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漢德克作品《柏林蒼穹下》海報局部 綜合整理自=新聞、亞馬遜Kindle、南方人物周刊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0日,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揭曉,分別是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左)和彼得·漢德克 彼得·漢德克,是奧地利詩人、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被稱為“活著的經典”。 漢德克于1961年入格拉茨大學學法律,并參加了青年作家團體“格拉茨人社”,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當時亦在其中。 彼得·漢德克大二時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大四時退學。從「法學院逃逸的天才」又多了一位文學家。 法學課堂上的文學創(chuàng)作沖動 1942年12月6日,彼得·漢德克出生于納粹德國占領下的奧地利格里芬,母親瑪莉亞·漢德克出生于克爾滕州一個斯洛維尼亞族家庭,其丈夫布魯諾·漢德克是一個駐扎在克爾滕的德國下級軍官,來自柏林。漢德克的生父是德國國防軍軍官埃利?!准{曼。1961年中學畢業(yè)時,漢德克第一次與生父見面。秋天開始在格拉茨學習法律。 盡管漢德克沒有完成法律學業(yè),但學法對于漢德克的影響深遠?;貞浽诟窭拇髮W學法律的生涯時,漢德克說:
法律學習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 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漢德克提到法律專業(yè)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2016年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漢德克比較自己與另一位法學院畢業(yè)的作家卡夫卡:
中國著名的先鋒話劇導演孟京輝對彼得·漢德克推崇備至,他說:
關于彼得·漢德克的10件事 彼得·漢德克是一個特別特別酷的人,在各種意義上。 01. 1966年4月的某天,一個留著長發(fā),穿著皮衣,戴著圓片墨鏡的奧地利年輕人闖入著名德語文學團體“四七社”的聚會現場,指責當時在座的文壇名人——包括君特·格拉斯——題材守舊,語言陳腐,他說:
一時語驚四座,引發(fā)熱議。這個酷小子就是彼得·漢德克在文壇上的初次亮相。
02. 漢德克的成名作是戲劇作品《罵觀眾》。 劇如其名,全劇沒有任何傳統(tǒng)戲劇中必備的故事情節(jié)和場次,沒有戲劇性的人物、事件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布景和幕布的舞臺上斯底里地“謾罵”觀眾。
在一次訪談中他講到了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動機:
孟京輝導演的劇作《我愛XXX》就是來自漢德克的《罵觀眾》。所以這部劇在中國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不過后來漢德克在2016年來到中國的時候被問及《罵觀眾》,他卻有些不高興了:
這次漢德克得了諾獎,想來將來會有更多機會來中國,大家如果有機會與老頭交流,可注意別再提《罵觀眾》這茬子事了~ 03. 1967年,漢德克最著名的劇作《卡斯帕》發(fā)表,在歐洲獲譽為“play of the Decade”?,F在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語戲劇中被排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作品通過主人公卡斯帕爾學說話的過程表現了語言對人施加影響進而形成人對語言的依賴關系。 這部作品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德國19世紀確有一個叫卡斯帕爾·豪澤的人,他有著神秘的身世背景,遠離人類社會,獨自在荒漠的山洞里生活了17年。 當他被人發(fā)現并救出時,如野生動物一般,不會說話,于是在接受醫(yī)救的同時也接受了語言訓練,以期重返社會,但后來被人秘密殺害。 這個曾經遠離人類文明的人物恰如一張白紙,于是自然成為作家關注的對象。 漢德克在這部作品中把卡斯帕爾擬定為自然人,把他接受說話訓練的題材抽象為“說話的折磨”,如作品前言里寫道:
04. 漢德克有一本書叫做《痛苦的中國人》,其實這個書名源自奧地利的一家中國餐館。 當時彼得·漢德克住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那里有一個中餐館,名字就叫做“幸運的中國人”。看到這個名字,讓他想到:為什么不能講一個關于痛苦的故事呢? 當時那里還住著一個德國比較著名的詩人,已經生命垂危。漢德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去看望他,那時他還能站起來,走到門口和他道別的時候,他的眼神在漢德克看來就特別像是一個痛苦的中國人。
05. 在漢德克的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突出語言自身的意義,還是要打碎傳統(tǒng)戲劇的藝術結構,不斷尋求新的藝術形式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 他在《我是一位象牙塔的公民》(1972)一文中寫道:
06. 彼得·漢德克是一個蘑菇迷。 2012年,他寫了一本書叫《試論蘑菇癡兒》,里面講述了一個癡迷于尋找蘑菇的人,一個因此失蹤的人。據他自己說: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針線活,好多身上衣服都是自己縫制的,
07. 漢德克在西方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作家。 1996年,漢德克發(fā)表了游記《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冬日之行或給予塞爾維亞的正義》,批評媒體語言和信息政治,因此成為眾矢之的。漢德克對此不屑一顧,一意孤行。1999年,在北約空襲的日子里,他兩次穿越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題材戲劇《獨木舟之行或者關于戰(zhàn)爭電影的戲劇》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為了抗議德國軍隊轟炸這兩個國家和地區(qū),漢德克退回了1973年頒發(fā)給他的畢希納獎。 2006年3月18日,漢德克參加了前南聯(lián)盟總統(tǒng)米洛舍維奇的葬禮,媒體群起而攻之,他的劇作演出因此在歐洲一些國家被取消,杜塞爾多夫市政府拒絕支付授予他海涅獎獎金。 然而,漢德克無視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他表示:
他曾多次公開支持前塞爾維亞總統(tǒng)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2014年他獲得戲劇界的最高榮譽——國際易卜生獎,導致評委會某些成員因不滿評獎結果而辭職,極權主義研究者Bernt Hagtvet指責這是“史無前例的丑聞”,甚至認為“把易卜生獎頒給漢德克就等同于把康德獎頒給戈培爾”。 08. 漢德克8歲左右的時候,父母在圣誕節(jié)那天送了他一本講中國故事的書,“一百多個強盜的故事”(注:《水滸傳》),他說:
他也讀過老舍的作品,認為老舍的作品:
此外,漢德克也讀過莫言的作品,但他覺得:
09. 漢德克的兩任妻子都是女演員。 現在的這位妻子在他與文德斯合作的新片《阿蘭胡埃斯的美好日子》里擔任主演,故事講述一對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對于愛與自由的看法。
提及為何不娶個女作家,彼得·漢德克當著妻子的面說:
10. 2004 年,奧地利作家耶利內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同時也成為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然而,耶利內克卻說,在得知自己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后,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她還說:
而這次漢德克果然得獎了。不知他得知自己得獎后會有什么樣的想法。不過,在此前的采訪中,漢德克曾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應該廢除的”,因為它對文學只是事后虛偽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時招引來看熱鬧的,卻于閱讀無益。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漢德克訪問中國,被問到怎么看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說:
很多詩人都是從法學院逃逸出來的學生。——拉德布魯赫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思想家、作家 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律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愿,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xù)完成學業(yè)。歌德的寫作 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征」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里,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chuàng)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 歌德對法律的真實看法也許可以從梅菲斯特口中看出一二:「我真不想為法學那廣博高深去勉強自己,我只能對你們說不要對它感到厭惡?!?/span> 查爾斯·狄更斯 小說家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父親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后來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跌宕起伏的家庭財務狀況使狄更斯并沒有機會接受系統(tǒng)的法學教育。但15歲時他 從威靈頓學院畢業(yè)后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債務與監(jiān)獄和狄更斯的童年如影隨形,也定下了狄更斯小說法律素材的基調。正如馬克思所言:「現代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yè)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沟腋剐≌f文本的法律價值即在于此。代表作:《霧都孤兒》《大衛(wèi)·科波菲爾》《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等。 狄更斯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碑文為:「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span> 保羅·塞尚 法國著名畫家 塞尚出生在法國普羅旺斯南部的艾克斯,是一個制帽商的私生子,直到5歲時其父才娶了其母。他的父親后來交好運成為一間蓬勃發(fā)展的銀行的創(chuàng)辦人。從1858年至1861年間,塞尚遵從父親的意愿,就讀艾克斯大學的法律院,同時也接受繪畫訓練。1861年塞尚離開艾克斯前往巴黎追求藝術之路,最終父親與之妥協(xié),支持他的職業(yè)選擇,寄去40萬法郎,使塞尚不再有后顧之憂。塞尚的早期作品往往關注景觀中的人物,包括許多大型、富有想像力的風景畫。后來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他對于直接觀察更感興趣,并逐步形成充滿光與空氣的繪畫風格。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認為:「畫畫并不意味著盲目地去復制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由于他的小屋可以望見整座圣維克多山,因此他曾為此山畫過幾十幅《圣維克多山》的油畫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于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1859年畢業(yè)于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成績優(yōu)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代表作品有《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 詩人、文學家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fā)表了第一首散文詩《野花》,17歲發(fā)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愿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于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代表作有《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他最為中國人所知的詩句應該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span> 瓦西里·康定斯基 畫家、美術理論家 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羅斯莫斯科,在童年時代,他對色彩具有異乎尋常的感受力和非凡的記憶力。這可能由于他具有聯(lián)覺使得他如同看見色彩一樣清晰地聽見色彩,盡管當時他還沒有顯出要鉆研藝術的傾向。進入莫斯科大學后,他選擇就讀的也是法律和經濟學。在離開莫斯科之前,他看到了莫奈的畫展,尤其是聆聽了對《干草堆》的解說,對具有高度色彩感受力的他來講,這幅畫意味著色彩已經從物體本身得以解放??刀ㄋ够敃r剛好30歲,為此他放棄了教授法律和經濟學的有前途的教職,前往慕尼黑進入藝術學院??刀ㄋ够哂新?lián)覺(知覺混合)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聽見色彩。這一效果對他的藝術產生主要影響。他甚至把他的繪畫命名為「即興」和「結構」,仿佛它們不是繪畫而是音樂作品。他被譽為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奠基人。 康定斯基說過:「色彩是琴鍵,眼睛是錘子,而心靈則是鋼琴的琴弦?!?/span> 弗蘭茲·卡夫卡 小說家 生活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下的捷克小說家。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ǚ蚩ǔ錾趭W匈帝國統(tǒng)治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幼時受的是德語教育。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后來迫于父命改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保險公司供職。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上按蠖辔窗l(fā)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代表作:《變形記》《饑餓藝術家》《失蹤者》《訴訟》和《城堡》等。 關于卡夫卡,一個需要糾正的誤解是,他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實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雙清澈的大眼睛頗能虜獲女性的芳心,這一點,他短暫一生中堪稱頻繁的艷遇可資佐證。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計劃 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爾克斯生于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童年時代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性格倔強,為人善良,思想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話傳說和鬼怪。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饑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這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他花了7年時間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代表作:《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百年孤獨》《苦妓追憶錄》等。 瑞典學院的授獎詞如此評價馬爾克斯及其《百年孤獨》「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span>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秘魯作家和詩人 生于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亞雷基帕)市,1953年入讀位于利馬的秘魯國立圣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5年19歲時與舅媽的妹妹年長他10歲的胡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相戀結婚,1965年與他的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結婚,這段婚姻一直延續(xù)到現在。青年巴爾加斯·略薩做過銀行職員、圖書館編目員、研究助理、助教、守墓人和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廣播電臺新聞部主任等傳播媒體工作。曾同時做7份工作維持家計。1961年完稿長篇小說《城市與狗》,被幾家出版商拒絕后于1962年得到巴塞羅那出版家巴拉爾的賞識和提拔,巴爾加斯從此走上職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目前略薩擔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代表作:《謊言中的真實》《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莉婭姨媽與作家》《情愛筆記》等。 201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的授獎詞如此評價略薩「對權力結構的制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致描寫」。 海子 詩人、教師 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zhèn)查灣村,當代青年詩人。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yè)后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海子的抒情詩寫得很美,充滿了神啟式的靈悟意味,筆下的事物放射著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五月的麥地》《以夢為馬》。 「海子的死」意味著海子從詩歌藝術向行動藝術的急速飛躍。經過精心的天才策劃,他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或者說,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謠和死亡絕唱?!齑罂?/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