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哥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印象很深刻。電影主人公松子,小時候被父親漠視,為了得到和妹妹那樣多的父愛,就扮鬼臉來討好父親。 在學校當老師時,為了澄清誤會,向學生下跪乞求原諒,最終被學校辭退。他們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總是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但這社會操蛋的一點是,你越是老實巴交,唯唯諾諾,別人越喜歡踩你兩腳。 我相信,很多人都意識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想要改變軟弱的一面。 因為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自身的阻力,還有他人的評價,他人對你的刻板印象。雖不至于讓你徹底改頭換面,但可以讓你一改過去唯唯諾諾的、軟弱的一面。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當我們去做一件陌生的事情時,內心會膽怯,猶豫,擔心把事搞砸了,暴露了自身的缺陷。 原因很簡單,重復能帶來熟悉感,也能給你更大的信心。 去做你害怕的事,你會發(fā)現(xiàn)不過如此。因此,真誠建議大家,多走出認知舒適區(qū),打破內心的恐懼,你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堅定。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一樣,在人多的地方特別容易緊張、放不開。 在一群人面前走過,我不敢抬頭,因為我覺得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大庭廣眾下摔了一跤,趕快爬起來,躲到一個沒人看到的角落。我們常常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從而讓自己處于神經緊繃的狀態(tài)。當我明白這點之后,就解開了心結,想做什么就大膽的做,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沒有心靈上的束縛,就可以坦然的看待周圍一切,也活出了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生活里有一類人,總是將別人的需求放下第一位,自己的事放在最后。 這種心態(tài)的人,擔心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于是有求必應,不懂拒絕,哪怕委屈自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就會把這當成你的義務。當有一天,你做的不如之前好時,就會招來別人的惡言惡語。于是惡性循環(huán)開始了,你為了挽回別人的重新認可,不得不比之前更加賣力的討好別人,最終讓自己痛苦萬分。很多人明知道別人做的事情,侵犯了自己的權益,讓自己很不舒服。 前面講過,少考慮他人,多關注自己,這是對自己的要求。 對外呢,就要學會管理別人的期望,建立清晰的邊界感。有些人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擔心別人說他心眼小,尖酸刻薄、斤斤計較。 于是假裝自己很大度、寬容,但卻從未直面自己的內心。他們一直在抱怨,別人怎么讓人不舒服,怎么冒犯了自己。但他們卻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自己也有一部分責任。正因為你邊界感模糊,不敢拒絕,才把別人慣成這樣,得寸進尺。 所以,如果別人讓你很不舒服,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別怕得罪人。還沒看過的建議去看看,真的能讓你獲得不少啟發(fā)。同時也希望大家好好善待自己,畢竟你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
作者簡介:鳴哥,知乎簽約作者,微博簽約博主,個人成長領域30w粉絲答主,現(xiàn)在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創(chuàng)始人,想帶你一起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