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里首先解釋一下,朝鮮,是中國古代東北的邊疆政權,包括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甚至高句麗都可以叫做朝鮮。而后來的新羅、高麗(王氏)、李朝和古朝鮮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因為他們是半島南部的韓民族建立的,因此我們可以算為韓國的歷史。 一,古朝鮮和韓國的區(qū)別所以,明朝時期的李朝雖然在名義上稱為“朝鮮”,但是本質(zhì)上卻是韓國。到1897年,李朝國王李熙直接將國號改為了“大韓帝國”。為什么我們會將“朝鮮”和“韓國”搞混呢?我們必須要從古朝鮮細細道來。 3000年前,商朝滅亡。而一支殘余勢力在箕子的帶領下北遷遼河流域,被稱為箕子國。后來,箕子國的范圍向東發(fā)展到了朝鮮,因此史稱“箕子朝鮮”?!渡袝髠鳌酚涊d:“武王勝殷,繼工資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關于朝鮮的位置,《山海經(jīng)》記載“東海之內(nèi),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在戰(zhàn)國時期,朝鮮和燕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燕國的秦開向朝鮮擴地兩千里,占據(jù)了遼東半島,并將疆域推進到了滿番汗(清川江)一帶,從此箕子朝鮮走向了衰落。到了西漢初期,劉邦封盧綰為燕王,但盧綰不久反叛逃到了匈奴,而燕國的大將衛(wèi)滿則帶領千余人進入了朝鮮。衛(wèi)滿于前194年推翻了箕子朝鮮,建立了新王朝,史稱“衛(wèi)氏朝鮮”。到前107年,漢武帝又滅衛(wèi)氏朝鮮,在朝鮮設置了“漢四郡”。從此,朝鮮正式納入到了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
在西漢末期,東北的扶余人朱蒙在漢朝的高句麗縣建立了一個小國,史稱“高句麗”。此后的幾百年,高句麗不斷在擴張,占據(jù)了整個漢四郡之地。到南北朝,高句麗改國名為“高麗”。在歷史學上,我們將以上的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和高氏高麗稱之為“古朝鮮”,以區(qū)別現(xiàn)在的朝鮮。 從三個王朝的發(fā)展脈絡可以得知,古朝鮮三朝都是中國人建立的政權,因此古朝鮮屬于中國的邊疆政權。 在古朝鮮發(fā)展的時候,半島的南部生活著許多韓族部落,最重要的是馬韓、辰韓、弁韓,并稱“三韓”?,F(xiàn)在的朝鮮民族、韓民族都是由古代的三韓發(fā)展而來。4世紀,辰韓強大起來,建立了新羅政權,與扶余人建立的高麗和百濟對峙。唐朝前期,新羅聯(lián)合唐朝滅百濟、高麗,基本實現(xiàn)了對韓民族的統(tǒng)一。此后,新羅又不斷北上驅(qū)逐了唐朝的勢力,占領了大片高麗之地。這是韓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中國疆域的侵蝕。
此后的遼金兩代,朝鮮的新羅王朝被高麗王朝(王氏)取代。不過,在唐朝衰落,遼朝崛起的間隙期間,高麗將疆域推進到了鐵嶺一帶(鴨綠江之南附近)為了抵御遼金的南下,高麗還修建了“千里長城”。元朝初期,中原王朝第一次實現(xiàn)了對韓國的控制,并一度設置了征東行省。 二,朱元璋放棄了遼金元的固有邊界線元朝末期,天下大亂,高麗則趁機北上,掀起了第三次土地擴張的浪潮,將疆域推進到了鴨綠江沿線。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長官劉益投降明朝,明朝開始經(jīng)營東北。1387年,明朝在東北擊敗了北元納哈出的20萬大軍,東北為之震動,女真各部紛紛表示臣服于明朝。為了實現(xiàn)對東北的控制,朱元璋也試圖在東北各地設置衛(wèi)所,其中在圖們江一帶的斡朵里部、胡里改部、桃溫部設置了三萬衛(wèi),在鴨綠江以南的鐵嶺設置鐵嶺衛(wèi)。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鐵嶺是高麗和遼金元三代的傳統(tǒng)邊界線,明朝只是想管轄這些傳統(tǒng)的疆域罷了。他在給高麗的詔書中說“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遼東統(tǒng)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tǒng)之。各正疆境,毋侵越。”
然而,明朝試圖恢復遼金元舊界的行動卻遭到了高麗的抵制。不久,但是高麗王朝就殺害了到達鐵嶺衛(wèi)的官員,并 “征八道精兵”,于1388年攻入了遼東半島。就在雙方將要大戰(zhàn)的時候,情況發(fā)生了變化。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帶領軍隊殺回了平壤,推翻了高麗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李朝”。 1392年,李成桂對明朝稱臣,對將“朝鮮”“和寧”作為預備國號上奏給朱元璋裁定,結果朱元璋對歷史一知半解,直接將“朝鮮”一名賜給了李朝,他說“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從此,朝鮮和韓國的歷史就被混在了一起,許多人也搞不清楚朝鮮和韓國的歷史了,包括韓國本身也搞不清楚了。
新中國建立初期,一些史學家受到一些不良政治思想的影響,將二戰(zhàn)后獨立的朝鮮和古朝鮮混為一談,甚至提出了“遼河曾經(jīng)是中國和朝鮮邊界線”的荒唐主張,在這樣錯誤思想的指導下,譚其驤將高氏高麗政權畫在了國界線之外。中國和韓國的“高麗之爭”,實際上就是這種錯誤的延伸。后來,中國史學界也開始糾正這個錯誤,但是不夠自信,因此會刻意將隋唐時期的“高麗”寫作“高句麗”。到了現(xiàn)在,史學界開始恢復自信,直接寫作“高麗”。
朱元璋的這種做法,明顯給后來的領土爭端埋下了隱患。對比一下清朝的案例吧。清朝嘉慶年間,“大越國”阮朝向清朝提出定國名為“南越”,嘉慶帝考慮到南越曾經(jīng)是中國古代兩廣一帶的古國,因此否決其提議。同時,嘉慶帝考慮到交趾(安南)曾經(jīng)是南越國的南部之地,因此賜國名為“越南”,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了現(xiàn)在。 此后,李朝就自稱為朝鮮了,因此可以說是“朝鮮王朝”。李朝雖然表面上臣服于明朝,實際上卻依然和明朝搶奪東北的土地。朱元璋當時將主要的精力用于對付蒙古人,因而對周邊的小國是能忍則忍,因此他下令將三萬衛(wèi)和鐵嶺衛(wèi)都遷徙到遼東,這等于放棄了鴨綠江、圖們江一帶的土地。不僅如此,朱元璋還頒布了《皇明祖訓》,列出了15個“不征之國”,禁止子孫討伐周邊的15個國家,這15國就包括朝鮮、小琉球國(臺灣)、大琉球國等。
對于朱元璋來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確,在農(nóng)耕王朝看來,周邊土地都是偏僻的蠻荒之地,是沒有用的土地,不足為惜。后來,明朝子孫就以《皇明祖訓》為信條,能夠放棄的“蠻荒之地”就丟得干干凈凈,躲在長城內(nèi)歌舞升平。 三,朝鮮的北侵和建州女真的內(nèi)遷歷史就是這么巧合,朱元璋放棄的土地,正好就是建州女真居住的土地。建州女真的祖先為斡朵里部、胡里改部、桃溫部三部,他們原本居住在金國的五國城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周邊。元朝后期,分別冊封三部為萬戶府。元末明初,三部南遷到了圖們江、興凱湖一帶,其中胡里改部被封為建州衛(wèi)、斡朵里部被封為建州左衛(wèi)。 永樂年間,斡朵里部還生活在圖們江的阿木河,也就是現(xiàn)在的朝鮮會寧。當時斡朵里部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在圖們江一帶頗有威望,被推舉為當?shù)氐牟柯渎?lián)盟軍事首領。1405年,他入朝覲見,朱棣破格提拔他為都指揮使。根據(jù)明朝的軍事建制,衛(wèi)的長官為指揮使,而都司的長官才是都指揮使,因此猛哥帖木兒的權力已經(jīng)明顯超過一個衛(wèi)了。
1423年,遼東的女真千戶楊木答兀千戶叛亂,逃竄到了阿木河一帶。明成祖則命令猛哥帖木兒協(xié)同明朝軍隊一起征討楊木答兀。在此戰(zhàn)中,猛哥帖木兒和長子阿谷戰(zhàn)死,次子童山被俘走,斡朵里部遭到了洗劫,史稱“阿木河之變”。此戰(zhàn)后,斡朵里部為了生存,選擇遷徙到渾河上游的蘇子河流域,也就是現(xiàn)在遼寧的新賓縣一帶。 阿木河之變以前,斡朵里部在圖們江一帶組織女真各部成功抵御了李朝的北侵,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斡朵里部南遷到蘇子河流域后,圖們江一帶的“十處女真”群龍無首,逐漸被李朝所兼并。當時,李朝派遣使者和明朝進行了交涉,他們曲解遼金的地理志,強詞奪理地說這里的女真各部原本就歸屬于朝鮮。永樂帝并沒有認為查看遼金地理志的記載,于是就說“朝鮮之地,亦朕度內(nèi),朕何稱焉,今茲準請”,就這樣,永樂帝大方地將“十處女真”送給了李朝。從此中朝邊界線就變成了鴨綠江—圖們江了。
高麗和李朝之所以要兼并“十處女真”,除了是對土地的擴張的欲望,也有號令東北之野心。李朝君臣深知“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如果能夠控制他們,定能號令東北女真各族,進而完成征服中國東北的野心。而“十處女真”活動地區(qū)的長白山又是東北各民族的圣山,如果能夠控制長白山,那同樣在宗教上對東北各族有一定的影響力。1453年,鎮(zhèn)守“十處女真”的將領李澄玉公然自立為“大金皇帝”,其吞并東北的野心已表露無遺。
當然,朝鮮稱霸東北的野心并未實現(xiàn)。此后,李朝忙于同化為遷走的“十處女真”,并在圖們江南岸地區(qū)設置了一些軍鎮(zhèn)。隨著李朝立國時間漸長,國內(nèi)的矛盾也不斷突出,其君臣也逐漸喪失進取之心,開始守邊自保。16世紀末,日本又兩次入侵朝鮮,導致李朝元氣大傷,從此便只能淪為明朝的附庸。到了17世紀,李朝反而被后金所征服,最終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明朝放棄了大片土地,最終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十處女真因為朝鮮的北侵,大部分選擇了內(nèi)遷,他們在遼東蘇子河一帶融合形成了建州三衛(wèi),史稱“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宜居在此,獲得了更平坦、溫暖的土地,農(nóng)耕進步了,和明朝的朝貢貿(mào)易也更順暢了,接受到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實力不斷膨脹起來。最終,建州女真統(tǒng)一了東北,重建“大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這時候,明朝的末日就快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