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綜藝《毛雪汪》中,李雪琴問楊天真一個問題:“你人生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楊天真思考片刻,回答道:“小時候減肥減不下來。每次瘦下來,不久后就復胖。如此循環(huán)往復,長達十年時間。” 為此,楊天真曾消沉過。 后來,她想:我減肥不成功,我這個人就不成功嗎? 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她決定直接放棄這個戰(zhàn)場,不在自己注定不成功的事上努力,選擇重新?lián)Q戰(zhàn)場,做大碼女裝。 這正如作家林語堂所說的:“明智地放棄,勝過盲目地執(zhí)著。” 有時候,我們與其在錯誤的事上死磕,不如學會放棄,及時止損,轉(zhuǎn)換戰(zhàn)場。
![]() 曾看過一則故事。 有天,山洪暴發(fā)。一個神父正在教堂里祈禱,洪水已經(jīng)漫過了他跪著的膝蓋。 一個救生員開著小艇,對神父說:“快,快上來?!?/span> 神父淡定地說:“不,我要守在這里,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span> 不久,洪水已經(jīng)淹過神父的頭,不得已,神父站在了桌子上。 這時,警察又開著小艇過來了,對他說:“神父,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span> 神父仍然無動于衷,警察只好無奈地離開了。 又過了會,洪水已經(jīng)淹沒教堂,神父拼命地抓著十字架。 這時,一架直升機來了,上面的人扔下繩梯,讓神父趕緊上來,而神父還是意志堅定地認為上帝會來救他,不肯離開。 最后,他就這樣被淹死了。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固執(zhí)己見,這讓想伸手拉他一把的人都愛莫能助。 特別認同叔本華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o:p>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若固守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維定式,無異于畫地為牢。 唯有突破思維牢籠,愿意主動推窗看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破局。 電影《無問西東》中,清華學子吳嶺瀾在面對文理分科時,選擇了理科,但他其實是一個擅長文科的人。 在每次的考試中,他的文科成績幾乎門門滿分,理科成績卻幾乎墊底。 當時校長找到他,問他為什么要選擇理科? 他回答說:“理科才是實業(yè),最好的學生都在學理科?!?o:p> 校長聽完,對他說了一段話: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那時,他還不太明白這番話是什么意思。 后來,他聽了泰戈爾的一場演講后才明白: 與其在自己不擅長的理科領域死耗,不如聽從內(nèi)心,回歸文科,找到自我價值。 最終,他學成歸來,在清華大學擔任外文教授。 人生會面臨各種選擇,若在自己無法獲得成就感的事上堅持,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內(nèi)耗,每天懷疑自己。 經(jīng)濟學上有個鱷魚效應: 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掙脫腳,鱷魚也會把你的手給咬住。 當你越掙扎時,它咬住的就越多。 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條路上持續(xù)走不下去時,我們就要換條路了,否則你投入越多,就會越不甘心自己的努力白費,從而導致自己的內(nèi)耗更嚴重。 ![]() 知乎上有網(wǎng)友提問:“當你做一件事遲遲沒有回響,是繼續(xù)死磕,還是就此放棄?” 底下有一個高贊回答:“你在明知道注定不會成功的事上繼續(xù)死磕,只會無限拉大自己的受挫感,這樣還不如就此放棄。” 我們常常聽說,也堅信“堅持,一定會成功?!?o:p> 但這話只對一半,它暗含著一個隱藏條件——選擇正確。 錯誤的堅持,只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要學會轉(zhuǎn)換思維,切換戰(zhàn)場,不要讓自己久處沼澤,越陷越深。 ![]() 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市有一家老牌飯店,隨著人流量越來越大,原來的電梯已經(jīng)無法承載了。 于是飯店老板,花重金請來全國一流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希望他們幫自己改造電梯。 幾人商量半天,最后對老板說,飯店必須換一臺大電梯,為此,飯店得歇業(yè)半年。 老板一聽,眉頭緊皺地回答:“歇業(yè)半年,這經(jīng)濟損失慘重啊?!?o:p> 但建筑師和工程師紛紛說道,只有這樣,其他別無他法。 這時,一位負責打掃的清潔工正好從旁邊經(jīng)過,聽到后說:“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 工程師轉(zhuǎn)頭,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說:“你一個清潔工,怎么會懂如何安裝電梯,別開玩笑了?!?o:p> 老板實在不想歇業(yè),于是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問道:“你的辦法是什么?” “如果是我,我會直接在屋外安裝一臺電梯?!?o:p> 話音一落,建筑師和工程師愣住了,他們互相看著對方,羞愧地說:“這么好的辦法,我們怎么就沒想到呢?!?o:p> 著名主持人莫羅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自身經(jīng)驗的囚徒。”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因為我們陷在了絕望里,不懂得換一個場地,開拓一條新道路。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若你懂得打開自己的思維,才能夠從人生無解的怪圈中走出來。 正如《思維破局》中所說的:“只有沒想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解鎖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鑰匙,就在思維?!?o:p> 善于轉(zhuǎn)變自己的思維,比死死地堅持更重要。思維對了,困局的鎖自然就會被打開。
![]()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要解決問題,不要盯著問題?!?/span> 當我們把目光都聚焦在出現(xiàn)的問題那一個點上時,我們往往會陷入僵局,找不到出路。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可以打破僵局,獲得新生呢?分享三點建議。 1、破除思維定式 兩位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把五只蜜蜂和五只蒼蠅放在同一個瓶子中,并且把瓶子的開口朝黑暗的一面,將底部對著光。 結(jié)果幾小時后,他們發(fā)現(xiàn)蒼蠅全部飛出,而蜜蜂全都撞死。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蜜蜂錯誤地堅持“出口在有光的地方”這一想法。 蜜蜂如此,人亦然。 世界變化如此快,如果我們一味地固守自己頭腦中的經(jīng)驗,必定會陷入困局。 只有打破思維定勢,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點,跳出困境。 2、建立“全局”思維 猶太人有句諺語:“沒有賣不出去的豆子?!?o:p> 如果你拿著豆子去市場賣,結(jié)果一定不會如你所愿。 而猶太人懂得多維度思考,他們通過加水,讓豆子變成豆芽,然后改賣豆芽,或者讓豆芽長成豆苗,再將這些豆苗移植到花盆里,當成盆景來賣…… 用單一視角考慮,我們只能找到一種解決方案。 當我們擁有“全局”思維時,這個方法不行,我們就能從另外一個維度尋找解決之法。 人的思維就像手電筒,只有把手電筒的光全部打開了,我們才能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遠。 3、重塑思維認知 傅盛在《認知三部曲》里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一個人認知的高度,決定著他做選擇的質(zhì)量。 當你升級了認知后,你就會知道哪個選擇更適合當下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達克效應,它是指一種認知偏差,那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優(yōu)越感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它將一個人的認知分成四個層次: 4、不知道自己知道 而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第一個層次,這就需要我們在面對不同意見時,不要封閉自己的大腦,要懂得思考、接納不同,讓僵化的大腦活起來。 ![]() 《周易》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意思是說:想要事情能夠繼續(xù)發(fā)展,就不能鉆牛角尖,要學會變通。 生活中,我們往往被自己內(nèi)心的固定型思維束縛住。 它們就像是蜘蛛精吐出來的蛛絲,把自己纏得喘不上氣來。 而當我們換個角度或者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問題時,才發(fā)現(xiàn)當初困住自己的根本不是事。 只有擺脫思維桎梏,升級思維模式,懂得轉(zhuǎn)換戰(zhàn)場,才能夠?qū)訉雨J關成功,到達目的地。 讓我們在遇到困境時,學會“轉(zhuǎn)場”,迎接人生的蛻變吧。 ▲點擊上圖進入小程序,立即購買 |
|
|
來自: 專家視點 > 《富蘭克林讀俱樂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