿它冒險?!?在摩亨佐-達羅博物館展示的也是一件復制品。 其實,在巴基斯坦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個雕像。它真成了巴基斯坦的象征了。 聽說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政府要求印度政府歸還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 –- 現(xiàn)在這塊地盤歸我們了,從這里出土的寶貝也應當歸我們?。?/p> 
 但是印度政府不同意 -- 把印度河流域劃給你們,我們就夠吃虧了,這些文物不能給你們! 
 最終,兩國達成了協(xié)議。印度河流域出土的上萬件文物,兩國一分為二。兩件最為珍貴的文物,印度選擇了青銅雕塑《舞女》,巴基斯坦得到了《祭司王》石雕。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就是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盡管專家學者們各持己見,提出了很多其消失的原因,譬如大屠殺,洪水,疾病,大火,大爆炸,等等。但沒有一個有確鑿的證據(jù),都僅僅是推斷和猜想。至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失仍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由于缺乏考古證據(jù),這個謎團被演繹成許多傳奇。有人說哈拉帕人就是華夏人,哈拉帕古城和摩亨佐-達羅古城時代就是在中國沒有發(fā)現(xiàn)遺址的夏朝。哈拉帕人沒有消失,他們沿著“蜀身(yuān )毒道”,也就是詩仙李白沒有走過、卻以一首《蜀道難》而流傳千古的“蜀道”,進入四川,成為三星堆文化的起源。 很震驚吧?很糊涂吧? 但是有人研究了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特點,確實證明了那些文字和三星堆發(fā)現(xiàn)的文物上的符號有相同之處。而恰巧在三星堆文明興起前,哈拉帕文明剛好湮滅! 俺對歷史一竅不通,只是覺得如果哈拉帕文明真的和三星堆有關,還真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說,華夏的歷史是起源于哈拉帕。不過,這也不是俺一個白丁老百姓能研究的課題,還是期待這個謎團早日解開吧! 但是,在寫游記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老太還是學到了一些知識。 我們這一代人在課堂上都學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合稱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是一回事兒嗎? 老太本來就不懂歷史,網(wǎng)上各種文章又眾說紛紜,各持己見,俺是越看越糊涂。只好將各種觀點都按俺的理解加以表述。究竟哪種說法更科學,更靠譜,還是您自己判斷吧。 第一,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就是哈拉帕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兒。 印度河流域文明大約存在于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之間。它的核心地區(qū)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這個文明以其高度規(guī)劃的城市、復雜的排水系統(tǒng)、精湛的磚瓦建筑、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記文字等特點而聞名。 古印度文明是指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的文明和文化演變,從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印度的歷史時期。古印度文明包括了印度次大陸上的多個王國和文化,其中包括印度教、佛教、錫克教等宗教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吠陀文獻、古典梵文文學、數(shù)學、哲學等領域的貢獻。 盡管這兩個文明存在時間上有交疊,但它們在歷史、文化、社會結構和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第二, 四大文明包括: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而不是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這些文明被認為在早期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具有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 古印度文明不是指現(xiàn)代印度古時候的文明。古印度文明是指印度次大陸文明,比當今印度范圍要大得多。 這些說法不僅印度人不高興,連俺都很泄氣。奔著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而去,卻得知此印度非彼印度。好在英明決定,繼續(xù)探索巴基斯坦,才有幸看到了真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 不管怎么說,摩亨佐-達羅因其歷史和文化意義在1980年被指定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這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世界遺產(chǎn)之一,也是巴基斯坦的驕傲。希望巴基斯坦政府能將這個寶貴的遺產(chǎn)保護好,更希望專家學者們能盡早解開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之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