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功先生是當代最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鑒定家、學者,是受很多人愛戴的最后的大儒。他通曉文字學,寫一手好文,做一手好詩。 在書法上,他推算出結字的“黃金分割率”,并自創(chuàng)出“啟功體”。后來還被北大方正制作成電腦行楷字體庫,豐富了電腦打字的體驗。
啟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孫,開蒙與私塾,受業(yè)于世界級學者陳垣先生。書法初摹《九成宮》,十一歲見到《多寶塔》拓本,才開始略識墨趣。直到二十多歲得到《膽巴碑》,喜歡上趙孟頫的妍美。 因為題畫需要,又學了董其昌的行書。學董其昌雖可形成行氣,也最容易軟滑無力,幸好又遇上上虞羅氏精印宋拓的《九成宮碑》,逐字解決結構問題,才使自己的書法,扎牢了根基。其后就開始了雜臨碑帖與歷代名家墨跡的過程,其中智永禪師的《千字文》墨跡,最得先生看重。對智永《千字文的臨習》,使啟功能夠做到“骨肉不偏”。
在他六十歲左右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書法骨骼勁健,他開始臨習柳公權的各種碑帖。揉進了柳公權的骨法用筆和挺拔的結體,啟功先生最終以獨有的面貌成就了啟功體。 對于書法,啟功先生曾兩次表示:“200年來,書法,我只服他!” 這個被當今大師如此佩服的人就是清朝書法家梁詩正,他當然也不是一般的人物。這位梁詩正,幼年就有異稟。四、五歲時,教他四言、五言詩,簡單教一遍,他就能吟誦。雍正八年參加科考,名列三甲第三,摘得探花的桂冠。
啟功的遠祖雍正皇帝很器重他的學識,在他探花及第的第五年就讓他做了上書房的師傅,負責教授皇子們學書識字,他的書法風格也影響了皇室?guī)状恕_@些皇子中也有后來的乾隆皇帝,梁詩正可以稱得上帝師了。 據(jù)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記載,“往在上書房為高宗作擘窠大字,適憲皇駕至,諸臣鵠立以俟,憲皇命作書,墨漬于袖,又命高宗拽之?!边@是說,以前在上書房時,為后來的乾隆皇帝示范擘窠大字,這時雍正皇帝來了。雍正皇帝讓梁詩正作書法,諸臣垂手侍立兩旁。眼看他的衣袖要拖到剛寫好的墨跡上,趕緊命乾隆皇帝給他拽著袖子。儼然是把乾隆當成了梁公的書童。
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永瑆,受他們君臣二人影響頗深。啟功先生的書法,曾經(jīng)一度被認為是師法這位成親王。永瑆與鐵保、劉墉、翁方綱被后人稱作“清四家”,也有人說“清四家”是指梁同書、王文治、劉墉和翁方綱。而這其中的梁同書正是梁詩正的兒子,不管哪一種組合,都與梁詩正的傳授相關。 梁詩正的書法初學柳公權,繼而參學文徴明、趙孟頫,晚年師法顏真卿、李北海。他的書法蒼秀勁挺,儒雅疏朗。乾隆皇帝也很欣賞他的才華,出巡時時常帶在身邊,乾隆皇帝的很多詩作都由其抄錄,朝廷的重要文稿也多出于其手。
在奉敕編纂《石渠寶笈》時,他對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做了題跋。這幅行書作品,骨骼挺秀,氣息連貫,文質彬彬,儒雅疏朗,錯落有致。此書被稱作“最美行書”,“清朝第一行書”,可以稱得上梁詩正的行書代表作。 啟功先生對梁氏父子的偏愛,不是沒有來由的。他們之間雖沒有師承關系,或許也談不上受到“二梁”書法的影響,但是他在“二梁”的書法中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同出趙、董,形成妍美的書。同受這種妍美書風浸潤的,還有乾隆皇帝和成親王父子,這就是他們書法相仿的一個原因。
梁詩正跋 《快雪時晴帖》 同時他們又都師法二王,都參柳公權。所以梁公的書法溫婉清俊,有一種文人雅士的散淡脫俗。或許是生活的烙印,啟功先生的作品比梁詩正的作品多了些灑脫豪爽。這種氣象雖然正是啟功書法獨具一格的特點,同時也裹挾著他經(jīng)年的風霜。 如果沒有那些辛酸的磨礪,老先生的書法或許就是第二個梁詩正書法吧! |
|
|