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萊河”,是膠東半島一條重要的地標河流。與普通的河流相比,其歷史淵源較為復雜。
在元代之前,并無膠萊河之稱,北面在萊州灣入海的為天然河流“膠河”(膠水)。所謂“膠東”,最早指的其實是“膠河以東”。
到了元代,為了縮短海漕路程(避開成山頭,朝廷決定開鑿運河,將膠州灣和萊州灣南北連接(南段以開鑿為主,北段借用膠河故道,現(xiàn)在的膠河在膠萊河分水嶺以南匯入南膠萊河中),即所謂“膠萊運河”。

由于地形的限制,膠萊河需借助船閘才能實現(xiàn)南北通航,運營成本比原來繞行成山頭的舊線路不降反升。因此,元朝開通膠萊河不久之后,就將之廢棄。

到了明代,雖然屢屢有人提議重新疏通、啟用膠萊河,但均未能付諸實踐。至清代時,膠萊河已徹底失去了“運河”的功能,原有的船閘等設施也逐漸破敗。
清乾隆年間,萊州府在修撰《萊州府志》時曾對膠萊河沿線河閘進行過調查統(tǒng)計,總體的情況是:“閘廢基存?!痹敿毜挠涊d是:
“1、陳家閘,在膠州西北,水接南???,自丁家工至此二十里,元時海運建以蓄水者,今圮毀無跡。
2、吳家口閘,自陳家閘至此三十里,閘廢基存。
3、窩鋪閘,在分水嶺下,自吳家口閘歷二十里,至談家村,水自上來,自談家村到分水嶺南北分流,閘廢基存。
4、亭口閘,在平度西南,自窩鋪閘至此二十里,閘廢基存。
5、周家閘,自亭口閘至北三十里,閘廢基存。
6、玉皇廟閘,自周家閘至此三十里,閘廢基存。
7、楊家圈閘,自玉皇廟閘至此三十里,閘廢基存。
8、海倉閘,在(萊州)府城西北,自新河鋪至姚家莊二十五里,折而西,又歷二里至昭
應龍王廟,又折而北,歷二里至此閘,閘廢基存?!保ㄗⅲ耗z萊河從南到北,先后經過膠州、平度、高密、昌邑、萊州,全長約二百八十二里,總共設有八道河閘。)

而從乾隆朝至今,又過去約三百多年時間。上述河閘的“壩基”也大多不存。筆者曾到訪過平度市蓼蘭鎮(zhèn)的南姚家村。該村就地處膠萊河南北分水嶺上,有一處“膠萊運河南姚家水閘遺址”山東文保單位石碑(該村距離窩鋪不遠,應當就是萊州府志所說的“窩鋪閘”)。不過,雖然這里被官方認定為歷史遺址,但就外觀來看,已跟普通的土丘并無太大區(qū)別。
就整條河目前的狀況而言,北膠萊河尚算寬闊,南膠萊河則只能稱作“細流”。所謂“膠萊河以東”的分界意義,也是北膠萊河更為明顯,南膠萊河則弱化一些。
以膠州為例,若以天然河流膠河為界,該市整體處在河東;而若以南膠萊河為界,該市除李哥莊鎮(zhèn)之外,大部又處在河西。因此,膠州究竟算不算“膠東”,似在兩可之間。不過,由于明清兩代膠州長期屬萊州府管轄。所以,從歷史文化淵源來說,將膠州視為膠東,亦無可厚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