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點擊上方收聽主播 蒙豆豆 朗讀音頻 美國心理學家塞德茲曾經說:“人如陶瓷,小時候會形成一生的雛形?!?/span> 中國也有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從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最終過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世間萬物,做錯的事情都可以重來,唯獨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父母和事物一樣,都有“有效期”。 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最珍貴的禮物,一旦你不珍惜; 錯過了這個有效期,老天爺就會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 因此,很多父母都學會了珍惜這個“有效期”,用心管教孩子。 ![]() 然而,有時候卻因為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當,給孩子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心靈創(chuàng)傷。 好的教育,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孩子之間出現的差距,其實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差距。 想要養(yǎng)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取決于你對這3件事的態(tài)度。 ![]() 教育意見不統一,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每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父母用心“管教”出來的。 可以說,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時父母的管教。 而放眼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父母: 一個無底線的寵溺,造成了孩子的為所欲為。 一個近似無情的嚴苛,造成了孩子的膽怯自卑。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是很多家庭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 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的內心就會很容易混亂。 因為同樣一件事情,父母的要求不同,會令孩子無所適從。 尤其是6歲之前的孩子,正是各種行為習慣和規(guī)則建立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孩子就會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該聽誰的。 長久這樣下去,孩子就會學會鉆空子。誰的觀點對自己有利,就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 漸漸學會了“趨利避害”,甚至有些孩子長大后會變得“陽奉陰違”,形成雙重人格。 ![]() 比如曾經火爆網絡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一個關于“壞孩子”養(yǎng)成的故事,引發(fā)了很多令人深思的社會議題。 主角之一的張朝陽,雖然是學霸,但在班級里卻沒有朋友。 爸爸的懦弱,媽媽的強勢,讓張朝陽一方面渴望得到爸爸的愛,一方面又想要逃離媽媽的控制。 于是他一邊迎合母親,成為媽媽的“乖兒子”;一邊在內心的渴望和逃離的拉鋸戰(zhàn)中變得扭曲。 失去自我,壓抑自我,變成一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雙面人格的人。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優(yōu)秀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結盟”。 孩子有問題就一起批評教育,孩子有閃光點就一起表揚鼓勵。 在孩子面前保持同一種態(tài)度,保持步調一致,這樣才會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只給物質滿足,忽略陪伴成長 父母和孩子,從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狀態(tài)。 孩子的可愛,可以治愈父母生活的苦,給父母帶來勇氣和力量; 父母的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營養(yǎng)液。 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來的。 ![]()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备改赣写蟾窬?,孩子才能走得長遠。 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各種玩具,而是家長的陪伴。 在做父母之前,你是否思考過這三個問題:
![]() 曾經與朋友們討論孩子的陪伴問題,有不少朋友吐槽,自己工作太忙,實在騰不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孩子對不起,我抱著磚頭就抱不起你,我放下磚頭就養(yǎng)不起你。” 這是大部分雙職工家庭的真實寫照,為了掙錢不得不四處奔波,沒時間陪孩子玩耍,甚至很長時間都見不到孩子一面。 養(yǎng)家糊口很重要,陪伴孩子更重要。事業(yè)可以重來,孩子的成長卻不可逆。 忙,真的不是缺席孩子成長的理由。 ![]() 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忙是生活的常態(tài)。 這就更需要每一位父母,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和碎片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比如,跟孩子做一個科學小實驗,一起做家務,共同做一個孩子喜歡的手工; 如果一天到晚見不到孩子的面,可以提前錄制一個小視頻,每天發(fā)給孩子看。 孩子會把每天自己想說的話,高興的不高興的,有趣的或者遇到的難題,也通過視頻方式發(fā)給見不到面的父母,等父母有時間了再認真地回復。 當你在孩子身上,傾注了陪伴、耐心、愛護,孩子自然就會回報給你一個像星星一樣明亮的自己。
![]() 只要求孩子,卻放松自己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標桿”。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要首先做到那樣的人。 孩子擁有一種我們成人無法看到的能力,那便是吸收性心智。 蒙臺梭利博士曾將“吸收性心智”比喻成海綿吸水和照相機。 意思是說:孩子都是盯著父母長大的,父母什么樣,孩子就學成什么樣。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吸收性心靈》書中提到,這種心智接納一切,不評斷,不拒絕,不回應。 這種心智吸收一切,并在孩子的心中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進而對孩子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管教孩子,最忌諱的一點就是父母只管跟孩子講道理,而自己卻做不到。 你想孩子都讀書,自己就要先拿起書本,而不是抱著手機刷著短視頻消磨時間。 你想孩子告別磨蹭,更加自律,自己就要先做到。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 最好的教育是影響,父母只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長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父母什么樣子,孩子就什么樣子。 只有我們自己先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才能引導孩子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