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wù)劇翱绕饋硪钡目人?/span> 俗話說:“名醫(yī)不治咳,治咳壞名聲”,在日常認(rèn)知中,咳嗽是小病,如果遇到頑固性的咳嗽,經(jīng)常難倒名醫(yī)。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定義中,咳嗽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其病因千種萬種,治療手段無非化痰、鎮(zhèn)咳,面對細(xì)菌性感染的咳嗽,用上抗生素偶會起效果,如果遇到病毒感染類的咳嗽,如非典肺炎,新冠肺炎咳嗽,抗生素基本無效,抗病毒也束手無策,病情會在治療過程加重,咳嗽往往會遷延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用患者的話形容:“我的肺快炸了”。 當(dāng)代中醫(yī)對于咳嗽的辯證論治,五花八門,按致咳因素和癥狀分類:有寒咳,有熱咳,燥咳、火咳等等不下幾十種;按辨證方法:臟腑辨證,三焦辨證,方證對應(yīng),八綱辨證等等,各圓其說,各說其效,讓后學(xué)者無所適從。 《金匱要略》中有專門的篇幅講述咳嗽和痰飲。臨證中治療咳嗽基本都是從痰飲出發(fā),仲景言:“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是治療痰飲咳嗽的準(zhǔn)繩??群吞等缬半S形,那痰的形成和咳嗽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清代醫(yī)家黃元御認(rèn)為:咳嗽者,肺胃之病也。痰的形成源于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咳嗽發(fā)作則因于呼吸壅礙。下面我從幾個臨證醫(yī)案分析一下咳嗽的治療和組方思路。 案例一、老人哮喘咳嗽 初診日期:2017年4月24日 患者 男 75歲,氣喘十余年,加重3個月?;颊哂谑昵俺霈F(xiàn)氣喘咳嗽,呼吸困難,以晚上睡覺時尤甚,在當(dāng)?shù)蒯t(yī)院對癥治療,解痙、化痰、消炎,時好時壞,每年都需要到醫(yī)院輸液治療五到六次。近幾個月病情開始加重,以天氣變冷時為甚,服用氨茶堿以及霧化治療效果不佳,睡覺時被迫端坐位,嚴(yán)重影響睡眠??淘\:疲倦面容,舌淡苔白,胖大,左脈遲關(guān)沉,右關(guān)寸稍浮,無惡寒發(fā)熱,無口渴口苦,食欲可,大小便正常,睡眠稍差,氣喘以睡覺前后為重,甚時會出現(xiàn)憋醒狀態(tài)。 診斷:哮喘 處方: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法半夏、細(xì)辛、杏仁、陳皮、蘇葉、麻黃、五劑。 患者服用五劑后反饋氣喘緩解,不需服用西藥,睡眠好轉(zhuǎn),氣喘偶會發(fā)生在早上起床后,但很快緩解。效不更方,囑續(xù)服十劑,后患者不定時服用此方,哮喘基本不發(fā)作,隨訪一年患者不服用西藥,病情穩(wěn)定。 診療思路:氣喘,根源在于肺氣不降,老齡患者脾胃虛弱,外加風(fēng)寒閉表,肺氣壅肺,故喘息不止。方中茯苓、干姜、甘草,祛濕溫中,五味子、、杏仁、陳皮,斂肺下氣,半夏、細(xì)辛,降逆化寒飲,蘇葉、麻黃,解表泄衛(wèi)。 案例二、小兒咳喘 患兒 女 4歲 咳嗽氣喘3天,初診日期:2023/7/17 緣患兒三天前不慎著涼,晚上突然咳嗽,鼻塞,流黃白色鼻涕,用嘴呼吸,睡覺時呼嚕聲大,皮膚瘙癢,今日體溫37.4度,舌淡苔白,大小便正常,睡覺時易哭鬧,汗出少,怕熱喜涼,空調(diào)溫度開至25度,胃納尚可,精神可,余正常。 診斷:咳喘 處方:宣肺降逆,給予小青龍加減 處方如下:麻黃、桂枝、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干姜、細(xì)辛、法半夏、、砂仁、麥冬。 服用方法:600毫升水煮成200毫升,小量頻服,每次大概40毫升,一日五至六次。 7月20號來電反饋,小兒服藥3次后,體溫正常,呼吸順暢,痰鳴聲消失,鼻塞咳嗽好轉(zhuǎn),晚上睡覺平穩(wěn)。 7月23日來電,告知孩子21日吃冰沙后咳嗽加重,整夜咳個不停,咳的時候伴喘。鼻子一直塞,流淡黃綠色的鼻涕。再次發(fā)燒,體溫37.3度,到當(dāng)?shù)蒯t(yī)院霧化,咳嗽改善。 囑原方加石膏10克,翌日反饋,咳嗽止,鼻涕停。 思考:此案中,孩子的外寒表現(xiàn)明顯,鼻塞,流涕,皮膚癢,治療上需宣肺降氣,如多用寒涼和掛水消炎效果甚微甚至反效。中醫(yī)認(rèn)為痰飲是因為肺胃不降,患兒外感寒邪閉表,肺氣不能順降,氣不能化水,停留上焦變痰飲,方用桂麻解表散寒,茯苓,甘草理中化濕,干姜細(xì)辛溫化寒飲,半夏五味斂肺降逆。余在臨證中考慮咳喘,多從肺胃不降出發(fā)處方,二診中患兒,鼻涕由白變黃,考慮肺熱加石膏清金,效如桴鼓。 案例三、新冠咳嗽案 患者,女,46歲,初診日期:2022年12月16日;訴發(fā)熱咳嗽,體溫37.9度,頭痛,以后腦和太陽穴痛甚,頸項及肩周和四肢等全身酸痛,無流涕鼻塞,無惡寒,汗出少,咽癢,咳嗽,氣頂,痰難咳出,胸悶氣短偶會咳出白粘痰, 舌苔厚膩水滑,脈浮細(xì)滑數(shù),精神消沉,痛苦萬狀。 辨證爲(wèi):外邪內(nèi)飲,爲(wèi)小青龍湯方證。 處方:麻黃(泡去上沫),桂枝,五味子,半夏,細(xì)辛,干姜,白芍,炙甘草。 結(jié)果:12月20日來診述服藥1劑汗出熱退,3劑吐痰爽快,咽癢、喘減,已能平臥睡覺,服7劑,咳止。 按: 病人胸脹滿悶,氣短,此為肺氣不降,氣雍堵上焦;白泡沫清痰的產(chǎn)生:因于津液堙瘀,滯停上焦乃化痰涕;無汗、嗽喘、氣短咽癢此為外遭風(fēng)寒,閉其皮毛,肺氣郁遏,內(nèi)無下達之路,外無升泄之孔,。 方中麻黃、桂枝解表,外寒去里氣順降;干姜、細(xì)辛溫中化飲,痰飲無生化之源;半夏、五味降胃逆和斂肺氣讓霧露降灑。 案例三、肺癌術(shù)后咳嗽案 患者,女,50歲,初診日期:2023/7/2,因常規(guī)體檢發(fā)現(xiàn)肺部局限性結(jié)節(jié),手術(shù)后病理為低分化腺癌,術(shù)前患者無任何不適,術(shù)后反而出現(xiàn)汗多,口干口苦,咳嗽,咳痰,氣緊,咽癢,咳白粘痰,無鼻塞流涕,時惡寒、時惡熱。訴汗出以頭汗和后背為主,日常需帶幾條汗巾擦汗,就診時患者后背墊著毛巾,并用手帕不斷擦汗,舌淡灰苔水滑,左脈浮緊寸溢魚際,右脈滑數(shù);在當(dāng)?shù)蒯t(yī)院服西藥和中藥兩月余,中醫(yī)治療以抗肺癌治療為主,服中藥半月,石沉大海,毫無效果,求治。 辯證:肺胃不降,膽火刑金。 處方:柴胡12g,黃芩9g,桂枝10g,五味子5g,法半夏12g,細(xì)辛5g,干姜9g,白芍9g,炙甘草6g,煅牡蠣15g,蘇葉12g,茯苓12g。服用五劑后,咳嗽好轉(zhuǎn),痰較前容易咳出,汗出止,復(fù)診時已不需汗巾擦汗,無口苦,無惡寒惡熱。改方苓甘五味姜辛夏加元參、麥冬、陳皮,鞏固治療,以觀后效。 分析:患者氣短,咳白色粘痰此為肺氣不降,外寒閉表,氣雍堵上焦;白泡沫清痰的產(chǎn)生:因于津液堙瘀,滯停上焦乃化痰涕;自感咽癢,身冷,嗽喘:此為外遭風(fēng)寒,閉其皮毛,肺氣郁遏;口干口苦、惡熱、頭、后背汗出如洗,此為膽火不降,刑克肺金。 方中柴胡、黃芩降膽火,利少陽樞機,牡蠣降逆斂汗,引火下行;蘇葉、桂枝解表,外寒去里氣順降;干姜、細(xì)辛溫中化飲,痰飲無生化之源;半夏、五味子,降胃逆和斂肺氣讓霧露降灑。 此醫(yī)案中剛好是兩個經(jīng)方的合方。我們仔細(xì)看方中核心的藥物有兩組:一是干姜和細(xì)辛,另一組柴胡和黃芩,兩方合用一是和解少陽,肺氣順降,溫中降逆,讓水飲下達通路順暢,故有醫(yī)家總結(jié):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細(xì)辛。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講述咳嗽痰飲治療的條文很多,比較經(jīng)典就有真武湯和小柴胡的加減條文: 1.真武湯條文: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方組:茯苓 芍藥 生姜切, 各三兩白術(shù)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藥方下的小字體中提到各種兼證的加減;如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xì)辛一兩,干姜一兩。 2、小柴胡湯 《傷寒論》條文: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方組: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同樣的加減也是出現(xiàn)在藥組的小字體中: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從上面的兩個方中我們可以看到,仲景治咳的思路:加減中都是加入干姜,細(xì)辛和五味子和半夏;治療的原則:溫化寒飲,降胃斂肺。 經(jīng)方時方治療咳嗽效果顯著,方子多如牛毛,如咳嗽機理不清,只套方用固定方,無疑是按圖索驥。清代醫(yī)家黃元御就推崇苓甘五味姜辛夏,細(xì)看此方,如果加上解表的麻桂那就成小青龍,如果加上柴芩就變小柴胡,如果大家感興趣就一一對比方組,咳嗽治療的原則就是降肺胃,但咳嗽的兼癥如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膽火刑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勞嗽吐血,加柏葉,以斂肺氣。若外寒加生姜、蘇葉,麻黃以解表邪。 總而言之:咳嗽的根源就是胃逆和肺氣不降,治療咳嗽抓住根源考慮夾雜病癥加減,即可不拘泥于固定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