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映潮: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shù)委員。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shù)研究專家,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藝術(shù)體系。 【編者按】:為了凸顯《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guān)于重視語言學用教學和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理念,展現(xiàn)“板塊式”教學思路的訓練魅力,我刊特邀請?zhí)丶壗處熡嘤吵痹诒究_設(shè)“余映潮說課”專欄,為大家提供比較精致、系統(tǒng)的課文教學參考資料。希望對老師們課文欣賞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有所借鑒。 【教學警語】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小小的美好的世界,教師要引領(lǐng)著學生在此中遨游。 【課文美讀】 《走月亮》,一篇精致深情的溫馨小美文,表達了對寧靜甜美鄉(xiāng)村生活的贊美。 文中的表現(xiàn)手法生動優(yōu)美: 一是運用了一種“自言自語”式的描述手法。文中所有內(nèi)容出自一位陶醉于家鄉(xiāng)美好情景的“我”;“我”是文中的線索人物,家鄉(xiāng)的夜色美、景物美、田園美、色彩美、人們生活的幸福安寧之美,都出現(xiàn)在“我”娓娓動聽的描述之中。 二是人物的安排別具匠心。文中人物有“媽媽”和“我”;作者沒有明寫“媽媽”的語言、動作和神情。但正是因為有了“媽媽”,就有了溫馨的“走月亮”氛圍,有了“我”對媽媽敘說的深情話語——描繪美景,回憶美事,表達美感。 三是情境設(shè)置的美好。文中的景物富有地方風情特色,“洱?!薄包c蒼山”“大青樹”表現(xiàn)出云南的風土人情特點和民族風味,這是本文寫景抒情的大背景,也使全文有了以小見大的意味。 四是月色描寫美妙。寧靜,明亮,美好,是全文抒情的基調(diào)。文中的時間是秋夜,有月亮的晚上,地點是家鄉(xiāng)的田野。文章起筆先寫月亮之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筆,鋪墊得不露一點兒痕跡。正是月盤明亮,正是月光柔和,才有“走月亮”的興致,才有了月下的風情描寫。 五是豐富的表達藝術(shù)。“走月亮”是文中的又一條線索;全文在移步換景中展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美好畫面;“我和阿媽走月亮”反復穿插于文中,形成一種美妙的章法技巧——既抒發(fā)情感,又顯現(xiàn)層次;寫景從視覺、聽覺、嗅覺的角度進行,有所見有所想,從而變化多姿;語言優(yōu)美、抒情、簡潔,語氣詞的反復運用增強了抒情的力度;白描筆法的運用,讓景物秀美多姿;文章內(nèi)容詳略有致;點面結(jié)合,虛實相映…… 【新穎創(chuàng)意】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可用兩個課時完成富有美感的訓練任務(wù)。 第一個課時,著力于朗讀與品析。 課始簡潔、優(yōu)美地導入,介紹作者,介紹文體,解說文章標題,點示文中的地方風情。 活動一:感知美文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課文,順勢認讀和積累課文中的生字美詞,并書寫生字。 活動二:課文朗讀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活動三:詞句品析 任務(wù):《走月亮》詞句品析 話題:我品味到這個詞(句)的表達之美了…… 教師示例:“秋天的夜晚”中的“秋天”一詞的表達作用非常重要,課文中的很多描寫都與“秋天”相呼應(yīng)。 學生思考,發(fā)言。教師順勢點出課文美點。 第二個課時,著力于精讀與積累。 活動一:精讀課文第6自然段 話題:這一段的表達之美賞析。 教師示例,學生思考、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活動二:課文美句積累 任務(wù):每位同學從課文中圈畫出8個美句,朗讀背誦。 教師巧妙引出由8個美句構(gòu)成的微文,學生當堂背誦。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 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阿媽牽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著。 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野咨涅Z卵石,布滿河床。 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一聲,銀光一閃…… 從果園那邊,飄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 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著頭,稻田像一塊月光鍍亮的銀毯。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