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家》雜志火熱征稿中! 
 
革命圣地延安游記 (散文)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這里不僅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贏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延安既是毛澤東思想的策源地,也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形成的地方。延安,更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搖籃。離別三十年,今日回延安,寶塔映朝陽,延水金光閃,啊...... 延安, 啊...... 延安,眼望你壯麗的山河,我心潮澎湃憶當年。聽著這首耳熟能詳?shù)母锩枨堆影岔灐罚屓诵某迸炫?。幾年前的夏日,我有幸來到革命圣地——延安?/span>清晨,大巴開進延安市,在綠樹成蔭的柏油路上緩緩穿行,兩邊樓房林立,街道清幽。汽車停在清涼山腳下,車來人往,旭日下的寶塔靜靜聳立,即是革命圣地的象征,也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當寶塔山映入眼簾,邁著步子一步步向它邁近時,腦海里閃現(xiàn)出很多電影電視中的鏡頭。延安,這座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古城,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飽經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走到了歷史前臺,成為舉國矚目的中心。那是許許多多的革命者和進步青年,他們風餐露宿,翻山越嶺,為的就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從全國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那種激情,那種信仰,那種跋山涉水后所品嘗的喜悅,肯定是無法言表的。延安作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的戰(zhàn)略總后方,見證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經濟、文化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記錄了老一輩革命家身體力行進行生產自救的佳話。寶塔,曾經多么熟悉的鏡頭,因為那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延安精神已定格在國人心中,成為現(xiàn)代人們追尋當年,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最好課堂。史料記載: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西北邊塞重鎮(zhèn),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 “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之稱。宋代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zhèn)守;清代左宗棠來到陜甘,把這里作為軍事絕地。而近代,因紅軍萬里長征在這里會師,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現(xiàn)在延安古城成為世界矚目的名城。參觀了延安幾處革命舊址,印象最深的是楊家?guī)X。在毛主席等領導人故居窯洞里陳列著的木桌、木椅、筆硯、油燈,仿佛看到了偉人在陜北的嚴冬之夜揮毫疾書,寫下《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zhàn)》等許多光輝著作;仿佛看到偉人與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熱血青年促膝談心,鼓勵他們用“小米加步槍”定能打敗飛機加坦克強敵的信心和斗志;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楊家?guī)X,火熱而充滿激情,到處激蕩著理想的光輝。如今,這里褪去了一份火熱,多了一份沉淀和厚重。棗園,在寶塔區(qū)城西北8公里處。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zhàn)作了充分準備。毛澤東舊居位于棗園東北的半山坡上,與周恩來和朱德的舊居左右為鄰,窯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邊起分別為會客室、辦公室、寢室,其余兩孔是工作人員住室。周恩來舊居位于任弼時舊居后的山坡上,為兩孔石窯洞,左邊是辦公室,右邊是寢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就住在這里。毛澤東在此寫下了《學習和時局》、《關于重慶談判》等著作。這里現(xiàn)保存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彭德懷等人舊居。中央大禮堂是最大建筑,在當時可是雄偉。里面紅色橫幅定格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1945年。拱頂幕墻上“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紅字依然耀眼。會場青磚鋪地,四圍掛有紅旗。清一色的長木座椅,經過歲月的打磨桌椅已呈暗灰。那時,這里除了用于召開會議之外,周末和節(jié)日的時候,還舉辦舞會,也是延安的文藝中心。大禮堂左后方是近似小洋樓的中央辦公廳大樓。三樓為會議室,二層為李富春、楊尚昆的辦公室,一層有作戰(zhàn)室,會議室。1942年5月,在這個會議室召開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也是在這里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共歷史重要意義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有這樣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朱德給棗園群眾拜年、八路軍戰(zhàn)士幫助群眾推碾子、戰(zhàn)士幫老大娘挑水……在毛澤東主席窯洞前,保留著一張小石桌、四個石凳,當年,他在這里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留下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在山坡下有一塊菜地,是毛澤東主席親手耕種過的一塊地,如今它在告訴人們,中國領導人,在這里種出光明,種出偉大,種出中國勝利的大前程。延安精神是從此邁向勝利步伐的根基,使我們祖國走向今天的繁榮富強,屹立在世界東方。延安是我們每個人的向往,是每個人前進的源泉;延安精神正在激勵華夏兒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本期責任編輯:零下

 ?????????????????????????作者簡介: 紀天才,張掖市甘州區(qū)人,中國作家網會員、甘肅省作協(xié)會員、張掖市作協(xié)會員。先后在報刊、網站發(fā)表新聞報道、通訊、論文、散文、雜文、調研文章1000多篇。其中有近200篇論文、通訊、散文、調研報告獲國家和?。ú浚?、市級獎勵。著有散文集《歲月留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