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jì)50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在清理延禧宮庫房時,發(fā)現(xiàn)了十二幅真人大小的畫,每幅畫都有一位漢服美人。通過某幅畫中“圓明主人”的款識,專家考證出這組畫作的主人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身為親王的雍正皇帝。 這套圖原是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裝飾畫。雍正帝當(dāng)年對這套圖屏十分欣賞,為了妥善保管,傳旨將它們從屏風(fēng)上拆下。不僅如此,《清檔》記: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間又傳旨將拆下來的這12幅圖“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xiàng)U”藏于宮內(nèi)。 此畫在相關(guān)研究文章、書籍中出現(xiàn)的名稱不一,有《雍正十二妃子圖》、《雍正妃畫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深閨靜晏圖》、《清閑靜晏》、《美人圖》、《十二美人像》、《胤禛妃行樂圖》、《雍正妃行樂圖》、《雍正十二美人圖》、《深柳讀書堂美人圖》等,后多用《雍正十二美人圖》此名。 此套圖屏使用工筆重彩,表現(xiàn)出宮廷繪畫雍容華貴的審美情趣和仕女畫工整妍麗的藝術(shù)特色。畫家在生動地刻畫宮苑女子品茶、賞蝶、沉吟、閱讀等閑適生活情景的同時,還以寫實(shí)的手法再現(xiàn)了清宮女子冠服、發(fā)型、首飾和當(dāng)時宮中女子最為流行的妝飾。此套圖屏是研究女子漢裝服飾文化最為形象而真實(shí)的史料,使我們領(lǐng)略到康、雍朝女子服飾文化的絢麗風(fēng)采。 ![]() 雍正十二美人圖·博古幽思 ![]() 美人側(cè)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背后是擺放著各種器物的黃花梨多寶格,也就是博古架。 博古架其實(shí)和書架差不多,不過古人不放書,主要是放一些古玩、玉器,可以說是集實(shí)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 ![]() 此幅畫中的博古架上,擺放著不少器物,如仿汝窯的天青釉三足洗,一種用來盛水洗筆的文房用具;汝窯無紋水仙盤;白玉四足壺;銅獸耳扁壺;仿哥窯葫蘆瓶;松花江石鳳池長方硯;寶石紅釉僧帽壺;獸面紋青銅觚;玉插屏等,均為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盛行的陳設(shè)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貴氣派。這些器物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真實(shí)性,也映襯出博古雅玩的閨中情趣。 宣德紅釉,宣紅色調(diào)深沉,不留釉、脫釉??催@如寶石般的光澤,真的是晶瑩剔透。 ![]() ![]() 明宣德 寶石紅釉僧帽壺 臺北故宮藏 右上角汝窯的天青釉三足洗,畫中細(xì)節(jié)滿滿,連開片的走勢都描繪出來了。 ![]() ![]() 宋 汝窯天青釉刻御題詩文三足樽承盤 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的無紋水仙盆雖然釉色與圖中稍有區(qū)別,但形狀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 ![]() 北宋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臺北故宮藏 目光下移,會發(fā)現(xiàn)美人身后的格子里蓮瓣形盞托上盛放著藍(lán)釉敞口碗。 ![]() ![]() 清康熙 祭藍(lán)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桌上的仿哥釉方形葫蘆瓶插著一杈小花,秀氣可愛。 ![]() ![]() 明 仿哥釉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當(dāng)然,要說起博古,沒有一兩件歷史悠久的青銅器,哪能真正稱得上“古”呢? ![]() ![]() 秦漢 獸耳扁壺 臺北故宮藏 ![]() ![]() 商 獸面紋觚 故宮博物院藏 觚是商周時期的盛酒器具,也是祭祀制度中舉足輕重的禮器。宋代以后,逐漸開發(fā)出插花的功能,而且也出現(xiàn)了不少仿制相同造型的觚形瓷器。 ![]() 清乾隆 仿古銅彩刻花蕉葉紋出戟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 比如這件仿古愛好者乾隆朝的花觚,不僅器型端正,紋飾精致,而且還原出青銅器在鑄造之時的黃金色澤,真的是仿古仿到位了。 這件博古架上的龍首造型四足爐,確實(shí)溫潤細(xì)膩。 ![]() ![]() 清 白玉四足爐 臺北故宮藏 另外美人坐的椅子也很特別,這是用斑竹做成的椅子。斑竹也就是傳說中的湘妃竹、淚痕竹。 ![]() 這個竹子被賦予了一段傳奇故事,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帝死去后,她倆抱頭痛哭,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淚都流干了,最后,活生生哭出了血淚來,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上,竹竿上就出現(xiàn)了點(diǎn)點(diǎn)淚斑,這就是湘妃竹或淚痕竹名字的由來。 雍正十二美人圖·裘裝對鏡 ![]() 此幅畫中,美人穿著裘裝,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手爐御寒,一手持銅鏡,神情專注地對鏡自賞,“但惜流光暗燭房”的無奈之情溢于眉間。 暖手爐是古代常見的用來御寒保暖的器物,可以隨身攜帶,捧在手里。 ![]() 一個四面平長凳上面放著一個銀火壺,銀火壺可以同時作取暖及燒水兩用。 ![]() 窗口這邊有個種著水仙花的盆栽,用的是仿鈞窯菱花口花盆,下面套著鼓釘洗奩。 ![]() 還有一處格外引人注意,美人座下的那個奇形怪狀的床,那是用老根古藤樹瘤原形制作的坐塌床,就是突出一個自然野趣。 ![]() 美人身后是一幅墨跡酣暢的行草體七言詩掛軸,落款為“破塵居士題”。印章則是“壺中天”和“圓明主人”。 專家們在考證“破塵居士”是何許人也的時候,才知道,原來《世宗憲皇帝御制文集》中就有這兩首。對比了畫中的字跡,發(fā)現(xiàn)甚至還可能是雍正親筆。破塵居士是雍正皇帝為雍親王時自取的雅號,表示自已清心寡欲、不問榮辱功名的志趣。 ![]() 作品中題跋的行為,本身在帝王中就已罕見。沒想要還把自己的詩作融入背景陳設(shè),仿佛無意之中被畫家捕捉。這在書畫藝術(shù)家中都沒有先例,似乎是雍正首創(chuàng)。 雍正十二美人圖·撫書低吟 ![]() 畫中美人坐在綠釉開光繡墩上,持半展書頁,沉吟瞬間。所展書頁上錄的是唐代杜秋娘《金縷詞》:“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眻D中“倚風(fēng)嬌無力”的女子形象反映出清代仕女畫常見的“風(fēng)露清愁”之美。 在她斜依的黃花梨大理石面方桌上放置了一尊仿官窯的雙陸尊,旁邊是一紅玻璃制鼻煙壺。 ![]() 身后天然木香幾上擺放著雙耳三足爐和黑漆描金雙蝶紋圓盒。 ![]() 美人身后的墻上有一首詩作: 櫻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風(fēng)半懶時。 一種心情費(fèi)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 這是一首形容美人樣貌身材與相思情緒的詩作,落款為“米元章”。 ![]() “米元章”是誰呢?那當(dāng)然是北宋的大書法家、收藏家米芾(1051-1107),字元章。 雖然掛名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而且在下面還出現(xiàn)了“米芾元章之印”的鈐印,但是縱觀米芾所留下的詩句,卻找不到這首。在雍正的御制文集《雍邸集》中,反倒找到了這首詩的變體: 丹唇皓齒瘦腰肢, 斜倚筠籠睡起時。 畢竟癡情消不去, 緗編欲展又凝思。 著名的美術(shù)史專家巫鴻先生如此評價這幅畫作: “這位未來的皇帝在此構(gòu)想的可能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戲劇:他的才學(xué)通過其俊朗的書法顯示出來,她的美貌與才華則凝聚在其迷人的姿容和手握的詩卷之中,她在等待他來攀枝?!?/span> 或許,這位在藩邸中修身養(yǎng)性的雍親王,只是表面遠(yuǎn)離了皇儲斗爭,實(shí)際上在暗中積蓄力量。 躊躇滿志卻又低調(diào)隱忍的他,只能在畫作中展現(xiàn)一流的審美品味與聰明才智,仿佛在宣示自己其實(shí)具備帝王之資。 雍正十二美人圖·捻珠觀貓 ![]() 在捻珠觀貓圖中,美人于圓窗前端坐,輕倚桌案,一手閑雅地捻著念珠,正觀賞兩只嬉戲頑皮的貓咪。 這幅畫僅透過二分之一的圓窗來刻畫繁復(fù)的景致,因?yàn)楫嬅娌扇×宋餮螽嫷慕裹c(diǎn)透視法,將遠(yuǎn)、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條不紊,從而擴(kuò)展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得意韻悠長。 窗下鐘聲滴答,近處貓咪玩鬧,時光便在這似有似無中悄悄流逝。 ![]() 桌面擺放著銅鑄方鼎式香薰?fàn)t和青田石印章。身后的鐘架上放置著一只紫檀木畫琺瑯自鳴鐘,旁邊的天然木書格上整齊排放著精裝書籍。 ![]() ![]() 美人手持念珠應(yīng)為21顆。21顆的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shù)目。 覆蓋了菩薩修行自大涅槃到成佛所經(jīng)歷的21處階位,即“十地”、“十菠蘿蜜”和“佛果”。寓意鳳凰涅槃。 ![]() 雍正十二美人圖· 消夏賞蝶 ![]() 戶外湖石玲瓏,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內(nèi)美人手持葫蘆倚案靜思。此畫描繪的雖然是女子夏日休閑的情景,表達(dá)的卻是乞生貴子的吉祥意愿。萱草,又名忘憂、鹿蔥。葫蘆,屬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畫家巧妙地將萱草與葫蘆繪于石側(cè)、掌中,既增加了畫面的觀賞性,又蘊(yùn)涵了求子的深意。 ![]() ![]() 在美人背后的墻上,掛著一幅字,只見“有清音”三個字,落款是“居士”二字。是胤禛所寫的山水有清音條屏。 ![]() 在整間亭榭中的斑竹八仙桌上,一把折扇橫置,旁邊放著一張紫檀棋盤,棋盤上兩只仿官窯的棋盒。 ![]() 美人身旁的白釉蟠螭瓶雖然放置在角落,卻仍然非常搶眼。瓶中插著一枝梔子一枝蕙蘭,取蘭質(zhì)蕙心之意。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以瓶口似蒜頭得名、長頸,削肩,圓腹,圈足。源于漢代,宋代開始用于制作瓷器,流行于明清。 ![]() ![]() 明嘉靖 白釉塑貼鮮紅蟠螭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藏 對比嘉靖的這件蒜頭瓶,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紅釉塑貼的大小稍有區(qū)別,但瓶子的形狀與蟠螭的動態(tài)卻極為接近,很有可能就是畫中器物。 雍正十二美人圖·燭下縫衣 ![]() 清風(fēng)徐徐,紅燭搖曳,美人坐在軒室內(nèi)的一張黑漆彩畫桌子前,捻著針線在燭火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繡、縫紉等,古代隸屬于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是評價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因此,女子們無論貧富貴賤,均以擅女紅為能事。此圖中女子蘭指輕拈,針線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 ![]() 前景處的水缸里綻放了一枝并蒂蓮,諭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 明窗外一只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與圖中的黑漆嵌螺鈿方形燈籠上露出的鹿和仙鶴圖案組合在一起,集齊福祿壽三種元素。“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yùn)涵在圖畫之中。 ![]() ![]() 雍正十二美人圖·烘爐觀雪 ![]() 美人臨窗而坐,輕掀帳帷,觀雪賞梅。戶外翠竹披霜帶雪,遇寒不凋,顯現(xiàn)出頑強(qiáng)的生命力;白色臘梅則以“萬花敢向雪中擊,一樹獨(dú)行天下春”的風(fēng)韻盡情綻放。梅花不僅是著名的觀賞花,又以花分五瓣,擁有'五?;?的美稱,被人們用以寓意幸福、長壽、吉祥。 ![]() ![]() 楊木雕門圍子架子床上掛著一襲豆綠色的帳幔,炭盆將整個房間烘得暖暖的,頗有幾分春意。 ![]() 后面的家具半遮半掩,角落放有熏籠,可以熏香、熏衣、熏被。熏籠上邊,是一個嵌琺瑯方幾。 ![]() ![]() 雍正十二美人圖·倚門觀竹 ![]() 美人倚門觀望著滿園春色,舉止間似乎流露著淡淡的嘆春情懷。整個畫面被一堵墻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墻上開隨墻門。門外累疊假山,山上放著幾盆盆景。 庭院中花草竹石滿目。淺黃的月季以及朱紅的梅花高低錯落地放在假山石上,點(diǎn)綴出俏麗的景致。蕙蘭的盆中還有一株小小的靈芝,代表著芝蘭重茂。 ![]() 墻里則露出一間屋子的一角,屋子里放著兩張黑漆描金的圓凳,墻上襯著規(guī)矩而低調(diào)的龜背錦,有可能是美人歇息的地方。 ![]() 雍正十二美人圖·桐蔭品茶 ![]() 美人左手手持郎窯紅釉杯,右手持湘妃竹柄梅花冰裂紋紗團(tuán)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樹下靜心品茶。茶飲原是一種日常飲食行為,由于品茶論道的盛行,而成為歷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風(fēng)雅之事,逐漸提高了茶的境界。 ![]() 美人坐在寶藍(lán)釉畫琺瑯開光坐墩上,月亮門后的陳設(shè)有黑漆描金書架,滿函的書籍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儒雅的書香氣息,而且與女子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襯,表現(xiàn)出宮中女子的文化修養(yǎng)。 ![]() ![]() 美人的身邊放著一個小茶幾,被假山和梧桐樹干擋住,透過樹干隱約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梅竹紋執(zhí)壺,執(zhí)壺的旁邊就放著一個祭藍(lán)釉盤,隱約可以看到蜜桃兩個,荔枝數(shù)顆,都是應(yīng)季的消夏瓜果。 ![]() 清代的繪畫,一旦分析起它的畫法,大多也會講到西洋繪畫,畢竟那個時候正是西方傳教士來華的鼎盛期,很多宮廷畫和西方繪畫有所融合。 包括這十二張美人圖,從設(shè)色方面,也能看到西洋繪畫色彩的表現(xiàn)手法,造型很真實(shí)。而西洋畫有臉部陰影的表現(xiàn),但中國人不喜歡,就丟掉了這種手法,因此能看到美人的五官上,只用顏色的濃淡分出明暗凹凸效果,顯得柔和而秀潤。 在構(gòu)圖上,廣泛使用了西方的焦點(diǎn)透視法,比如說這幅《桐蔭品茶》,美人坐在畫面的前景。她身后的所有景物都只露出隱隱的一角,書架露出一小部分,紅色欄桿也露出一小塊,有種引人向里面繼續(xù)窺探的感覺。 ![]() 焦點(diǎn)透視法主要就是用于對畫面建筑或室內(nèi)空間的表現(xiàn),這種對西洋畫法的借用,也為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增加了新的空間表現(xiàn)手法。 雍正十二美人圖·立持如意 ![]() 美人手持如意,立于庭院內(nèi)賞花。前方的竹籬上纏繞蔓延著各色牡丹,繁花似錦,花團(tuán)錦簇。畫家著重突出了紫、粉、白、紅等各色牡丹。牡丹以雍容華麗、香味濃郁而被稱作“百花之王”,并成為吉祥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征。 ![]() 結(jié)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靈芝如意,蘊(yùn)含了“富貴如意”的美好愿望。 ![]() 梳妝盒也很有特色,有黑底描金和花邊兩種。 ![]() 雍正十二美人圖·持表對菊 ![]() 美人手持精美的琺瑯表坐于書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點(diǎn)明了時值八月時節(jié)。菊花清高典雅,是秋季重要的觀賞花卉,被賦予堅(jiān)貞、益壽等含義,同時又以其素凈優(yōu)雅的自然美而成為女性的頭飾或居室的點(diǎn)綴品。 ![]() ![]() 不遠(yuǎn)處幾案上的銅鍍金渾天儀與女子手中的琺瑯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漸為宮中時尚。從十八世紀(jì)開始,瑞士就專門給中國市場做懷表,供當(dāng)時中國上流社會使用。表殼裝飾有黃金,嵌珍珠,琺瑯繪畫,純銀鎏金。背后的墻上左邊掛了一支簫以及一副碑刻拓片——明代董其昌的詩句,蠅頭小楷認(rèn)真地書寫而成,字跡雖小,但字字可辨。 ![]() ![]() 雍正十二美人圖·倚榻觀雀 ![]() 室內(nèi)美人坐在有束腰三屏圍子嵌理石羅漢床上,手里把玩著白玉蚩尤紋合璧連環(huán)。合璧連環(huán),是清玩之物,其形環(huán)環(huán)纏繞,取其無窮無盡、自始不渝的精神。 ![]() 室外喜鵲鳴叫喳喳,女子目視喜鵲,不覺入神。畫家意在表現(xiàn)冬去春來、女子觀賞喜鵲時的愉悅心境,但卻不自覺地將宮中女子精神空虛、孤寂壓抑的心情溢于畫面。 ![]() 后面背屏上書滿了“壽”字,有祈壽延年之意。羅漢床上的仿宋汝窯天青八方貫耳扁瓶中插著松枝靈芝,與屏風(fēng)上的壽字有異曲同工之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