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門見山,今天想和你聊聊手腳發(fā)麻的問題。 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早上醒來時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腳略微有發(fā)麻的感覺,而且這種發(fā)麻的感覺一到秋冬之際,更加的明顯。雖說不影響日常生活,但心中難免還是存有一些后怕的。于是乎,好些人會跑到醫(yī)院里,完善了一堆的檢查后,并沒有查出個所以然,這才安心回家。 須知,手腳發(fā)麻的癥狀在中醫(yī)認知中,大都起源于身體內(nèi)的陽氣匱乏。我們講的陽氣雖然看不見,更摸不著,但其實實在在是存在的,中醫(yī)認為,陽氣有溫熙的作用,可以始終保持我們的身體暖暖的。你再去看,一些年老體虛的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怕冷,即便是在炎炎的夏日里,也常常裹著一件厚厚的大衣。 此外,陽氣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主推動。推動我們體內(nèi)的氣血暢行。我們的四肢,古人有稱其為四末,意思是四肢離我們的心臟最遠,處于末端。若是陽氣虧虛不足,是沒有辦法將氣血推行至四末的。四肢的氣血不暢,故而是手腳發(fā)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個時候,用上一點桂枝,正合時宜。 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生于肉桂樹的最頂端,離太陽的距離也是最近,所以,盡得太陽的光輝。可以說,桂枝,是肉桂樹中陽氣最鼎盛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桂枝的味道偏辛,善于走竄,桂枝通行于經(jīng)絡(luò)之間,加之它的性子又是溫溫的,是故,可以把盤踞于體內(nèi)的陳寒一點一滴的化散開來。中醫(yī)講,寒主收引。說的是寒邪具有凝滯氣血的作用,氣血不暢,手腳自然是容易有發(fā)麻的感覺。
我們一直講,單味藥即便效力再猛,在疾病面前,也無疑是螳臂當車。因為疾病之所成,并非一蹴而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藥材的配伍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以桂枝為代表的,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方子——當歸四逆湯,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 當歸四逆湯:當歸、白芍、通草、桂枝、細辛、炙甘草、大棗。 氣血不暢、氣滯血瘀除了陽氣虧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血虛。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是啊,若是一個人本就血虛,陽氣再充足也是無濟于事的。 當歸、白芍放在這里就是用來補血的。 其中,當歸享有血家圣藥的美名,既能補血,又可行血,在祛除體內(nèi)的瘀血的同時,又能將虧虛的新血補足,祛邪扶正兩不誤。
白芍也是一味非常常見的補血藥,和當歸有所不同的是,當歸在補血之余長于行散,而白芍則是功兼收斂,它的味道偏澀,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使得補中有守而不至于一邊補,一邊泄。
通草,你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位藥材以“通”為名,就尤其擅長通泄。通草最善疏通氣機,氣機暢通起來了,血液自然也會跟著跑起來。
三味藥材同用,血脈充盈的同時,又十分的順暢。人體的血脈本就該猶如行云流水般的暢通。血脈暢通,陽氣方可散布周身,把溫暖灑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而桂枝、細辛用在這里則是驅(qū)逐身體內(nèi)的寒邪。《素問》中就講,“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最后,用了一味炙甘草和大棗以溫熙、健運脾胃。 血虛的主要原因,還是脾虛。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是經(jīng)由胃腐熟消化,然后,再經(jīng)由脾健運的功能將之轉(zhuǎn)運至五臟六腑,以化生氣血。所以,脾素來便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 炙甘草和大棗都是溫性的藥材,主入脾、胃經(jīng),可溫熙脾陽,以助脾胃的健運,從根本上把血虛的問題給改善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歸四逆湯不僅僅適用于手腳發(fā)麻的人。 一些人若是陽氣虧虛,而癥見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腰膝冷痛、肩頸疼痛都可選用。 |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