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襄漢漕渠開鑿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 978 年),關(guān)于襄漢漕渠的記載始見于《宋史·本紀第四》:“(太平興國三年春正月)戊戌,開襄、漢漕渠,渠成而水不上,卒廢?!彼瓮⒂诠?978 年正月十三日開鑿襄漢漕渠,渠成但因水量、水勢小未獲成功,就此廢棄。 “襄”指古襄州(今襄陽),“漢”是漢水,襄漢漕渠渠線由今荊州過潛江入漢水至襄陽,再從襄陽沿白河至南陽下向口入汝水至汴京。因從潛江至白河段為自然河道無需開挖,在此就不再贅述。漕渠自下向口(今夏餉鋪)置堰,引白河回水,經(jīng)博望(今沙山村北)、羅渠(今趙河鄉(xiāng)羅渠鋪)、少柘山(今清河鄉(xiāng)二龍山),過方城埡口引水北上經(jīng)葉縣入石塘河,再由石塘河連沙河入穎,最后通過蔡河抵達京師汴梁(今開封)。
地理環(huán)境襄漢漕渠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首段地處唐白河流域的中、上游,北靠伏牛山,東依桐柏山,地形地勢微微向南傾斜,沿線地勢由南陽盆地中北部傾斜平原向伏牛山東南部低山丘陵過渡,經(jīng)方城地塹與伏牛山傾斜平原區(qū)相接。漢張衡在論及南陽地勢曾云:“爾其地勢則武闕關(guān)其西,桐柏揭其東,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而為墉,湯谷擁其后,淯水蕩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對這一地區(qū)的地理地貌進行了總結(jié)。由于襄漢漕渠選線中部要通過方城埡口,整個渠線中間略高兩頭較低,在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渠成而水不能至”的結(jié)果也就在意料之中。 襄漢漕渠早于 1985 年便被列為方城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城縣人民政府于 1985 年 10 月 9 日,將襄漢漕渠的沙山段、二龍山段、東八里溝段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偺?64,分類號 18?!爆F(xiàn)存遺跡較為明顯的便是杜洼—康莊、郁莊—二龍山、西八里溝—東八里溝段,然而在劃歸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并沒有一系列的規(guī)劃與保護。使得沿渠地區(qū)的開發(fā)利用對運河流域不斷造成沖擊和破壞,目前襄漢漕渠已與 80 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guān)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