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成語跟他直接相關:皮里春秋。意思是說凡事都有主張,但藏在心里不說出來。這是當時的大名士桓彝送給他的,另一個大名士謝安,則說他:這是很高的評價,具備“四時之氣”的人,氣度弘遠,志不在小。大預言家郭璞為他看相,說七八歲的褚裒有“非人臣”之相,為什么年紀這么小就有這種特征?二十年后才能知道結果。二十年后,早已成名卻沉默寡言的褚裒,已經一步步步入東晉政壇的核心。他的女兒褚蒜子,聰明伶俐,小小年紀就被選為瑯琊王司馬岳的王妃。不久司馬岳即皇帝位,是為晉康帝,褚蒜子成了皇后,褚裒就成了國舅。晉康帝任命國舅褚裒為侍中、尚書,褚裒卻苦求外放地方官。在地方官任上,褚裒非常清廉,“恒使私僮樵采”,家里的奴婢們,常常拿著斧頭繩索,出去砍柴。不久,晉康帝再次想讓國舅回到身邊,任命他為衛(wèi)將軍、中書令。褚裒再次拒絕,說:“中書令掌管著皇帝的詔令,不應該由外戚擔任?!庇谑窃俅畏艦榈胤焦?。兩年后,晉康帝駕崩,褚裒的女兒成了皇太后,褚裒成了皇太后之父,位高權重,小皇帝要給他“議加不臣之禮”,意思就是上朝可以不稱臣。但褚裒再次選擇了拒絕,上疏堅決請求外任。這是他政治上成熟和清醒的第三次表現。居高位者,風必催之。褚裒憂讒畏譏,選擇了遠離是非。他負責都督徐兗青揚州之晉陵吳國諸軍事,鎮(zhèn)守京口,為朝廷把守門戶。幾年后,小皇帝和皇太后褚蒜子,又想把褚裒弄回朝中。朝廷無法,進封他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褚裒只接受一半,辭掉開府。沉默寡言的褚裒不是只會拒絕,他還向朝廷推薦了顧和、殷浩等人才。政治上的成熟令他的聲望達到了頂峰,軍事上長期手握重兵令他心里蠢蠢欲動,況且,北伐是大晉皇族“衣冠南渡”后就埋下的火種??! 349年,橫行北方的后趙皇帝石虎,結束了他殘暴霸道的一生。整個東晉朝廷都松了一口氣,以為這下終于不用每天在重壓之下過日子了。而朝野的主戰(zhàn)派,開始高喊北伐。北伐,多么熟悉的字眼啊!晉的皇陵都在北方洛陽北邙山,“衣冠南渡”是被迫屈辱的選擇,當年祖逖聞雞起舞、擊楫渡江,鼓舞了多少人的熱血!褚裒決定立刻開始行動,因為這不單是內在的驅動,而且有外來的壓力——掌握重兵駐守長江中上游的大野心家桓溫,一直是東晉北伐的鼓吹者,這次也必然會出手。于是褚裒當天就下令京口全城戒嚴,派出先遣隊,兵鋒直指江蘇淮安泗口,同時向朝廷上表,請求同意自己出兵北伐。這是先斬后奏的節(jié)奏。朝廷有些無奈,大臣們都說,你是皇太后之父,身份貴重,不適合帶兵深入敵境以身犯險,派一支偏師去意思一下就行了,何必這么較真呢?褚裒說:“晚了,我已經派出兩支先遣隊,一支已經抵達彭城(今江蘇徐州),一支已經攻下下邳(今江蘇邳州市),現在應該大兵立即出發(fā),以壯大聲勢,不然兩支隊伍沒有后援,難以持久!”于是朝廷任命褚裒為征討大都督,率領三萬大軍前往彭城。一路上,每天從北方前來歸附的百姓數以千計,褚裒收納安撫,得其歡心,北伐的聲勢愈發(fā)高漲。抵達彭城后,褚裒又派出一支先遣隊,由督護徐龕率領攻打附近的沛縣。徐龕很給力,不但攻下沛縣,而且?guī)е笈w重和兩千多難民回來復命。褚裒大喜,恰好這時山東魯郡有五百多戶躲在山中的百姓,派人送來書信,說想要歸附,但是苦于路途遙遠,跨越敵境,沒有接應很難到達,請求大都督派兵接應。五百戶,按每戶五人計算,也有兩千五百人。褚裒心動了,看了一眼徐龕。褚裒說:“你一路直奔魯郡,沿途不要駐扎,我給你三千精兵,能不能完成任務?”事情總是出人意料,不知什么原因,徐龕的部隊竟然駐扎在了代陂。這是一個地圖上都檢索不到的小地方,就在這里,徐龕的三千人與后趙大將李菟的大兵相遇,立刻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徐龕奮力突圍,但最終寡不敵眾,突圍失敗,三千人死傷慘重,徐龕被俘,不屈而死。褚裒還在等待徐龕帶著魯郡百姓們歸來,但等來的是噩耗。他是名士,素來尊貴自勉,不可能在損兵折將、處于下風的情況下,再親自率兵去與李菟周旋。于是,褚裒沒有多想,立即將部隊撤回江南,然后向朝廷上表請罪。他的請罪是真誠的,并不推卸責任,他說,依據《春秋》,但凡打了敗仗,無論主帥是否有責任,都應當首先承擔起來,徐龕之敗,是我用人不當,導致朝廷威望折損,請皇上下旨處罰。褚裒是有原則的,他被人稱為“皮里春秋”,他一生的信仰也是《春秋》。《春秋》這書,當年著成,據說令后世“亂臣賊子懼”。朝廷自然不會因此降罪于他,只是解除了他征討大都督的職務,但仍然令他鎮(zhèn)守京口。褚裒一撤軍,另一支原本駐守安徽壽春的部隊,在中郎將陳逵的帶領下,也立刻撤回了江南。在遙遠的黃河邊上,二十萬人已經渡過了黃河。他們不是士兵,而是流民。這些原本住在黃河北岸的流民們,聽說東晉朝廷沒忘了他們,再次北伐了,都欣喜若狂。他們人越聚越多,過河后竟然已經達到了二十余萬。他們爭先恐后地向褚裒駐扎的彭城而來,但是才過河不久,就聽說褚裒已經撤軍。很快,又聽說壽春的軍隊也已撤走。在毫無接應的情況下,他們像牛羊一般被北方的少數民族軍隊所殺戮驅趕,絕大多數被趕進黃河淹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