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仲光︱行攝怒江大峽谷散記(三、四) 三、沿著大峽谷 怒江發(fā)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上游藏語稱“那曲”,意為“黑水河”。在流經(jīng)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齊那桶后稱為怒江,怒族語稱“怒米掛”,也是黑水的意思。怒江流經(jīng)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福貢、瀘水后,由潞西進(jìn)入緬甸,最終進(jìn)入印度洋,全長1540多公里。 整條怒江被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碧羅雪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夾峙。江水硬生生的從這兩座蜿蜒大山中劈開一條道,并沿著兩座大山之間的一道深長的縫壑,波瀾壯闊地由北向南呼嘯著向印度洋奔騰而去。這就是天崩地裂的巨大縫壑,以艱險、綿長著稱的怒江大峽谷。 怒江大峽谷位于云南省西北角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境內(nèi),從“中國政區(qū)”圖上看,恰好處在“雞屁股”的位置上。峽谷的云南段長達(dá)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dá)3500米,稱之為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 我們一行,想著將要在這樣一條神奇的大江,這樣一個奇特的地方,自南向北溯流而上,在大峽谷腹地中穿行,心中有一種無以言表的激動。 “美麗的怒江大峽谷,我們來了!”剛出瀾倉江高速收費站,素合百就對著窗外高喊起來。 “神秘的怒江大峽谷,我們來了!”江南水秀也隨之叫了起來。
的確,一出瀾倉江高速收費站,就會馬上感受到怒江大峽谷“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一股勢不可擋的氣勢迎面撲來。 窗外,兩邊危峻的山如刀削石壁,中間洪波狂湧的江水,奔騰不息;車內(nèi),驚嘆聲、尖叫聲不斷。面對氣勢磅礴的大峽谷,除了驚喜還是驚喜,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我們很快在六庫怒江邊上,找到了一家叫“天悅”的商務(wù)客棧。 “從旅游角度說,六庫是怒江大峽谷的起點”熱情的客棧老板看到我們初來乍到,就熱情地介紹起六庫。 六庫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的政府所在地。地跨高黎貢山東麓至碧羅雪山西麓的怒江兩岸,東與老窩鎮(zhèn)相鄰,西與緬甸接壤,北接魯掌鎮(zhèn),南至上江鎮(zhèn)。境內(nèi)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山勢總體呈“凹”字型,東西高、中間低,形成高山寒冷,半山溫涼,沿江地帶炎熱獨特的氣候現(xiàn)象。 關(guān)于六庫地名,白族人說,過去這里是珍禽異獸穴居的地方,土司官常在這里下扣打鹿,所以叫“鹿扣”?!奥箍邸笔恰傲鶐臁钡闹C音,這是一種通俗詞源學(xué)的比附。而漢族人說,這里周圍一共有六座山峰,峰峰都有寶藏,共有六個寶庫,因此稱為“六庫”。 健談的客棧老板,向我們介紹了許多關(guān)于怒江大峽谷的傳說,以及沿途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風(fēng)土人情。 “怒江大峽谷的路特別好認(rèn)”他說。 “從六庫出發(fā),只要沿著大峽谷228省道,一直可以走到福貢、貢山丙中洛或獨龍江,甚至到西藏的察瓦龍和察隅,永遠(yuǎn)不會迷路,因為大峽谷只有這條228省道。” 我們到達(dá)六庫時,太陽逐漸西移,已近黃昏。天上的白云披上了金色的晚霞,散發(fā)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將整個六庫城和怒江兩岸的山體緊緊籠罩。遠(yuǎn)處的山和水,像一對相互依偎的戀人,在激情奔放中釋放著惹人氣息,讓人陶醉,讓人聯(lián)想! 由于客棧緊靠怒江,在頂樓一眼就能看到遠(yuǎn)處的怒江橋和大半個六庫城。我們在辦完入住手續(xù)后,就迫不及待地取出相機(jī),登上客棧頂層尋找拍攝位置。 我們看到,怒江對岸山體上,書寫著“怒江大峽谷”五個碩大無朋的宋體漢字,這大概就是大峽谷從這里開始的標(biāo)志。聽說到了晚上,這五個大字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氣勢非凡。 怒江、金沙江、瀾滄江是我國滇西南著名的三條大江。它們自西向東相間排列,由北往南縱貫云嶺山脈,奔騰在巍峨壯麗的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了“江水并流170千米而不交匯”世界上罕見的奇特自然奇觀。 三江并流內(nèi)高山雪峰橫亙,海拔變化呈垂直分布,從760米的怒江干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觀異景。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異的雪山,與雪山相伴的是靜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數(shù)百個冰蝕湖泊,海拔達(dá)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蓋著萬年冰川,晶瑩剔透的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fēng)海洋性現(xiàn)代冰川。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把梅里雪山視為神山,恪守著登山者不得擅入的禁忌。
三江并流地區(qū)也被譽(yù)之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于三江并流地區(qū)未受第四紀(jì)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qū)域內(nèi)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里成了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qū)。 這里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shù)。目前,這一區(qū)域內(nèi)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hù)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hù)植物。 怒江大峽谷除了隨處可見的高山峽谷、激流險灘、流沙滾石地貌,行走于高山之巔時一覽眾山小的開闊、雪線觸手可及以及翻越埡口的刺激外。還有許多包括獨特的民居、茶馬古道、溜索吊橋、傾斜度高達(dá)40°以上的農(nóng)田和宛如仙境的村莊……石月亮,羅鍋箐,獨龍江,碧羅雪山七蓮湖,片馬口岸,姚家坪,瑪布溫泉,老虎跳,怒江第一灣,桃花島、石門關(guān),丙中洛等數(shù)不盡的自然人文景觀。 沿著大峽谷一路向北,兩旁的山勢越來越雄奇險峻,中間的水流越來越渾濁湍急。視線被大山遮擋,土地被峭壁割裂,江水被巨石阻滯,陽光被時隱時現(xiàn)…… 我們的車子,在懸崖中穿行飛奔,我們的心情,也隨著景色的變化而隨之變化。我們由衷的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我們帶來如此美妙的景色;我們也暗自慶幸,能在這樣的神奇之地行攝采風(fēng),實在不虛此行。
在怒江大峽谷沿岸,居住著由碧羅雪山之東輾轉(zhuǎn)而來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獨龍族、白族、藏族、漢族、彝族、納西族、傣族、回族、景頗族等多個少數(shù)個民族。 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休養(yǎng)生息,繁衍子孫后代。 雪山、峽谷、飛瀑、大江,養(yǎng)育和錘煉了怒江大峽谷的各族兒女。他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頗具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雖然越來越多的少數(shù)民族近已漢化。但在這里,我們還能時不時的看到許多民族特色的痕跡。一些老人和婦女,割舍不下自己的民族情結(jié),喜歡穿著色澤鮮艷的民族服裝趕集和走親訪友。所以,在沿途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身著民族服裝、背著挎包的人們。 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營盤鎮(zhèn),我們遇到了一位傈僳小伙子。閑談之中,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了他們傈僳族的一些習(xí)俗。 闊時節(jié)就是傈僳族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慶日?!伴煏r”,傈僳語是“歲首”“新年”的意思?!伴煏r”節(jié)時間的擇定一般以物候的時間來決定。年前,按照傈僳族的傳統(tǒng)習(xí)慣,錐栗樹枝將屋內(nèi)屋外打掃干凈,在大門前豎一棵青松,里外鋪上松毛,年三十下午宰殺年豬。晚上吃飯前,為祈求來年豐收和幸福,每家要把第一舂出的天秈米或糯玉米粑粑、一肉祭給狗吃及掛在鐵三腳上和桃、梨樹上祭祖祈福。闊時節(jié)第一天清晨,傈僳族青年男女需去離寨子較遠(yuǎn)的溪水邊或水源頭搶舀“頭道水”。節(jié)日期間,都會開展一些玩轉(zhuǎn)車、蕩秋千、打陀螺、射弩、“爬刀桿”等娛樂活動。 他說:“近年的“闊時”節(jié),縣里都會組織些大型的節(jié)慶活動。屆時,其他民族的人們也會積極參與,以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 話畢,好客的小伙子,熱情地邀請我們?nèi)ニ麄兊恼永镒骺?。但由于我們急于趕路,婉言謝絕他的邀請。 他說,在僳僳族、怒族村寨里,只要有遠(yuǎn)方客人到來,不論是哪里人,都會熱情留宿,拿出美酒美食款待。的確,我們在后面的幾天里,都遇到過熱情好客的少數(shù)民族人。 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內(nèi)容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在獨龍江巴坡村我們也聽到過關(guān)于過年的一些習(xí)俗。 獨龍族人把春節(jié)稱作“卡雀哇節(jié)”?!翱ㄈ竿邸?,獨龍語,即過新年之意??ㄈ竿酃?jié)是獨龍族唯一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的冬臘月(1991年起,每年1月10日為獨龍族“卡雀哇”節(jié))。時間長短主要以食物的準(zhǔn)備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不等。年節(jié)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剽牛祭天”活動,以祈求神靈的保佑…… 有人說:“怒江是一條男人的江,走進(jìn)怒江大峽谷,你就能感受到男人的不屈和吶喊”。也有人說:“怒江是一位深情的女子,她愛戀著瀾滄江,日夜不停地追趕”。 而依我看來,怒江更像一部書,更像一部承載著千百年來,在塊土地上生生息息的各族人民的壯麗史篇。 我站在怒江邊,遙看著那一條條盤旋山間的羊腸小道,一道道橫跨山間的溜索,一排排簡陋的山間小扉。耳邊仿佛響起一陣陣高低起伏的馬幫調(diào)子,肩附著背簍的老者匍匐在峭壁上的嘆息聲,赤足芒衣的孩子們內(nèi)心深處對外面世界向往的呼喚聲…… 到了這里我才明白,大自然的山與水原來可以美得如此讓人心醉,江和峽谷原來可以神秘得這樣深邃莫測。 我被大峽谷深深折服了!
四、“原始”部落 “公房”也叫做“花房”,是白族支系勒墨女孩成人后,家人為方便女孩與小伙交流,尋找心儀的伴侶,在正房50米旁建造一個“千腳落地”的茅草房,作為女孩社交活動的場所。 我們到了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營盤鎮(zhèn)后,就開始打聽什么地方能找到勒墨人的“公房”。 午餐時,飯店老板熱情地搭訕說,時代不同了,“公房”也慢慢在消失。不過有個叫金滿的民族村興許還有,可以一去。 我們問他路遠(yuǎn)否?他說,不遠(yuǎn),只有15公里,只是山高路陡彎多,路不是很好走。但當(dāng)他得知我們的車是SUV時,一口咬定說沒問題。 攝影人都知道,要想拍攝到好的人文片子,必須深入到最普通的百姓之中。因此,大家一聽到能拍到“公房”,疲憊的臉上一下子充滿了興奮的光澤。 其實,我對拍人文片也情有獨鐘,因為與拍攝對象直接接觸,能了解到許多所不了解的東西,拍攝之余還能收獲對寫作有幫助的素材。所以在拍攝中,我總喜歡往有人氣的地方跑,尋找所需要的目標(biāo)。
我發(fā)動車子,拐進(jìn)了去金滿村的路口。 一進(jìn)路口就是一個很陡的上山斜坡,好在我們的車很爭氣,一轟油門就上去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沒走幾米又來了一個近乎360度的上坡急轉(zhuǎn)彎。突如其來的路況,沒有思想準(zhǔn)備的我,緊張得把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僅能勉強(qiáng)通過一輛小車的路面寬度,右邊是堅硬山體,左邊是落差很大急轉(zhuǎn)路基,加之由于不了解路況,轉(zhuǎn)彎半徑不夠充分,上坡變得十分困難。 車上一片寂靜,幾位女?dāng)z友也許被眼前的境況所嚇懵,已經(jīng)發(fā)不出聲音了。坐在一旁的偷眼看世界也十分緊張,但他還能鎮(zhèn)靜地指揮車子,慢慢打方向…踩緊油門,慢點…慢點…,車子終于轟上去了。這時,車上發(fā)出一陣喜悅的歡呼聲,我也深深的舒了一口氣,但發(fā)覺手心里已經(jīng)冒汗了。 后面的路正像飯店老板描述的那樣,山高路陡彎多,一些地方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坑,很不好走。好在極少有車輛來往,否則許多地方根本無法交會。 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發(fā)現(xiàn)遠(yuǎn)處山坡上成片的玉米叢中,夾雜著三三兩兩勒墨人居住的“千腳樓”,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金滿村! 所謂“千腳樓”,就是用幾十根木柱支撐著木板形成的篾笆樓。房屋四周用雜木片或篾笆圍一下算是墻,屋頂覆蓋一些木板和柴草,整個樓似長方形的木匣子。樓上用作住人,樓下用作養(yǎng)畜禽。樓上分為堂屋和臥室,一進(jìn)門就是堂屋,中央設(shè)有一個火塘,既是平時燒菜做飯的地方,又是取暖及接待客人之處。堂屋兩邊則設(shè)有兩間臥室,一間父母住,另一間為子女居處。大門開在向陽的地方,前面留出過道供人行走,家家還搭有一個曬臺。
“千腳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居住在里面還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很適合怒江流域的氣候特點,是傈僳族人的傳統(tǒng)居住宅舍。 村里除了這些黑不溜秋的“千腳樓”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都到山地里收玉米了。幾位在家的老人看到我們的到來,熱情地與我們招手示意,當(dāng)我們鏡頭對準(zhǔn)他(她)們時,也懂得擺個pose。 身邊不時有背著背籮的勒墨人路過,有小孩,也有老人。這些人大多是從玉米地里過來的,因為背籮里都裝滿了玉米。 我們與路邊幾位正在休息的勒墨人聊了起來,聊天中才知道他們是一家子。年輕媽媽今年剛滿20歲,身邊二個孩子,大兒子4歲,小兒子才幾個月。一旁的是外公外婆,外公43歲,外婆40歲。 那位外公對我們聊天說,金滿村是由仙人溝、大松登、瓦登等11個自然村合并而。他家離這里有3公里的山路,他們每天要到這里把種在地里的玉米背回家。 “有人嗎?”偷眼看世界鉆進(jìn)一片玉米地里大聲叫喊著?!岸枷碌馗苫钊チ恕币姏]人回音,便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的嘀咕起來。 “有人嗎?”偷眼看世界又大聲叫喊起來。 “在嘛”一個男人的聲音隱隱約約從遠(yuǎn)處的“千腳樓”里傳出。沒多一會,一個滿臉污垢的頭從破門縫里伸了出來。 “你好!我們可以到你家看看嗎?”偷眼看世界說。 “可以呀”那男人從“千腳樓”走了下來。
我們在玉米地中間一條被人踩踏成的泥路上,艱難的向千腳樓”走去。 這時,那男人已經(jīng)到了我們前面。這位勒墨漢子三十歲左右的樣子,上身赤著膊,烏黑的手膀上刺著一個大大的繁體“龍”字,滿臉的污垢像剛從山坡背玉米回來,下身著一條沾滿泥巴的米色平腳短褲,腳里拖著一雙“人字”拖鞋。 “你們好!”他操著生硬的普通話,向我們打招呼。 我們跟著勒墨漢子向山坡上的“千腳樓”走去。路難走得無法想象,或者說根本無路可走。遍地都是廢棄的爛木頭,破欄柵,破瓶破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東倒西歪一片狼藉,簡直人無立足之地。 我們沿著一條污水溝邊,慢慢地往前挪動著雙腿,由于污水溝的邊很窄,我們只好挪一步停一步。最后,還是在勒墨漢子的攙扶下才好不容易登上了他的“千腳樓”。 剛進(jìn)門,我們更傻眼了。十幾平米的“千腳樓”里一片漆黑,用篾笆圍成的墻體縫里滲進(jìn)一縷縷剌眼的亮光,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光比反差;房子正中間有一個很大的火塘,火塘邊上放著一堆柴火和幾只被煙火熏得墨黑的鋁水壺和鋁鍋;房子角落里搭著一張床,床前矮桌上擺放著雜物,門口擺放著一張不知從哪挑揀來裸露著海綿的破沙發(fā)……整個房間既昏暗又臟亂不堪。眼前情景,不由我想起一個詞——原始。而這就是勒墨人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
勒墨人,傈僳族人稱其為“勒墨”,怒族人稱之為“苗旺”,意為會使用牛耕地的人。他們自稱“巴尼”,意為山那邊(指碧羅雪山東邊)過來的人。勒墨人和傈僳族、怒族、獨龍族人一樣,是怒江東西兩岸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勒墨人祖先原居住在大理、麗江、維西、劍川等地,后來因民族矛盾遷徙到今蘭坪縣中排的木爪邑村、營盤的西務(wù)庫、金滿,并于明末清初時期翻越碧羅雪山進(jìn)入原碧江縣的怒江西岸洛本卓一帶定居,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左右時間了。 盡管這么多年過去了,但金滿村的勒墨人生活環(huán)境還是十分惡劣。至2009年底,全村才實現(xiàn)通電,通電話,通水,至今還有9個自然村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zhì)未達(dá)標(biāo)。進(jìn)村的道路都是土路路面,村內(nèi)主干道均未硬化。村里距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集貿(mào)市場15公里,交通十分不便。 勒墨漢子客氣地招呼我們坐下,并遞來一支煙。 他那難懂的語言,我們只能知道個大概。他意思說,我們的到來,使他很高興。 我們打著手勢表示想給他拍幾張照片,他樂意地接受了。并按照我們的意思,點著火塘的火,做切菜、燒水煮飯等日常生活動作,讓我們?nèi)我鈹[拍。 他熱情憨厚的樣子和窮困潦倒的家境,不知出于感動還是同情,偷眼看世界從口袋摸出一張錢往他手中塞,沒想到那漢子執(zhí)意不肯收下,在再三勸說下才一臉不好意思地說:“謝謝,謝謝”,并再三邀我們留下來吃飯住宿。 勒墨漢子陪著,一直把我們送到村口。 在村口,我們看到了好多正在勞動的勒墨人。有蹲著圍在一起剝玉米棒村民,有背著玉米回家老人和小孩,也有裸露著雙乳正在為孩子喂奶的女人…… 就在我們準(zhǔn)備上車時,勒墨漢子不知從哪買來了幾瓶桔子汁,硬是要塞在我們的車上。嘴里不停地說,下次再來,下次再來! 我發(fā)動著車子,準(zhǔn)備返回營盤鎮(zhèn)。 這時,有人在車上長嘆了一口氣。我問因何嘆氣?沒人應(yīng)答。我猜不透這一聲嘆息,是羨慕這里順其自然的生活節(jié)奏,還是嘆惜這里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態(tài)?!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