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點擊上方收聽主播 楊穎 朗讀音頻 經(jīng)常有寶媽在后臺吐糟,家里的孩子太難帶了,簡直就是一個長了犄角的小馬,既倔強又刺兒頭。 不讓干啥偏干啥,一眼看不見,他就敢上房揭瓦。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還是那么調(diào)皮。有時候只要犟脾氣上來了,誰都奈何不了他。 孩子太調(diào)皮,“鬼點子”太多,讓家長筋疲力盡,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有人說,“越難帶的孩子,越聰明!”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孩子難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xiàn)?!?/span> 
 如果你家里也有一個“倔強娃”,請好好保護他的伶牙俐齒。 在不涉及原則問題的前提下,允許他暢所欲言。 好好引導孩子這個犟脾氣,將他的“倔強”轉(zhuǎn)化成“韌性”,未來反而更容易有所作為。  倔強,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養(yǎng)了一個“倔強寶寶”,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孩子認定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不管什么天氣,想穿裙子出去玩,一定要依著她; 正在畫畫,你叫他先吃飯,他非要畫完才去吃; 玩樂高拼插積木,能力沒達到,你想幫忙,他還不樂意,哭著也要自己做完。  倔強的孩子看上去很固執(zhí),但卻是一個“績優(yōu)股”。 如果家長教育得當,孩子隱藏著那份巨大能量會被激發(fā)出來,讓他終生受益。 然而,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孩子倔強就是不聽管教。 很多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著如何對孩子調(diào)教。 而這,很容易導致兩個極端: 一是孩子屈從了,變成了“聽話”的乖寶寶,家長說什么就做什么,可孩子身上那些寶貴的品質(zhì)也隨之消失了; 另一種則是孩子變得比之前更加“頑劣”了,任性、調(diào)皮、搗蛋,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真的成為了一個大人眼中“叛逆”的孩子。 事實上,孩子的倔強,是源于自我意識的萌芽和發(fā)展。 孩子的“自我意識”總被家長誤解,進而造成很多的麻煩和誤會。  比如有的孩子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之后,脾氣有些古怪和暴躁,很少會順著家長的意思。 如果家長不懂孩子“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就會認為這是孩子“叛逆”。 一般而言,“自我意識”從孩子1-2歲左右萌芽,3歲左右得到深度發(fā)展。 孩子2歲的時候,更多的是在用“脾氣”和父母對抗; 等到3歲時,大腦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會從“脾氣”轉(zhuǎn)化為“觀點”,進入更高階層的自我意識發(fā)展。 這時候,加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發(fā)展,展現(xiàn)在家長面前的就是一個伶牙俐齒的“倔強寶寶”。  倔強的孩子,更有主見 尊重孩子的“倔強”,就是在保護孩子的主見意識。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意識的100名兒童和沒有這種意識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了十幾年。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兒童期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孩子,84%的人長大后意志堅強,有主見,能夠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能力。 而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中,只有26%的人成年后能堅持自己; 其余74%的人做事沒主見,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一塊沒有棱角的石頭,注定無法脫穎而出。 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毫無創(chuàng)造能力,必然成不了大事。 任何一個時代和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往往會堅持自己的主見,他們敢于挑戰(zhàn)權威,用行動去證實自己的想法。 父母尊重孩子的倔強,才能給他堅持自我主見的力量。 有主見,不僅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存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正是父母親手斷送了孩子這種能力。 回想一下,當我們看到孩子“倔強”行為的時候,我們跟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呢? “不行,不準,不可以”,經(jīng)常否定孩子的話,我們說了有多少? 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他會常常把“不”掛在嘴邊,來向父母表明“我要自己做決定”的態(tài)度。 
 如果孩子做決定的時候,父母進行阻止或批評,孩子就會感到無能、懷疑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敢做決定,害怕父母的責備,害怕承擔后果,更怕父母不再愛他們了。 漸漸地,孩子不敢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不能尊重自己的感受。 他們壓抑、聽話、討好,長大后,缺乏獨立判斷,沒有主見,人云亦云。  倔強娃,這樣引導將來更優(yōu)秀 孩子的脾氣太倔強,應該怎么引導? 1、調(diào)整心態(tài),尊重孩子。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無論孩子怎么鬧騰,孩子都是親生的,打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里。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表現(xiàn),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不夠充分,或者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太大,孩子會失去信心。 有的甚至會用更加叛逆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2、控制自己的脾氣,多聆聽孩子。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很多人采取的方法是沖孩子發(fā)脾氣,比如大吼、責罰等。 要知道,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會讓孩子變得更有主見,家長不合適的行為,極易引起親子矛盾。 倔強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聆聽,他們之所以倔強不聽勸,就是因為他們心里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自己的觀點。 而這個觀點造成了他們的不配合,孩子需要父母多花時間去聆聽。 父母在聆聽的時候,可以先認同孩子的行為或想法,這樣會有助于孩子平靜下來,家長也能通過孩子的訴說發(fā)現(xiàn)原因所在。 3、用規(guī)則約束,避免自己說“不”。 如果說倔強是感性的,那么規(guī)則就是理性的。 對于倔強的孩子來說,脾氣可以有,任性的行為也可以有,但一些原則上的問題,父母必須要做好把控。 而這,就需要提前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 
 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的時候,避免用“你不可以”、“你必須”這類的詞語。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規(guī)則的制定,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什么事情可以向父母請教,什么事情堅決不能做,讓孩子有一個界限感。 規(guī)則的建立,要簡單、具體、明確,并且一點一點的建立,不宜太多。 用規(guī)則來約束孩子,比直接命令式的拒絕孩子,更能讓孩子接受。 因此,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有調(diào)皮搗蛋、倔強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而這可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xiàn)。 這類孩子小時候難帶,長大后更有出息,家長越早悟透,孩子越早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