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兩大家:一是儒家,一是道家。我們常說儒釋道,其實釋是外來的和尚。因此我們本土正宗的兩大家為:儒和道。 當然,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除了儒和道,還有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等等。只是其它家的學說,都不如儒和道“高級”。那么儒家和道家的來源是哪里? 對傳統(tǒng)文化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應該清楚,儒家和道家的學說,源頭皆為《易經(jīng)》。不管儒家和道家如何紛爭,《易經(jīng)》都是兩家共同尊奉之書。 儒家稱《易經(jīng)》為六經(jīng)之首。道家尊《易經(jīng)》為三玄之首。古代文人常說:易老相通。易是指易經(jīng),老是指《老子》,也就是《道德經(jīng)》。 老子的作品《道德經(jīng)》其實正是對《易經(jīng)》的解讀,或者說是讀后感。那么《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到底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其實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漢朝開始獨尊儒家?為什么歷朝歷代都尊用儒家學說? 我個人的看法,《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的同異有以下幾點: 第一:《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都講陰陽辯證。 陰陽,不是實指月亮和太陽,而是指事物的兩面。 《易經(jīng)》: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經(jīng)》:萬物負陰抱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經(jīng)》:陰陽不測之謂神。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道德經(jīng)》: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都認為世間萬物是變易的。 注:本文所講《易經(jīng)》包含《周易》與《易傳》,下同。 先看易經(jīng)所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解釋過來就是說:太陽升到最高處,就開始落,月亮圓滿了就會開始有缺,天地之間萬物的圓滿和虛無,都是隨著時間變化的。 再看《道德經(jīng)》所云: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風不能刮一整天,雨也不能下一整天,天地不可能永遠不變。 第三:《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都講物極必反。 易經(jīng):亢龍有悔。否極泰來。無往不復。 道德經(jīng):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最大的不同:強與弱。 可以說這是《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最大的不同,對待強弱的態(tài)度。眾所周知,《易經(jīng)》是崇尚陽剛的;而《道德經(jīng)》恰恰相反,老子尚弱,貴柔。 易經(jīng)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陽剛為主導,地勢坤,就是順從,陰要順從陽。陰乘陽就是不吉,陽乘陰就是吉。陰要在陽的領導下做事,要聽話,這樣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 易經(jīng)崇尚陽,第二就是尚中。中,就是不偏不倚。每卦六爻,或陰或陽,不要過頭,就會吉利。借喻人事亦是如此,做人做事不要過頭。是領導就做好領導,保持中的元則;是員工就好好做員工,不要出頭。 而《道德經(jīng)》尚弱:弱者道之用。人之生也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就是老子的態(tài)度,認為弱比較厲害,弱能戰(zhàn)勝強。 所以也正是對待“強弱”的態(tài)度不同,也造就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命運。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因為能當皇帝的自然是強者,難道讓強者去尊重弱者嗎?因此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歷朝歷代都尊尚儒家常說了。 以上閑言碎語,且為一樂。 | 
|  | 
來自: 天下任我行之由 > 《[15]易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